

导语
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福祉构成的严重威胁,同时,“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迫切需要国际社会采取紧急和协调一致的行动来落实目标。在这一背景下,2024年9月20日,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成功举办了一场以“CBD COP16展望——生物多样性资金机制与公平共享”为主题的绿研思享会第四期。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不同领域的高校、智库、行业协会、国内外社会组织和媒体代表,共同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和惠益分享机制的理论内涵、国际进展与讨论、挑战与解决方案,旨在为即将到来的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BD COP16)提供深入的思考和建议。
这次研讨不是终结,而是绿研启程去哥伦比亚卡利现场参与COP16的暖场热身。也请各位期待我们在卡利现场的观察与所思所感。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policy@ghub.org 。本文总结了会议嘉宾主题发言与圆桌讨论环节的精华,与各位共享。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 | 摄
本文总结了会议嘉宾主题发言与圆桌讨论环节的精华,与各位共享。
欢迎致辞
马克平,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区域委员会主席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值《生物多样性公约》“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简称“昆蒙框架”)履行的关键时期。昆蒙框架中将资金明确写入到行动目标,标志着国际社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尽管在确定资金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但如何确保这些资金得到有效落实仍是一个挑战。他认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为COP16之前的讨论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并期待通过深入的对话与技术交流,促进跨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向前发展。
主题发言
COP16重点议题展望:从愿景到行动
姜雪原,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资深项目专员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OP16)的临近,各方讨论聚焦于昆蒙框架的执行和目标的落实上,其中几个重要的执行支持机制包括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和国家目标的制定与更新,规划、监测、报告和审查机制,以及资源调动和财务机制等。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COP15)上,与会代表审议通过了“昆蒙框架”的初步监测框架,为评估“昆蒙框架”的4个长期目标和23个行动目标的执行进展提供依据,是支持规划、监测、报告、审查的重要工具之一。该框架由标题指标、二元指标、组成指标、补充指标组成。其中,标题指标和二元指标被纳入国家报告模板中,并在后续的全球执行进展审查过程中作为重要的分析依据。组成指标和补充指标,以及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其他指标,均可以作为监测框架的补充。目前,监测框架的指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指标及相关的数据空白、指标在国家规划和报告中的使用、以及监测相关能力建设和资金需求等方面会是COP16讨论的重点之一。规划、监测、报告和审查机制是推动“昆蒙框架”落实的重要机制,可以帮助了解执行进展,为及时调整行动提供反馈和依据。COP15的决议要求各缔约方在COP16之前根据指导意见修订和更新NBSAP,使之符合昆蒙框架及其长期目标和行动目标。
此外,大会还要求缔约方于2026年2月及2029年6月前提交第七、八次国家报告,并决定在COP16及之后的每届会议上围绕NBSAP和国家目标的全球分析进行审议,并在COP17以及COP19上对“昆蒙框架”集体执行进度进行全球审查。 COP16期间各方将围绕全球审查的基础、侧重点、资金支持、执行方和形式,非国家行为主体报告和以及不限成员名额自愿审查论坛全球报告等多种形式,以及全球报告的结构性要素、信息来源等内容进行审议。
资源调动和财务机制是“昆蒙框架”落实的另一个重要支柱。COP15审议通过了资源调动战略的第一阶段部分,并鼓励缔约方制定、更新和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融资计划或类似工具。此外,大会决议要求全球环境基金设立一个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并推进必要的体制和治理安排。在全球面临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的现状下,围绕资源调动和财务机制的谈判极具挑战性,代表立场分歧较大,谈判进展缓慢,仍有大量内容待COP16审议,包括现有财务机制的运作和工作方案以及在缔约方大会下设立新的资金机制的可能性。
围绕COP16议程上的各项关键议题,多家国际组织正陆续发布立场文件,强调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制定和实施、完善监测框架以及鼓励资金调动的重要性,为各方参与COP16的讨论提供参考。截至2024年8月20日,已有约三分之一的缔约方提交国家目标,中国在年初就发布了更新版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绿研团队基于前期的追踪和观察,围绕中国的NBSAP和五个关键议题进行初步解析,并计划在COP16期间发布,希望可以帮助各利益相关方了解中国的目标和政策进展,为后续围绕“昆蒙框架”落实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支持。
资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各方进展与挑战
冷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金融中国项目负责人
资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议题在即将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OP16)中仍然占据核心地位。这次的议题将会回顾上一次制定的资源调动战略,同时会重点关注如何调动私营部门的资金来弥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该战略的目的在于推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的目标的实现,重点之一在于设计和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融资计划(NBFP),以及促进通过私人资本的介入来发展混合融资等资金模式。
昆蒙框架下的资源调动战略案文强调了国际和国内行动的重要性。国际上,目标是增加生物多样性资金流动,在资源调动方面,各方都有进展,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资源调动,BIOFIN支持132个国家制定生物多样性融资计划,全球环境基金下设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基金(GBFF),简化了资金申请流程。国内方面,各国正努力增加公共支出,调动私营部门资金,并加强在地社区行动。中国在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计划(NBSAP)中提出了资源调动的优先行动,包括在绿色金融体系中考虑生物多样性因素,将保护工作纳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并动员社会资金。同时,国内资源调动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实际成效。信息披露方面,需要将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纳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中。尽管框架已经提出要求,但披露的具体框架和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资源调动战略的进展将在COP16上进行回顾和可能的更新,以反映近两年的进展和挑战。
BIOFIN倡议旨在通过综合的金融策略和多方合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长期资金支持。该倡议着重于财政、监管、市场和风险管理,减少未来不必要的支出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创造额外收入,同时强调在实施前进行前期研究和政策审查,确保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国际上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例如赞比亚通过绿色债券、菲律宾通过财政投入、坦桑尼亚通过补贴改革、泰国通过旅游收费等方式筹集保护资金。在中国,城市如上海正在评估资金使用现状、识别优先事项,探索有效的生物多样性融资机制,以期实现更高效的资金利用。
生物多样性惠益共享:公平与效率
徐玉玲,第三世界网络执行主任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OP16)的议程中,关于生物多样性惠益共享的讨论,主要是围绕如何保障遗传资源的保护、促进其可持续利用,并确保惠益分配的公平性。此议题的讨论范围广泛,不仅包括了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还扩展到了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公平的惠益分配机制。
国际合作的核心原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BDR),这一原则在1992年的里约宣言中被提出,并在后续的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确认。CBDR原则承认了发达国家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历史性不公平,并强调了对发展中国家在承担责任方面应考虑历史性不公平而区别对待,这对于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全球保护至关重要。
获取和惠益分享(ABS)的讨论强调了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的原则,特别是在获取生物遗传资源的数字序列信息时,必须基于事先知情同意,并且与提供国达成共同商定协议。这关乎公平地分享资源利用的利益,并确保国际层面上对遗传资源的使用设立相应的国际规则。
数字序列信息(DSI)的讨论集中在是否构成遗传资源,以及是否有义务分享使用DSI产生的惠益。COP15决定就利用DSI的惠益分享建立一个多边机制和全球基金,但具体实施细节仍在讨论中,这表明在实现遗传资源的公平利用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政策和行动计划被提及,包括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计划(NBSAP)的更新。提出了关于资源调动和信息披露的政策建议,强调了财政、技术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些建议旨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投入能够产生实际效果。
COP16会议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DSI惠益分享机制、多边机制的覆盖范围、DSI多边机制与国家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的关系、非货币惠益的评估、全球基金的管理与分配、监督和评估问题,以及建立生物多样性序列数据库的可行性。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至关重要,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引导发言
COP15之后企业与金融机构行动与政策进展
殷昕媛,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研究员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COP15)之后,企业和金融机构在政策和行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政策倡议:国际和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发布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倡议。2021年,多家银行机构发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提出强化生物多样性风险控制和信息披露。2023年,国际金融公司(IFC)更新了《生物多样性金融参考指南》;多边开发银行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的相互关联性,并发布《自然向好融资共同原则》。2024年1月,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和关键行动,包括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相关要求。
2. 产品和服务: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产品在COP15之后得到快速发展。中国银行巴黎分行在2022年11月发行了首笔生物多样性主题绿色债券,德清农商银行在2023年8月推出了全国首创“GEP贷款挂钩生物多样性金融产品”。
3. 机制和模式:混合融资模式结合了政府、国际机构贷款或赠款,以及私营部门投资,亚马逊生物多样性基金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国内也取得显著进展,中国自2024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生态保护补偿条例》。
4. 工具: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了一系列工具来观测、监控、识别和评估生物多样性风险。例如,NatureMetrics推出了基于eDNA技术的监测服务,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发了生物多样性风险筛查Biodiversity Risk Filter工具,ENCORE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评估对自然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依赖和影响等。
5. 信息披露:GBF行动目标15强调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欧盟理事会通过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增加了对企业披露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要求。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发布了最终框架建议,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将自然相关信息纳入决策。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发布了《GRI 101: Biodiversity 2024》,强调供应链透明度、经济活动特定地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等在披露方面的重要性。在中国,上海、深圳、北京三大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专门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出了披露要求。
这些进展表明,企业和金融机构正积极响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行动,并在战略规划、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中纳入生物多样性考量。
圆桌讨论
主持人
徐嘉忆,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总监
如何调动多元资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新动力
· 如何构建一个多元化和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融资体系?
· 各国在生物多样性资金筹集方面有哪些创新做法和经验?
· 如何提高私营部门和民间资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参与度?
· 在全球范围内,如何更有效地监测和评估生物多样性资金的使用效率?
· 面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压力,如何优化资金分配策略?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 | 摄
冷斐:在COP15之后,企业和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构建一个多元化和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融资体系是核心任务之一。UNDP BIOFIN倡议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发现,之所以BIOFIN倡议能获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继而推广到132个国家,得益于BIOFIN倡议所提倡的灵活性,即各个国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开展融资工作。
每个国家所面临的调整不一样,在国内的挑战在于,首先,缺乏标准、金融产品认证,使得追踪和识别生物多样性资金变得困难。没有清晰的分类和标准,金融机构难以知晓在生物多样性领域的投资额,也难以评估未来的资金需求。其次,数据的缺乏和信息披露的不足导致金融机构无法有效评估和管理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生态价值转化机制的不完善也使得生物多样性项目的吸引力不足,因为这些项目通常具有较长的投资周期和较低的回报。意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跨部门的生物多样性融资体系。这需要财政和金融政策的支持,需要金融机构、私营部门、地方政府以及教育和旅游等部门的参与,可能还可以引入赠款,和吸引多边银行的贷款等。最终,这个体系需要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落实到社区和个人层面,最终造福于自然和社区居民。总之,构建有效的生物多样性融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通过逐步解决上述挑战,可以朝着建立一个全面和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融资体系迈进。
杉浦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自然科学负责人
在探讨如何构建有效的生物多样性融资体系时,UNESCO提出了几个关键策略。首先,通过强化监测体系,可以提升项目的有效性和效率,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能够达到既定目标。其次,保护遗产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方法。这种整体性策略有助于实现不同当地活动之间的协同增效,从而更全面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此外,决策过程中应注重科学证据的使用,确保政策制定基于准确和可靠的数据。UNESCO关于开放科学的建议和UNESCO正在开发的全球平台也强调了承认更广泛的知识(土著、地方和传统知识)及其开放共享的重要性,以促进数据、基础设施和知识的广泛共享,并建立一个全球框架。这不仅有助于分享数据,还能分享所有获得的科学知识,确保原住民和本地社区从中受益。这体现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公平性和包容性的重要性。综上所述,通过监测、综合性管理、循证决策和信息共享,可以构建一个有效的生物多样性融资体系,提高项目效率,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并促进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
在即将到来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会议(COP16)中,UNESCO关注重点集中在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融合、30×30目标的实现,以及生物多样性融资方案的制定。UNESCO还积极参与融资策略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方面的工作,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例如,在南美,UNESCO推动了三个跨国保护区的绿色经济倡议,特别是在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国家,旨在实现水资源的绿色使用。这些努力展示了UNESCO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全面参与和承诺。
刘静,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北京代表处保护地战略副总监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在全球7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复。在中国,自1998年以来,TNC围绕滇西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分析;后续也拓展了尺度,开展了全国层面的优先区识别。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融资相关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Project finance for performance, PFP(保护成效支付)理念:项目投融资与保护成效直接配合,通过不同阶段的成果审核确保资源有效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Nature Climat Solution (NCS),突出的代表就是碳汇项目开发和支持碳汇市场工作:TNC不但在中国开发了众多碳汇的项目,也直接领衔、参与了若干CCER方法学的开发,支持碳汇市场的建设。
Nature Bones,利用债转自然的方式,引导资金投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
Nature Vest,核心内容是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在国内实施了如浙江龙坞、千岛湖的水基金模式等项目,将使用者与上游供给者联系起来。
目前,TNC还在考虑如何在将国家公园的建设发展需求和保护成效,与相关企业和银行的投融资相互匹配。在此基础上,TNC与绿研合作进行了多方资金多元融资体系的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相关报告将在COP16上与大家分享。
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基于TNC的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工作:1.需要建立清晰的保护成效体系,辅以政策体系和机制平台,2.长期监测,积累保护成效的证据。3.在生物多样性融资具体实施重考虑公平性,关注IPLC和弱势群体的需求。供大家参考,期待广泛交流。
殷昕媛,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研究员
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特别是在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一些地区性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行动,通过绘制生物多样性重点区域图,从市到县进行区域分级,以及分析银行贷款所涉及行业中对生态系统服务依赖性和影响较高的领域,来预判和管理贷款项目的风险。
此外,金融机构也在尝试使用遥感卫星技术进行持续监测,这些先行先试可以为其他地区的金融机构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然而,由于数据不足或缺失导致的信息披露质量不高仍是一个挑战,因此,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是当前的主要挑战之一。虽然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已经为食品和农业,金属与采矿、林业和造纸、金融机构等14个行业制定了行业指南,但目前还没有中文版本,这限制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指南中核心指标、附加指标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企业和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行动,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加强能力建设,以更好地管理和披露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
结语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在COP16期间,计划持续两周时间跟踪并关注重要议题的谈判进展,包括监测、规划审查报告机制及资金资源调动等。同时,将发布围绕中国NBSAP(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关键问题和国家公园创新资金机制的分析报告,与合作方共同参与讨论。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的小编们将会卡利现场紧密跟进谈判和相关会议,组织跨界交流对话,并分享议题观察和解读,敬请关注!
绿研思享会将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每期将邀请可持续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传播者、政策制定者,就共同关注的气候、自然、海洋、可持续金融等可持续发展前沿问题开展对话,促进不同行业利益相关方多元对话和互学共建,共创革新解决方案。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和参与。
G:HUB Dialogue will offer a platform for intellectual exchange, bringing together sustainability practitioners, advocates, and policymakers to address pressing issues including climate, nature, oceans, and sustainable finance, etc. Our goal is to unite stakeholders from various industries, promoting cross-sectoral dialogue and the co-creation of innovative solutions. We look forward to your continued attention and particip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