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论坛观点 | 杨培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社会组织如何参与COP?
作者:CDB
2025-02-19
987
收录于合集 NGO气候行动
领域 环境保护


编者按:


2024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闭幕。这次大会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巴黎协定》  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特别是达成了2025年后气候资金目标及相关安排,进一步巩固了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大势,推动全球气候合作迈上新台阶。 面对世界级的气候变化应对会议,中国社会组织  如何走出去,传递本土的解决方案呢?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执行主任杨培丹在简报论坛中梳理了中国社会组织参加COP29的做法与经验,并展望了COP30的NGO新角色。 



以下为演讲主要内容,  经嘉宾本人确认后对外发布。 

文字整理:时瑞泽 


微信图片_20250219095754.jpg

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执行主任杨培丹现场发言



2014年的第二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0)上,万科创始人王石等企业家、前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卢思骋等环保领袖共同发起了C Team——中国企业家应对气候变化联盟。最初,C Team是相对松散的形式,直到2017年在深圳注册为社会服务机构,正式成立了“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专注于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




什么是COP?NGO作为何种角色?



什么是COP?1992年 ,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公约》指出,“这一水平应当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自 1995 年起每年召开缔约方大会(Conference of Parties),简称 COP,又被称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大会主要目的是聚集各缔约方,审议公约的实施情况,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制定和调整各国的减排目标,以及推动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


COP的参与主体除了缔约方(Party),还包括观察员 (Observer)、媒体(Press)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允许非政府组织(NGO)申请观察员资格。截至目前,全球已有3956家NGO观察机构,其中西欧等国家的NGO占据了三分之二,亚太地区的NGO占13.6%。中国目前有104家NGO观察机构,其中74家来自大陆,30家来自港澳台,仅占全球总数的2.6%。


图片1.png


COP26(格拉斯哥气候大会)和COP28(迪拜气候大会)这两届大会新增的NGO观察员机构特别显著,各新增了约500家。在COP29(巴库气候大会)期间,NGO观察员数量增加了153家,其中7家来自中国。在不同类型NGO观察员机构中,数量排前三的是环保组织(占43%)、研究与独立机构(包括智库、高校,23%)、商业与工业类NGO(12%),此外还有儿童与青年组织、妇女性别组织、农民代表团体、工会、原住民组织等。


COP期间,观察员机构代表可以跟进谈判议程,展示研究成果和行动经验,申请举办主题边会、展览、新闻发布会和倡导活动。COP 开幕式、全体大会、联络小组会议、闭幕大会,都向观察员开放。


中国的104家 NGO 观察员机构中,环保组织有63家,研究与独立机构有21家,商业与工业类NGO组织有13家,青年组织2家,地方政府背景NGO组织2家,其他3家。



不止于环保,COP29大会的多元主题



今年的COP29共有193个缔约方国家派出了26000多名代表。此外,还有105个联合国机构及相关机构、106个政府间组织派出了近3000名代表,以及1776个NGO观察员机构派出了8300多名代表。加上2220名媒体代表,以及会务人员等,一共有超过5万代表参会。



为期两周的大会设置了不同的主题日。社会组织相对更关注的救援与恢复、儿童与青年、健康、教育、食物、农业与水资源、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等议题,都有对应的主题日。

图片2.png


大会分为蓝区和绿区。蓝区主要开展谈判以及举办国家展馆、边会、新闻发布会等活动,绿区则面向所有参会者开放,用于展示各类气候行动与创新。例如,清华大学发起的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在绿区设立了联盟角,举办交流活动。



中国角,即中国的国家馆,由生态环境部主办,今年是首次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心承办。中国角的边会主题涵盖多个领域,包括公众参与、新能源、碳市场、数字化、资金与技术支持、气候适应、企业日、地方日等。社会组织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社会组织,如万科公益基金会等,有出资支持中国角的设立和运营。



在中国角,由社会组织参与组织(联合主办/协办/承办)的主题边会活动将近一半,涉及青年、女性、公众参与、低碳技术、南南合作、气候传播、企业行动、可持续消费和循环经济等多个议题。



图片3.png



这些会议活动生动展示了社会力量推动气候目标实现的多元视角、政策响应力和执行活力。很多的讨论是围绕不同层级行为体的实际问题解决,相关经验分享和需求表达一定程度上以自下而上、由点及面的方式通过中国角进行了传递和传播。



中国NGO如何参与?



作为起源于气候大会的机构,C Team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企业家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气候大会。今年,我们与万科公益基金会、中国民促会联合发起了“COP同行项目”, 通过工作坊和行前会,帮助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申请UNFCCC进程观察员资格,协助他们赴巴库参会。



就总体观察而言,参会的社会组织可分为三个层级:


(1)高层次:智库类NGO,主要跟踪谈判进程,撰写观察报告、政策建议等,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2)中层次:行动型NGO,通过举办或参与会议、展览,发布报告、案例或倡议等,推动特定议题的讨论与解决方案。


(3)基础层次:以观察学习为主的NGO,他们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交流。其中不乏一些社会组织通过自媒体传播、回国后宣讲等方式,将会议中的经验和收获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此外,一些文化艺术工作者、纪录片导演等也参与了气候大会,为气候议题带来了独特的视角。


具体来看,在COP29期间,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等本土智库机构撰写“巴库速递”、“COP29观察”等系列文章,为广大读者解读谈判焦点和最新发现。更多的中国社会组织通过多个边会与展览展示了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积极行动。例如,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中华环保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等组织了关于民间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中的作用的讨论。会议强调了民间社会组织在政策倡导、技术支持和公众参与方面的独特优势。


图片4.png


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联合举办“扩大中国-中亚及更广区域的零碳与气候韧性融资合作”边会,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五场中国角的边会,并展示了“故宫零废弃”、“珠峰雪豹保护”等项目的成果。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发布中国双碳人才计划“当然同行”数字化平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组织也在会议上分享了关于可再生能源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的经验。



pta植物联盟等社会组织还通过展览展示了与气候行动相关的创新科技和可持续产品,并通过媒体向更广泛的公众传播气候变化议题。在资讯传播方面,他们运用其社群优势和自媒体运营经验, 在忙碌的会议和展览活动之余,拍摄制作 了一系列有趣有料、通俗易懂的短视频, 包括:“揭秘开幕式”、“在 COP29 办展 是怎样的体验”、“在 COP29 办边会好玩吗”、“在 COP29 参会是什么体验”、“20 秒带你穿越 COP 韩国馆”、“气候大会观察员不是旁观者”等。



总体而言,中国NGO参与COP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以智库身份跟进大会谈判,到举办展览协助更多组织亮相,再到身体力行地传播资讯,共同塑造了中国NGO的气候行动形象。



展望COP30,期待更多本土NGO的参与



2025 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于11月将在巴西贝伦举办的 COP30 寄予厚望。展望明年将在巴西贝伦举办的COP30,我们期待社会组织能够催化更多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助力全球三倍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也期待在COP30,社会组织可以发挥作用,助力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协同,推动气候适应、南南合作、公正转型等议题取得突破。



应对气候变化是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同时也与其他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相连,COP30 的相关讨论和成果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推动气候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共进,有助于解决贫困、不平等、健康威胁、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有助于未雨绸缪防灾减灾,提升社区韧性和弱势群体适应能力,有助于创造绿色就业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大有潜力通过跨界创新、公众动员和知识传播,推动更多元的力量参与气候行动。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COP同行项目”,增加更多NGO观察员席位,帮助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国际气候治理中。



一方面,中国NGO可以从“学知识”、“讲故事”,逐渐承担起“做事情”的重要角色,提升跟踪气候谈判进程的能力,深入理解和研究气候变化议题,创造有利条件来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形成智库力量;另一方面,通过知识生产、信息传播、跨界创新促进公众参与,监督并鼓励企业气候行动,建立议题关联,增加NGO观察员机构数量、参会席位。



展望2025年,期待关注生物多样性议题的环保 NGO 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方面取得突破,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多议题组织得到内外部支持,深入思考如何将机构战略和业务活动与应对气候变化相结合。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