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我站2025年1月21日至2月8日无人工客服在线,人工审核和订单处理等将延至节后。如有问题,请发邮件至zp@cdb.org.cn,我们节后会尽快回复。感谢支持,祝您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气候观察 | 徐永光:以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借AI赋能慈善
来源: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作者: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2024-12-30
295
收录于合集 NGO气候行动
领域 环境保护


OpenAI的一位年轻的天才提出,一个AI的智力当量,相当于“2亿名大学本科生”。你问它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一秒钟就回答出来了,在智力面前我们是被AI碾压的。但AI的灵魂是人类赋予的,人类需要责任感、使命感和认知能力,总之要有灵魂。你给它天使数据它是天使,你给他垃圾数据它是垃圾,你给它魔鬼数据它就会成为魔鬼,如果人类没有灵魂,造就没有灵魂的AI,那就离自我毁灭不远了。


微信图片_20241230134158.jpg



编者按:



12月18日,由《中国慈善家》杂志社主办、影响力慈善研究院承办、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提供公益支持的影响力慈善年会2024在京举行。南都基金会原理事长、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在上午的总结中深刻剖析了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公众无感等现状,探讨了科技进步和商业化道路的影响,AI的发展应用及给慈善领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呼吁公益界要积极拥抱AI技术,提升数据质量,开发行业大模型,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以下为演讲全文。



今天的年会主题非常重要。人类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是足以毁灭人类的是气候变化和AI失控,包括AI自身进化失控及AI全球治理失控。



应对气候变化要解决公众无感问题



今年的气候大会传递了非常悲观的信号。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全球升温应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今年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报告已经达到1.54摄氏度。


专家给了我们一个很恐怖的数据:若气温上升超过2℃阈值,将造成不可控、不可逆的灾难,再采取何种措施都将无济于事了。从1994年到今年,30年以来,因为气温升高,全球融化的冰雪可以在中国国土上堆出3米多高的冰。如果温升超过2摄氏度,预测地球海平面将要上升70米,北京城区海拔43米,意味着北京城可能就没有了,这很恐怖。




怎样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面对的现状是,全球目标、国家战略、企业压力、公众无感,重点说一下公众无感的影响。对于中国政府提出的“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及其跟自己的利益相关性了解多少?如果没有全民的积极参与,这个目标如何实现?这就有公益部门的责任了,需要通过宣导、教育、行动,推动公众参与。一些机构已经在做了,但总体上做得不够。



公众意识增强了,就能做到低碳消费、绿色出行、用脚投票、倒逼商业。哪个机构生产的是低碳绿色产品,我就买它的,公众要动员起来倒逼商业,才能使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自觉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准则去做事情(国家即将出台企业可持续发展披露准则)。




解决气候难题一定要用科技



要解决气候变化的难题一定要用科技、用AI工具,这个问题有很多研究,今天发布的很多报告也与此相关。我刚刚从南都基金会影响力投资项目“庆渔堂”智慧农业的德清工地回来,这个淡水养鱼项目可以实现污水零排放、解决环境污染;清水养鱼,保证食品安全和可溯源;用1/10土地养出同等产量的鱼,实现退塘还田;数字鱼舱覆盖太阳能板,清洁能源自用有余还可以并网。这样一个数字农业项目有望变革内陆养殖业的生态,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示范。



在AI发展领域,我们看到了跨界融合、创造可持续未来的前景。这在今年诺贝尔奖获奖项目中有突出展现。化学奖利用AI破解蛋白质结构,如果不是AI支持很难实现;生理学或医学奖借助AI在破解基因调节上取得重大突破,将来医学发展、新药开发有AI加持将会有不得了的发展;物理学奖颁给脑神经科学家,因为脑科学研究为AI模仿大脑神经元结构进行机器学习带来了突破。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即AI革命,科学、慈善、商业达到了空前密切的融合,让你感觉到整个世界的运行模式都变了,分不清谁是谁了。2016年启动的OpenAI是以非营利模式运行的;被誉为AI“教母”的李飞飞做视觉空间AI大模型,在大学烧了十几年钱都是(依靠)捐赠资助的,今年她才开始创业做“空间智能”商业模式,一推出就估值10亿美元,拿到大笔投资。



现在除了一批文字大模型,视觉大模型发展也非常好,比如腾讯的混元文生视频大模型非常厉害,一句话输入进去马上出来一段3D影像。马斯克推出的AI视觉大模型也很惊艳,输进“马斯克和扎克伯格在沙滩跳舞”,马上就出现两个“真人”在翩翩起舞。



在美国,大学科学研究总能获得大量慈善资金资助,取得成果以后往往开源共享(包括诺奖成果),服务全人类;接着是付费使用,走商业化道路。这条路中国慈善界需要好好想一想,如何做的更多。



AI时代,公益路在何方?



科技成果必须重视其商业化的价值。有一个研究,人类科学技术发明90%以上是无效的,都在专利局档案里面,没有被人类使用,只有少数商业化了,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蒸汽机什么时候出现的?公元前1世纪,希腊人已经发明了蒸汽机,但只是当玩具用,居然还有“蒸汽动力学”的理论,为什么没有变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因为劳动力不值钱,蒸汽动力玩具玩了两千多年,到18世纪瓦特发明的蒸汽成为生产动力了,才有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国际上从科技慈善基金投入,到成果开源共享,到商业化的发展路径,值得我们借鉴。中国科技创新领域,尤其在AI革命冲击面前,如果每年1000多亿的慈善支出能够有几百亿用于支持科学技术研究,中国的科学还是有希望的。这也许比救灾救济更紧迫。



这就涉及下一个问题, AI时代,公益路在何方?AI三要件,对于中国压力都很大:一是算法。算法靠人才,现在要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二是算力,靠芯片,我们被卡脖子,成为最大短板。三是数据,AI是吃数据的,它的聪明是人类给它东西



OpenAI的一位年轻的天才提出,一个AI的智力当量,相当于“2亿名大学本科生”。你问它任何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一秒钟就回答出来了,在智力面前我们是被AI碾压的。但AI的灵魂是人类赋予的,人类需要责任感、使命感和认知能力,总之要有灵魂。你给它天使数据它是天使,你给他垃圾数据它是垃圾,你给它魔鬼数据它就会成为魔鬼,如果人类没有灵魂,造就没有灵魂的AI,那就离自我毁灭不远了。



公益应推动建立行业大模型



中国公益界在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即第三次工业革命成果上,确实错过了。现在AI时代来了,公益一定要拥抱AI,不能再错过。



李飞飞在《我看见的世界》这本书中讲AI的灵魂,讲以人为本的AI,她说AI就是一种责任。中国能否在“良心”数据方面做出突破,为AI时代献一份礼物?



我觉得公益有机会。比如今天我们的大会发言这些内容进入一个公益大模型,肯定是靠谱的数据,是有灵魂的、好的数据。公益数据,总体上有可能给AI喂有营养的好料。刚刚有一个案例发生:毛达,一位搞科研出身的公益人,他开发了“无毒先锋”AI小助手,就是指导消费者远离有毒商品。他的AI小助手已经让淘宝、京东下架了一些不安全的产品。毛达跟我讲,他开发的AI小助手,回答问题是非常专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非常到位,而不是吐出来的尽是广告词。



因此我设想,能不能支持开发一个中国的公益慈善AI大模型,不仅集合中国的优秀慈善数据,而且要喂进去全世界有关这个领域的数据知识。让中国公益不仅借助AI工具和技术,提升行业的效能和公信力、透明度,还通过公益数据大模型的建立,给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全人类做出一点贡献。



AI就是爱,让我们“爱(AI)公益,创未来”。


来源:影响力慈善研究院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