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我站2025年1月21日至2月8日无人工客服在线,人工审核和订单处理等将延至节后。如有问题,请发邮件至zp@cdb.org.cn,我们节后会尽快回复。感谢支持,祝您新春愉快,阖家幸福!
简报论坛2024 | 嘉宾观点一 : 激发气候行动的多方参与,尚需更多本土资金投入
来源:SEE基金会
作者:SEE基金会
2024-12-26
384
收录于合集 NGO气候行动


微信图片_20241223155831.png


COP29上月落下帷幕,12月20日,北京益行公益信息交流服务中心/中国发展简报以“直面挑战  抓住机遇” 为主题,召开了本年度「简报论坛」。该论坛由福特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提供资助,论坛支持单位包括北京境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服务中心、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和环境资助者网络。




值此机会,SEE基金会携手中国发展简报、CTeam开展了“气候同行-多方支持公益组织参与气候行动”专题讨论,邀请学者、行业及国内外基金会代表开展了精彩的分享和对话。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教授的主旨演讲聚焦“从COP29看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深入剖析了大会的背景、挑战,成果和总体评估。他说,面对大会召开前特朗普再次当选的挑战、2024年1-9月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1.5度、减排目标与实际政策间的差距难以弥合等难题,COP29在新的集体量化目标(NCQG)、巴黎协定第六条、全球适应目标等议题上取得了成果,但在全球盘点对话、公正转型等方面未能取得一致。




气候资金议题上,各方决定由发达国家带头到2035年每年至少为发展中国家筹集3000亿美元,并呼吁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融资规模至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但资金来源和结构问题仍存在很大争议。全球碳市场规则在COP29基本完善,结束了长达十年的谈判。总体来看,COP29在推进气候行动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全球气候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


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主任杨培丹回顾了中国社会组织在COP29中的参与情况。她说COP29见证了中国社会组织的积极行动,参与形式多样,举办边会、新闻发布会、展览等。社会组织也通过每日简讯、观察报告等形式跟踪着谈判进程,并在政策倡导、技术支持、公众参与等领域发挥作用。


展望2025年,期待更多社会组织提升跟踪气候谈判进程和深入研究气候议题的能力,促进信息共享,形成智库力量。展望将在巴西贝伦举办的COP30, 期待社会组织可以催化更多解决方案,开展跨界创新,推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协同,以及从人的视角推进气候适应和公正转型。杨培丹说,当下对社会组织参与气候行动开展能力建设是非常需要的。



3R5A1319卢4.jpg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气候变化与商业可持续项目总监卢之遥以SEE基金会支持的《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为基础,分享了调研的100家机构情况和其中81家开展气候行动的分析。


总体而言,社会组织参与的气候项目在2020年后迅速增长,尤其在能源转型和节约、工业减排等方面。然而,许多组织尚未形成清晰的气候变化应对路径,已开展工作主要集中在低碳生活方式促进、气候传播与教育等方面,相对单一,且面临人力资源不足和资金挑战。

微信图片_20241226124427.jpg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


在公益资助方面,国内基金会、国际组织和企业提供核心资助,但资金规模普遍较小,在调研的社会组织中100万以上的项目仅占15%。国内基金会气候资助增长迅速,但资助领域和方式单一,大多气候资金流入碳汇项目;国际资助方则侧重减缓,关注能源转型。

微信图片_20241226124421.jpg

SEE基金会联合中国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爱德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气候同行者计划2024第一期资助机构


为应对国内气候行动资金短缺的问题,SEE基金会联合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爱德基金会共同发起“气候同行者”计划。项目旨在培育民间气候行动力量,通过赋能培训、国际交流和资助行动,拓展国际视野,提高行业人才技术水平,支持气候行动项目开展,期望在2030年前资助超过1000万元,赋能100位公益人才,支持100个项目。2024年,气候同行者计划启动第一期招募并确定支持10个项目,重点关注工业减排、社区韧性和社会组织发展,共发放153万元资金。未来,SEE基金会期待联合更多合作方支持更多高质量气候项目,引入气候慈善资金,提升本土机构气候能力。


圆桌论坛及互动一

主题:气候同行

——多元支持公益组织参与气候行动


元1.jpg


主旨演讲后的圆桌论坛互动环节,在卢之遥的主持下,来自全球赠与基金会(美国)上海代表处、儿童投资基金会、能源基金会、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环境资助者网络、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等多机构跨领域的嘉宾,就气候同行 - 多元支持公益组织参与气候行动”主题进行了精彩对话,分享了各自机构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工作及对推动公益力量参与的见解。

微信图片_20241226124414.jpg

来自全球赠与基金会(美国)上海代表处的首席代表及亚洲项目顾问王瑞强调了企业、个人捐赠者和公益组织协同的必要性。


她认为依托平台、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社区为导向、运用技术联动和多方经验建立起来的合作,有可能助力气候行动的可持续。全球赠与基金会是一家基于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基金会,作为平台类机构,在气候变化工作中扮演着资金统筹、多方连接和公众意识提升的角色和作用。



微信图片_20241226124408.jpg


儿童投资基金会(CIFF)传播和战略合作经理叶菲介绍说,CIFF是以提升儿童福祉为宗旨的全球性私人慈善基金会。




CIFF目前大约一半的捐赠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如2023年基金会拨付了约2.6亿美元投入应对气候变化领域。CIFF认为气候变化是儿童和青少年现在和未来面临的最大威胁,数亿最脆弱的儿童正在遭受全球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可怕后果。与此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能够为他们带来多重益处,比如绿色经济增长、能源低碳转型、可持续就业等等。


微信图片_20241226124401.jpg


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高级主任荆卉介绍了机构25年来在推动中国和世界可持续能源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




她特别强调了气候传播工作的意义——传播不仅是摆事实讲道理,也能影响人对气候行动的直觉和感受、形成亲气候的心态和氛围、塑造绿色的社会规范和文化。在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历史任务下,全社会对综合性解决方案和被证实有效的转型实践愈加渴望,气候传播应作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探索新的改变理论与路径、解锁真问题。



微信图片_20241226124355.jpg


陈琳是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该基金会是董事长个人出资的企业基金会。




她介绍,紫江集团是一家根植于上海的民营投资控股集团,目前投资领域主要以制造业和高新区为主。制造业领域,以包装业务为核心的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龙头的包装生产企业;高新区领域,主要从事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房地产及酒店等的开发与管理。作为企业基因的基金会,紫江基金会通过链接多方的资源搭建平台,关注气候变化议题,通过搭建平台形成集合影响力。也关注创新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以及多元合作和跨界融合的必要性。


微信图片_20241226124348.jpg

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是一个小而美的行动网络,执行主任张瑞英介绍了CEGA的宗旨:引领环境资助方向,促进交流与合作。




她在分享如何引领伙伴在重要议题达成共识时以气候适应议题为例进行了分享。她强调了通过战略分享,专家讨论等活动让CEGA成员意识到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及CEGA在气候适应资助的差距,并促成大家开展行动。她坦言基于公益资源的有限性,圈内应该聚焦议题,圈外凝聚共同的价值观,建立更广泛的伙伴关系,共享资源和成果。



微信图片_20241226124341.jpg


北京银杏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介绍说,银杏基金会的原则是投资于人。



多年来不断地寻找那些能够敏锐发现社会问题、持续扎实而且系统性地推动解决方案落地的社会创业家。基金会自2015年至今已经找到并支持160多位社会创业家,基金会给这些伙伴以中长期的非限定的、基于信任的资助。他强调气候变化是一个视角而非单一议题,需要跨领域协同合作。他强调,要在气候领域产生多元的增量力量,需要建立三个基础性的认知:一、气候变化与我有关;二、行动可以创造解决方案;三、民间社会组织开展行动,应该有机会得到更多信任和支持。



微信图片_20241226124332.jpg


“气候同行 - 多元支持公益组织参与气候行动”圆桌论坛由卢之遥主持,她最后总结说:




公益机构支持行动者们去践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需要去探索方向、梳理议题、厘清工作路径、聚焦关键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破圈并跨圈到更多的领域,吸纳新鲜力量,加入气候行动中,这就是今天对话和交流的意义。




气候变化一直是SEE基金会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2023年,SEE基金会联合麦肯锡共同梳理制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策略,明确未来将立足中国,提高企业和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雄心,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引领公益行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成就中国气候友好型社会。同时,面对本土气候行动资金短缺和行动不足的问题,SEE基金会将通过系列项目,引入更多慈善资金支持气候行动,并赋能和培育更多高质量的本土气候行动。


SEE基金会期待,与更多“同行者”一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3R5A1230气候同行者.jpg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