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注:黄资雅,2021年6月申请并成为协作者陪伴天使志愿者。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持续参与陪伴困境儿童小云、小程。姐姐小云出生后一直未发现有听力障碍,小程一出生就诊断出来听力障碍,但家长一直不相信,直到发现小程2岁还不会说话,才再次带小程到医院做检查,和当时5岁的小云一起被确诊为听力障碍。目前小程和小云需要借助助听器和翻译软件才可以和他人交流。
我出生、成长于台湾,从小我就觉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无论幸或不幸,人人都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人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也因此过得较好的人们,应该回馈社会。
大学时期,我担任志愿服务队的社长,组织了两年的服务,给乡村的孩子们上课,带失忆的长者们做手工。硕士学位是在英国就读国际发展,希望更长期的回报世界,本来打算去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单纯的认为,在越困苦的地方,我的贡献便可能越大。
后来辗转来到北京,和伙伴们创立了一个社会企业,以学术、政策推动等渠道来试图贡献一份力,每天的日子就是开会和打字。仍希望生活里有面对一线的体会,让自己记得原本那份初衷。在参与关于中国NGO的一个论坛上,我了解到了协作者的工作,很感兴趣,并申请作为陪伴天使。
我在协作者志愿服务的两个孩子是小云、小程,他们是同一个家庭里的姐姐和弟弟。虽然脑力本应不是问题,但从小因为严重听力问题,语言能力较弱,也连带地影响了学习的进度。
他们一家四口住在北京苹果园的一个小区地下室里,父母都在附近的小区做保洁。我认识孩子们时,他们都是7年级,在一般学校里(打工子弟学校)就读。姐弟俩小时候曾在特殊学校就读,通常以手语进行沟通,家长希望孩子能说话,因此该让他们就读一般学校。孩子们的学习速度不及同侪,因此留级,课业方面学习较为困难。
疫情期间,我开始进行陪伴,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很不容易。孩子只能待在家进行网上学习,而前来探望的姥姥也无法离开。因为小区管理特别严格,不让住,他们只好将家里大多数东西往四处藏,假装不住了。
我前往探视时,看着他们“家徒四壁”,特别难过。
通常在周六早上,我会陪伴孩子两小时,每次我们会进行3种不同的活动,分别为:练习口语、课业指导、室内外活动等。
有时天冷下雪,我们在家里呆着,会进行一下室内活动,比如下象棋和折纸,姐弟原本不会下象棋,很快就学会了,他们俩在家时也可以玩。
我们还聊过许多不同的话题,比如成长经历、交友情形、身体意识、兴趣与星座等。有时话题也从他们看的书的内容展开,姐姐通常较为有意愿阅读文字,弟弟倾向阅读有许多图片的书籍。
在和一家人的互动中,我收获丰盛,十分感激,深切体认到:任何经济条件的家庭都有追求幸福的可能;虽然物质不丰,一家人仍尽他们所能过上一个丰富的生活。
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也从协作者机构学习、见识到了非常多。
我学习到了以专业的、尊重的态度与受助者互动,陪伴天使并不强加自己的偏好在孩子身上,首要是了解孩子的意向,并协助他们往该意向发展。
我见识到了协作者以积极态度寻找资源,从方方面面去协助改善困境中的家庭,从协助让孩子装上助听器、进行口语训练、练习搭地铁到寻找职校,协作者的服务是没有范围的。
我看到协作者社会工作者身上不辞辛劳的服务态度,无论雨天、雪天都进行陪伴,即使无法线下也要尽量线上进行。
这个世界极为不公平,但又充满希望。我也祝愿两个孩子能够保持自己的优点、继续努力学习,未来有天一定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邀请你跟着我一起陪伴更多困境儿童快乐的成长!
扫码加入“陪伴天使”
给困境儿童一份专属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