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资讯 > 资讯详情
新闻追踪:“在行动”开始危机处理(图)



会议现场(图片来源:在行动)
4月26日是个休息日,但这天下午在北京在行动国际文化中心(以下简称“在行动”)的会议室里,还是坐满了参加“NGO骨干流失原因、影响及对策研讨会”的人。尽管会议主持人、“在行动”负责人马阳在会议开始并未提到“在行动”面临的信任危机,直接切入NGO骨干流失的议题,但与会者都明白,这次会议是就4月8日《公益时报》发表的《NGO“在行动”遭遇信任危机》引发负面影响,“在行动”进行危机处理中的一个步骤。
马阳为这个议题提前做了“功课”,他说,已经和南方一些劳工组织进行了交流,总结出了从社会 、机构 、个人 三个视角看骨干流失的原因。工作人员给参会者发了一张写有拟讨论的问题的问卷,欢迎大家留下意见。
马阳说, “NGO骨干流失以后,怎么消除负面影响?我们今天要研讨对策。机构下一步可能制定一些方法,就是怎么凝聚骨干,怎么让我们的机构更好?”
几位年纪稍长的志愿者,首先肯定了“在行动”做的工作。认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年轻人跳槽是正常的,不一定是坏事。
一位68岁的老工人几次发言,流露了对“在行动”的爱惜之情。他说,“在行动”对打工者、弱势群体办实事,对安定社会、和谐社会是个很好的组织。但毕竟年轻,不见得做的那么完美,一个普通的农民工做到这个地步很不容易,大家要理解 。他说:“马阳是个共产党员,一直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的,怎么能做越轨的事情?当然,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他还得努力。”
会议要结束的时候,这位老人再次说道,“如何弥补这些混乱? 如何去掉不好的影响? 我们大家帮助想想办法,有些马阳是无法说出来的,再说什么就好像给辩解自己似的。 这次大家来(参会),就是鼓励,虽然我只是个顾问,也很感谢大家的支持。”
也有志愿者劝马阳注意身体,“不要太往心里去, 如果有私心、有个人目的的,千方百计捣乱,不走我们还赶他走呢。 我们还有新人。”
首都经贸大学的一位老师说:“ 这次骨干流失,对机构有不利的地方,也有有利的地方,至少对我们是个重要的提醒,这是个很好的信号。意识到我们有的问题,这个是天大的好事。 我和马阳认识好多年了,大家聚在一起,因为这是一个聚集爱心的平台。如果对平台失去信心,大家就很难聚集在一起了。
“在行动”应该从长远考虑,从员工管理、机构理念、未来发展目标等方面完善机构的管理,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在第二轮发言的时候,这位老师才说:“刚开始不敢说自己是理事,因为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
在座的律师也从专业角度,提出了针对一些骨干流失的解决之道。而树仁学校的赵校长说:“如果骨干流失就开一次会,那我要开100次了。”
公益时报的文章提到的信任危机,涉及“在行动”治理结构、财务透明、员工权益等几个方面。 主办方虽然选择骨干流失的角度讨论, 但会议很自然谈到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相对于“在行动”这些多年的老朋友的发言,来自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农民工转移劳动权益技术合作项目”的郑莹的发言更直接,希望马阳能就这次报道有个澄清,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家机构的事情。
她说,我是从网络上知道这个消息的,对“在行动”的报道非常负面, 我从一个读者角度,从一个关注农民工的人来看,难免对机构产生怀疑。公益时报在行业里是个有发言权的报纸,“在行动”应有个回应,我目前还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产生骨干流失,有了包括理事、工作人员到志愿者的流动?怎么消除这个影响?
她说,她所在的项目和政府合作紧密,一直努力促进政府对NGO 的信任,他们的中方合作机构中有国家部委以及地方相关部门。从传统观念上看,政府容易认为NGO是小打小闹,尤其对在工商注册的机构财务透明度持怀疑态度,所以这个影响不仅仅是“在行动”一个机构的,可能也波及到其他机构的公信力。另外,这个报道对于资助方也是个困惑。与会者还谈到,没有正面的回应,对“在行动”现有的员工可能也产生影响。马阳也承认这个报道已经对“在行动”的筹款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们是机构以外的,如果有可能,希望马阳和在座的理事,对这事的前因后果有个稍微的阐述。这样我们也可以向合作伙伴,政府、农民工宣传的时候,有可以解释的 。”郑莹说。
马阳没有回应这个要求,但他说,已将这个报道放到我们自己的网站上,因为我们不能回避。我们正在做审计工作,审计报告做出来就会放到网上。
马阳说:“我冷静很长时间,很多年龄大的人说,这事越描越黑,未必达到你要的效果,所以很多朋友出主意,从另外的方面讨论,所以才有了这个研讨会。我们还将出一期关于骨干流失的特刊,届时将发给大家。”
会上还有人说,报道披露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外部环境导致的普遍的“非法生存”,不是一个机构可以解决的;有些问题是机构内部就可以解决和改善的。
大家针对在行动的危机处理纷纷建言。有人建议, 除了财务审计外,还需要有个正式声明 ,比如可以是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来说明 以消除负面影响。因为这篇报道毕竟不是一个网友的漫谈。
会上,细心的人还注意到,在被邀请的邮件组里包括了写这篇报道的公益时报的记者,但该记者没有参加这个会议,有人建议马阳要和这位记者及其他媒体保持沟通。
除了“在行动”的志愿者、顾问,首都经贸大学、加拿大城市联合会、绿色啄木鸟组织、国际慈善基金会、张艳春律师事务所、新苑学校、树仁学校等机构参加了此次会议。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