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研究 | 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 报告(简版)
来源:协作者云社工
作者:协作者云社工
2024-04-22
549
收录于合集 NGO气候行动
领域 环境保护



编者按

4月13日,协作者举办“气候变化中的流动人口——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报告发布会”,呼吁对气候变化中的困境流动人口给予关注与支持,并对《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配报告》进行了发布。本报告基于2023年10月,在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行动基金的支持下,协作者启动的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与赋能项目。项目依托协作者在北京、南京、珠海三个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服务网络,针对困境流动人口及其家庭开展问卷调查、焦点小组、个案访谈,以及以个案干预服务为主的行动研究。报告总结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困境流动人口6项识别标准,困境流动人口在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上的7项需求,并提出了未来开展困境人群气候适应服务的9项建议。本文为报告摘要内容。



  01  研究缘起:为什么选择困境流动人口


近年来,气候风险不断由自然系统向经济社会系统渗透蔓延,正在成为影响人类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的灾害源之一。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从灾害管理的视角,需要优先关注在未来气候变化的高度不确定性范围内,为脆弱人群提供支持,建立韧性,促进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围绕脆弱人群的气候适应行动实践少之又少,一方面是为脆弱人群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尚未深入认识该环保领域的议题对脆弱人群的影响,另一方面,气候变化议题的实践工作关注概念、体系、标准等宏观层面的建设,忽略社区层面落地实践的探索,特别是资源匮乏社区和生活于其中的脆弱人群在气候变化下所面临的挑战。


和其他许多情况类似,气候议题叙事以精英主导而缺乏弱势群体的视角,个体日常生活被淹没在宏大的国际化语境中,弱势群体的组织脆弱性同样使得其在气候变化议题面前沉默失语。但生活需要继续,气候变化对脆弱人群造成了哪些影响,他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哪些实在的适合自身的方法,他们对此有什么样的认识,又具备什么潜能以更好地应对,需要何种支持——这些都是需要在探讨气候适应、气候公平时必须直面的问题。


“协作者”1所服务的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正是“脆弱人群”之一。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近3.8亿人2,其中,农民工有近2.96亿3。农民工受自身经济条件、社会保障、信息获取能力、社区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本身处于高脆弱性4,当遭受气候变化等灾害风险叠加影响时,所受到的伤害和影响更大。其中,对农民工生计的影响最为突出。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尤其对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影响更加明显,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而减少收入5。农民工普遍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加之在家庭生活支出、孩子教育支出、家庭成员患病医疗支出等刚性支出占比较大,该群体经济压力大,气候变化影响其生计发展,易为其带来致命打击。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的脆弱性尤其突出。


协作者自2023年以来一直关注和服务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群体。在应对灾害危机方面,北京协作者作为成立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开展的第一项服务就是2003年农民工抗击SARS紧急救援行动,到2020年新冠疫情开展的农民工抗疫救援行动等,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灾害管理经验;在微观救助方面,自2003年北京协作者为第一个求助的农民工子女提供救助以来,至今已为4000多名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探索出了“预防-救助-治疗-发展”四位一体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救助服务体系,形成了一套从识别发现、走访评估、需求分析、干预服务和研究倡导的行动策略。


基于此,2023年10月,在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行动基金6的支持下,协作者启动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与赋能项目,依托在北京、南京、珠海三个流动人口集中区域的服务网络,开展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从认知、影响和应对三个层面评估气候变化对困境流动人口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影响,提升该群体对气候议题的认知;在实践研究中评估了解气候变化对其带来的影响以及有效应对的策略,并将研究报告共享给社会,以影响社会,并为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展困境流动人口应对气候变化服务提供需求依据。


02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中的困境流动人口,为协作者在北京、南京、珠海三个地区开展困境救助服务中接触到的困境流动人口。相较于单身外出务工,家庭流动成本更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更为脆弱,因此,本研究所称的困境流动人口,是指困境流动人口家庭的主要成员。


困境流动人口家庭没有统一定义,结合协作者过往服务和研究经验,我们认为困境流动人口家庭符合以下“1-3”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标准,并兼具4和5特点7:


(1)因为疾病、劳动权益受侵害、遭遇突发事故等因素而陷入困境,且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民工家庭;
(2)家庭结构不完整的有子女的农民工家庭(如:单亲、隔代 抚养、亲属抚养);
(3)刚性支出困难(刚性支出较大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农民工家庭;
(4)社会交往面狭窄,缺乏与其他农民工家庭以及城市居民接触交流机会的农民工家庭8;
(5)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度低,极易陷入社会排斥和自我否定的农民工家庭9。

在研究方法上,采取问卷调查、焦点小组、个案访谈及个案研究、资料分析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针对127名困境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针对27名困境流动人口和23名困境流动儿童进行了个案访谈,开展了7次焦点小组,针对在工作环境及职业保障、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支持网络等方面具有困境代表性的12个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开展了个案服务。对问卷、访谈及个案服务中搜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本报告。


为保障需求分析和干预建议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采取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以能力与脆弱性分析框架、增强权能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分析总结了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困境流动人口识别标准、困境流动人口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需求,物质、组织和动机态度等三个层面提出支持困境流动人口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改善困境的建议。

03 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通过问卷分析,显示:70.08%的困境流动人口年龄在35-54岁之间,其中35.43%的困境流动人口年龄在45岁~54岁;53.54%的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只有1个劳动力;93.5%的困境流动人口有带孩子在务工地一起生活,且大部分儿童属于因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去世、失踪、坐牢等原因造成家庭的抚养方式为单亲或隔代抚养;51.18%的困境流动人口通过打零工维持生计;81.1%的困境流动人口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其中,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40.16%;61.42%的困境流动人口租住在自建楼房或平房中;66.14%的困境流动人口身体处于亚健康或有疾病状态;52.76%的困境流动人口家庭中有患病需要长期治疗的家人。


61.42%的困境流动人口租住在房东自建楼房或平房中,仅24.41%的困境流动人口租住在小区正规楼房。


图1 问卷调查对象住房情况


此外,个案服务跟进的12个家庭中,7个家庭属于单亲家庭(其中两个属于事实单亲家庭,即夫妻虽未离婚,但实际上长期分居,且其中的一方对儿童没有承担抚养责任);11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属于灵活就业人员;9个家庭的家庭成员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


(二)困境流动人口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情况

1. 78.73%的困境流动人口对气候变化处在“一般了解”及以上水平 ,但超半数困境流动人口无法正确分辨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


大部分被访者认为“气候就是天气。”(个案Z01,个案Z04),“气候(变化)就是温度(变化)。”(个案Z02)在高达78.73%的认为自己对气候变化有“一般了解”水平及这一水平之上的困境流动人口中,仍有部分困境流动人口并不关注气候变化,并且没有认识到气候变化对自身的影响。


“没有关注(气候变化),反正天冷也是那么一天,天热也是那么一天。”(J-Z,小杰爸爸)



2. 意识到气候变化严重性的困境流动人口不足三分之一,近半数困境流动人口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不了解或存在偏差认知。


有70%以上的困境流动人口没有意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图2.3),认为“只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



“下雨了出不了摊,我只能在家。我以前认为天气是老天爷的事情,也比较正常,没有想到气候变化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个案N01,2023年12月15日)



49.61%的困境流动人口不知道或者对气候变化的原因有错误的认知(图2.4)。由于对气候变化的原因缺乏正确认知,在面临气候变化问题时,困境流动人口存在“没办法”的无力感和行动上的消极应对。


“昨天晚上又下了一夜的雨哦,给我们的出行、工作都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不过天气的事,那没有办法,只好大家注意,平安就快乐。”(个案N04,2023年12月14日)


3. 手机短视频、新闻是困境流动人口了解关于气候、气候变化相关信息的主要渠道。



90.55%的困境流动人口通过手机短视频、新闻了解关于气候、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且主要以了解天气状况为主。



“有时也看一下,在手机上的天气(APP)上看天气预报。有时候(例如)今天出门有没有下雨,那时候就要带雨具,(如果)天气热就不用带了。”(J-Z,小宇妈妈)


图2.4 问卷调查对象认识气候变化的渠道


(三)气候变化对困境流动人口的影响


超半数困境流动人口认为气候变化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较大影响(图3.1),影响较大的分别是“影响工作,收入降低”,“影响身体健康”,以及“影响家庭开支”(图3.2)。


1. 对工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


51.18%的困境流动人口打零工、做小买卖、从事户外工作,雨雪等天气变化会被迫停工或增加工作难度,带来工作安全问题和患病风险,直接影响家庭收入与支出。



“下午到动物园(附近)出摊,天气太冷了,没什么人。晚上就到平常去的商家门口摆点鞋垫、玩具,冷得很,到八点多就回去了……”(个案N01,2024年1月22日)


2.对健康的影响,具体体现在:恶劣天气导致身体不适、恶劣天气引发疾病、加剧基础疾病症状,以及影响心理和情绪健康。


“阴天,体感湿冷,今天穿的很厚还是冷,上一次的雪还没化完呢,马上又要降温了;我好烦呐!这关节儿本来就疼,这再变天更疼了,这早晚上班儿还冻得跟干嘛似的?唉,影响心情!”(个案B02,2024年1月19日)


3.对家庭开支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导致家庭医疗、日常生活等支出增加。



“昨天孙子感冒了,有点发烧,老师给我打电话,我去把他接回来,带他去看病,又是打针又是吃药,又花了我一两百块钱,本来就没得钱,他还病了,没办法啊!最近天气不好,降温,就感冒了嘛。”(个案Z01,2024年3月11日)


4. 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排前三的分别是影响上学和学习、影响身体健康、影响外出活动(图3.3)。


“北京第一场初雪,孩子生病四个星期没去上学了,天气越来越冷,班里同学很多生病的,担心孩子会交叉感染,每天孩子自己在家。”(个案B03,2023年12月11日)


“小航今天出院回家了,呼吸科的专家说今年冬天的气候变化很大,病毒又呈现出多样化,雾霾天气多的话就容易产生病毒。这样的天气对于小航(体弱多病者)来说对他的影响就非常的大。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平时要注意尽量少去人员密集区域,外出一定记得佩戴口罩。”(个案B03,2024年1月29日)


图3.1 调查对象认为气候变化对生活、工作的影响程度




5. 气候变化对困境流动人口居住环境影响较大。


困境流动人口往往居住在公共服务资源匮乏和气候适应脆弱性较大的城边村、城中村及工业区等地,据问卷调查,只有24.41%的困境流动人口及其家庭能够租住在小区正规楼房,剩下75.58%的困境流动人口则租住在自建楼房、平房、工地/工棚、菜地自己搭建的窝棚/平房、地下室等。个案服务跟进中发现,困境流动家庭普遍居住空间狭小,光照、通风条件差,室内保暖、制冷等基础设施不足。


跟进的12个个案家庭中,7个家庭的居住环境受到气候变化较大的影响,如:


阿春和孙子住在两个城乡结合部村子中间的一辆废旧的货车里,车厢里装着阿春捡拾的还未卖出去的货物,货车的驾驶室则是阿春和孙子的“床”。床上叠了阿春捡废品时挑出来一些干净的被褥。夏天,阿春说“货车里就像一个烤箱一样,热的睡不着觉就出去捡废品,晚上凉快一些。”到了冬天,取暖的方式是在货车外面罩上防雨布,再用胶带将车门连接处封上好几层。阿春说“平时基本不开门,也不出门,就在里面呆着。有时候天气太冷了,就不敢出去了,怕冻出什么毛病来。”(个案服务案例B01)


因为经济压力,王伟父子选择租住便宜的房子,房子位于珠海市某工业区,住房条件简陋,光照通风不良,气候变化导致房屋内长期潮湿,不利于身体健康。“2024年2月21日,这几天天气也比较潮湿,被子都有味道了,但(家里)没地方晒被子。改天要拿去河边洗,直接晒在电动车上。”(个案服务案例Z04)


6. 整体来看,极端天气对困境流动人口的影响普遍较大,其中困境流动人口受寒潮/寒冷、暴雨/洪涝、台风天气影响较大,但存在地域差异。其中,北京地区受寒潮/寒冷、高温酷暑、暴雨/洪涝影响较大;南京地区受暴雨/洪涝、寒潮/寒冷、台风影响较大;珠海地区受台风/大风、暴雨/洪涝影响较大。


“北京今天虽然晴天了,但是天气更加的冷了,路面上结冰的情况严重了,对于我们在室外工作的人员来说增加了更多的困难。在马路边上干不了10分钟就会冻的手脚不听使唤,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难度。为了家人和孩子能过的好一点,所有人都不敢休息,只能是负重前行,愿所有的打工者都能健康,平安。”(个案B03,2023年12月16日)

“冬天上下班比较冷,天冷孩子还会手痒,生冻疮。(J-N,小云妈妈)

“刮台风,前些年楼上的阳台栏杆就掉下来了呀,突然砰的一声掉下来了,好在房东出来了,我就叫人家来弄。有很多东西从楼上吹到下面,很危险的,最怕那个菜刀放阳台里面被吹下来砸到人。”(J-Z,小滨奶奶)


图3.4.1 北京地区问卷调查对象认为不同天气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四)困境流动人口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挑战


1.  超过八成的困境流动人口表示一般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43.31%的困境流动人口认为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自己及家庭基本可以应对,40.94%的表示一般可以应对,只有1.57%的表示完全能应对。一方面说明困境流动人口有自己的方法、经验,有较好的气候适应韧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对自己完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并不充足,条件和措施也并不充分 。


具体而言,困境流动人口家庭主要通过增添相应防晒、保暖等物资来应对气候变化。


“今天去干活是骑电动车出门的,天气很冷,虽然没有下雨,骑电动车的时候我是穿着雨衣的,雨衣可以抗风,就会不那么冷。”(个案Z01,2023年12月17日)


2.  困境流动人口主要通过关注气象信息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手机有天气预报,一般上班就会看手机里的天气情况,比如明天下雨呀就要备好相关雨具(比如雨衣、雨伞)。只会从手机关注第二天的天气情况会怎么样,有时候也会看未来几天的天气,比如最近比较冷,就会关注未来几天会不会一直冷。”(J-Z,小羽妈妈)



3.无法负担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压力,是困境流动家庭在气候适应方面面临的主要困难。


“我今年还想买个空调不知道买不买得起。热天把人热的不得了,我就想在那个水里面不想起来了,就睡在(水)里面。热的不得了。这个风扇那两天还坏了一个,这里坏了一个,只有一个风扇了。夏天热的不得了,想买一个空调,他们说要一千多块。”(J-Z,小博奶奶)


4.困境流动人口在气候适应方面获得的正式支持有限且单一,希望获得的支持主要有多了解气候变化信息和知识,获得经济和物资支持和改善居住条件。


“想多点了解气候变暖是什么原因,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可以保护地球,让气候的变化是可以往好地发展。”(J-Z,小羽妈妈)


“希望政府能给我们发放一些补贴,例如像回南天10发一些烘干机……棉服真的需要的,有一些小孩真的是很冷,都没一个厚的外套穿。”(J-Z,小雅姑姑)






(五)困境流动人口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家庭成员中是否有患病需要长期治疗的人员,与其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显著相关,有患病需要长期治疗人员的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大。一方面,气候变化会影响困境流动人口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患病人员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弱,受影响显著。(图5.1)



图5.1 家庭成员患病情况与气候变化对困境流动人口的影响程度的相关性


困境流动人口对气候变化问题严重程度的认知,与其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认为生活地区气候变化问题严重的困境流动人口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更深,反之,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更深的困境流动人口,感知到的气候变化问题更严重。(图5.2)


图5.2 对气候变化问题严重程度的认知与气候变化对困境流动人口影响程度的相关性


  04  研究发现与需求分析


(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困境流动人口识别标准


研究表明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困境流动人口具有以下明显特征,这些特征将加剧困境流动人口应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由此形成识别这一人群的六个标准:


1. 职业标准:打零工、做小买卖、拾荒、骑手等灵活就业人群,具有户外流动作业、无相对固定工作场所、交通出行受天气等自然条件限制明显等职业特征。


研究数据显示,超半数(51.18%)的困境流动人口从事打零工、做小买卖、户外作业等工作,会因为雨雪等天气变化被迫停工或增加工作难度,带来工作安全问题和患病风险,直接影响家庭收入与支出。


“北京天气阴,道路结冰。道路结冰对于我们的影响首先是我们的工程车辆不敢开快,不敢急刹车,只能慢慢的走,以免出现交通事故;第二点就是对我们的施工影响非常大,这种天气如果光缆断了的话,我们就要去现场抢修,阴冷的天气我们非常不好干活,因为我们是光缆维护人员,如果光缆出现故障,我们是在马路上进行抢修的。天气阴冷的话,长时间工作就会出现冻手冻脚的情况,这样就会增加我们的抢修难度;如果在马路上面施工还得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对我们造成伤害。”(个案B03,2023年12月12日)


2.健康标准:家庭成员中有人患病且需要长期治疗,缺少医疗保障。


研究数据显示,超六成(66.14%)的困境流动人口身体处于亚健康或有疾病状态;超半数(52.76)的困境流动人口家庭中有患病需要长期治疗的家庭成员;通过分析健康状况与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的相关性,发现家庭成员中是否有患病需要长期治疗人员的,与其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显著相关。


老唐的儿子小航2周岁零10个月的时候(2016年12月14日)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病发,2018年11月确诊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并在2021年再次发病。目前小航每月只能靠生物制剂等药物来控制病情,长久的服药也造成小航身体内部器官受累,现在持续在北京某医院风湿免疫科接受治疗。小航现在主要以生物制剂(托法替布)、钙颗粒、阿法骨化醇、环孢素软胶囊等药物治疗,有很多药物医保不能报销;加上小航身体非常容易受感染,平均每个月都得输2-3次液。农村合作医疗只能是住院时候才能报销一部分,门诊不住院的时候都是自费,每个月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报销后的医药费要5000-6000元;家庭一直处在比较大的经济压力下。(个案B03)


3.居住标准:居住在自建或临建简易房,人均面积低于5平米,空间逼仄,缺少取暖、制冷等基础设施,且保温、除湿、透气、隔音、光线等基本功能不足。


研究数据显示,75.59%的困境流动人口租住在房东自建楼房(34.65%),平房(26.77%),以及自己搭建的窝棚/平房、危改房、工地工棚、地下室等;居住空间相对狭小(有2个及以上孩子的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占84.81%,而孩子与父母一起在务工地生活的家庭占到65.04%)。困境流动儿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超过5平米11,远低于国家统计局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的全国500万人以上城市进城农民工人均居住面积17平方米;房间内缺乏取暖、制冷等基础设施,且保温、除湿、透气、隔音、光线等基本功能不足。


因为天气冷,小斌(个案Z02的孙子)会选择在床上写作业,但是小斌家租住在一栋房东自建房的一楼,室内空间小、光线不足。小斌的床在阁楼上,光线更差,加上灯光也不够明亮,且没有专门的书桌,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小斌就近视了,因为配眼镜需要花很多钱,所以奶奶一直没有给小斌配眼镜。(个案Z02)


4.经济标准:家庭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刚性支出大。


研究数据显示,超半数(占比53.54%)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只有1名劳动力;超半数(高达51.18%)的困境流动人口家庭靠打零工、做小买卖、拾荒等灵活就业维持生计,收入低且不稳定,其中,家庭月收5000元以下的占81.1%,再加之高达84.81% 的家庭成员中有2个及以上孩子,家庭生活支出、孩子教育支出、医疗支出等刚性支出占比较大;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方面,78.74%的家庭表示无法负担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压力。


“孙子下学期学费要9000块,现在交了500块的书本费,开学要交齐剩下的学费,压力大。之前干的活,还有29个半(天)的工钱还没有拿到,现在能多干一点、多挣一点是一点。”(个案Z01,2024年1月29日)


5.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在有需要时难以获取支持。


研究数据显示,超四成(40.94%)的困境流动人口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没有获得过社区或相关部门的支持;结合协作者持续多年服务困境流动人口家庭过程中的发现,困境流动人口家庭无论是在非正式支持,还是来自务工单位、居住社区等的正式支持都少而又少。


“今晚下雨了,也开始降温了。这两天没有找临时工做了,也快过年了,羡慕有家人可以团聚的人,这些年我都是跟孩子在珠海过年,没有家人的感觉空落落的。”(个案Z04,2024年2月6日)


6.抚养关系:家庭中有儿童,且家庭结构不完整,以单亲抚养或隔代抚养为主要抚养关系。


研究数据显示,困境流动人口家庭中离婚和丧偶的有近三成(29.92%),12个干预个案中有7个家庭是单亲家庭(含2个事实单亲家庭,即夫妻没有办理离婚手续,但多年分居)。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显示,家庭结构与抚养关系,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能力与脆弱性分析框架中,对能力与脆弱性的分析,在组织层面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包括家庭与社区体系以及家庭内部与家庭之间的决策模式。


老唐妻子在儿子生病不久与老唐分居。老唐忙于工作,自小航6岁以来的周末与寒暑假,除了老唐陪着去医院,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住院时基本是一个人在医院。老唐说:“小航住院后就自己照顾自己,因为我还得上班挣钱。所以不能陪他,所有的孩子都有人陪,就他没人陪着,他自己也觉得挺委屈的。”(个案B03)






(二)困境流动人口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需求



1. 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研究发现,困境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是影响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因素之一。通过改善居住环境以降低其适应气候变化脆弱性是其主要需求之一。


研究数据显示,超过75.59%的困境流动人口租住在房东自建楼房(34.65%),平房(26.77%),以及自己搭建的窝棚/平房、危改房、工地工棚、地下室等,居住条件差;超过85%的困境流动人口家庭有2个及以上的孩子,且孩子与父母一起在务工地生活的家庭超过65%,居住空间相对狭小,这与协作者早期研究发现困境流动儿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超过5平米的现实情况一致;同时,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居住条件简陋,光线差,空气不流通;缺少空调、风扇、暖气等制冷、制暖、除湿等基本设施;家庭具备的一些生活设施和物品也比较老旧,功能差,不具备应对气候变化的条件。极端气候事件对其影响较大。


“今天早上起来,墙上的贴纸很多水,像水帘洞一样,擦了之后,还更严重了。地板一直是湿的,除湿机也一直开着,但还是湿。家里阳台的窗户没有玻璃,只有防盗栏,关不了,导致家里一直比较潮湿。”(个案Z04,2024年3月5日)


2. 改善健康状况的需求。研究发现,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是影响其适应气变化的脆弱性因素之一,存在较为强烈的改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的需求。


研究数据显示,困境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较差,超五成(52.76%)的困境流动人口家庭中有患病需要长期治疗的家人。此外,通过分析健康状况与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的相关性,发现家庭成员中有患病需要长期治疗人员的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更大。提升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要改善困境流动人口及其家庭成员健康状况。


“北京市昌平区今天中雪,现在正在下;因为路滑没办法骑两轮电动车,孩子妈妈自己步行20分钟左右去公交站坐公交车去上班;孩子咳嗽一个多月,昨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冷空气过敏性咳嗽,孩子妈妈哮喘,因为这几天降温哮喘症状有点严重,(需要)吃些药缓解一下。”(个案B04,2023年12月14日)


3.改善职业环境12的需求。 研究发现,困境流动人口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存在明显的提升就业能力、改善就业条件以及增强就业权益保障的需求;另一方面,存在提升和改善可以预防气候变化对工作带来影响的能力与条件的需求,包括改善出行工具、改善工作条件等。


研究数据显示,51.18%困境流动人口靠打零工、做小买卖等不同种类的灵活就业性工作维持家庭生计,这使得雨雪等恶劣天气变化会导致困境流动人口被迫停工、增加户外工作难度,或影响其工作收益,同时天气变化带来工作安全问题和患病风险,直接影响其生理与心理状态,导致其在适应气候变化时脆弱性升高。处于灵活就业状态下的困境流动人口,需要相应的务工权益保障、就业环境改善,以提高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我还有8000元工钱还收不回来,是这三个月干工的工钱,问了老板说没有钱。”(个案Z03,2024年1月19日)


4. 获取气候信息的需求。研究发现,困境流动人口存在多渠道、多元方式获取气候信息,以及可以正确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信息的需求。


研究数据显示:高达九成(90.55%)的困境流动人口只是通过手机短视频、新闻了解关于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只有不到三成(26.77%)的困境流动人口认为其所生活地区的气候变化问题非常/比较严重;对气候变化成因认识偏颇,影响他们在面对气候变化时无法做出适当或正确的应对。


“气候就是天气。他们(其他工友)有的在手机上面看(天气情况),我都不看。我不看,为什么要看呢,有活的话,就算下雨,我也要去干活,下雨没活干的时候,我要到那个桥上去,在那里去找活。”(J-Z,小博奶奶)


另一方面,研究显示,近七成(69.29%)的被调查者希望多了解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和知识;近四成(39.37%)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得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培训、宣传教育。


5.舒缓压力的需求。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影响下,困境流动人口存在舒缓压力以更好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


研究数据显示,超半数的困境流动人口认为气候变化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非常大/比较大的影响,对其造成多重压力,包括经济压力,如因气候变化影响正常工作导致收入降低,家庭成员因气候变化易患病而带来更多支出等情况,而近八成(78.74%)的家庭表示无法负担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压力;包括因个人或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受影响产生担心、焦虑等;还包括儿童不能上学或外出玩耍,在家里玩手机等易与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冲突造成家庭关系紧张、家长焦虑等等。


“没有活干,我心里急得不得了,在家休息,睡也睡不好。”(个案Z01,2024年3月9日)


6.儿童保护的需求。研究发现,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在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过程中,存在能够有能力有条件妥善照顾儿童、保护儿童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需求。


研究数据显示,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儿童的人身安全、学习、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社会认知等,从而影响其成长与发展。


“年前上了一小段时间夜班,孩子那段时间夜里都很晚睡,有时候甚至一直玩手机或看电视看到天亮,晚上不睡觉,白天才睡觉。他自律性比较差,后续我也不敢上夜班了,得看着他,等过几天再去工厂找找工作。”(个案Z04,2024年2月11日)


7.社会支持的需求。研究发现,困境流动人口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存在获得社会支持的需要。


研究数据显示,处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困境流动人口,获得的社会支持非常有限。超四成(40.94%)的困境流动人口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方面没有获得过社区或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51.18%的困境流动人口属于灵活就业,缺少来自单位、劳动保障部门等正式支持系统的支持。在能获得支持的情况下,近半数(48.03%)的被调查者表示也只是进行气候灾害预警提醒。这种情况与在个案干预过程中的发现一致,困境流动人口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即使有条件获得支持,也非常有限:


“我上班的单位去年夏天就发了一瓶清凉油,今年冬天就发了一双普通的手套。”(个案B02)


另有数据显示,73.10%的流动人口居住在农村社区、城郊结合部、未经改造的老城区和城中村或棚户区,环境较差;邻居的构成有43.46%是外地人,仅有20.65%和本地人居住13。由此可见,处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流动人口,尤其困境流动人口在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时,比较难获得来自非正式支持系统的支持。


 05  针对困境流动人口适应气候变化的服务建议



针对研究发现的需求,建议依据能力与脆弱性分析框架、增强权能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从困境流动人口在气候适应中物质、组织和动机态度等三个层面,开展综合性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以提升困境流动人口预防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支持其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改善困境。


具体建议如下:

(一)物质层面,以动态监测评估需求实现精准救助为目标。  


1. 开展参与式动态需求监测评估。建议建立困境流动人口参与式动态监测评估,即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动态监测评估,鼓励与支持困境流动人口参与到监测过程,表达自己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与感受,一方面持续加强他们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自信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及时反映他们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需求,以此来指导服务的精准开展。


2.开展精准化的物质救助服务。建议从健康支持、经济支持、居住环境改善、就业技能提升以及就业信息分享、交通出行和户外作业设备改善等方面,结合服务对象动态的个性化需求,社会工作者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精准链接匹配相应的资源,为其提供物质救助服务,以改善其物质脆弱性,增强其气候适应能力。


(二)组织层面,以建构困境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为目标。


1.在社区层面,通过在困境流动人口聚集的社区开展气候适应公共服务,如由社会组织联手社区单位等,邀请气象专家、服务对象等协同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妙招宣传社区行”系列活动,使遭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困境流动人口可以获得社区服务;开展社区能力建设,发掘和培育来自困境流动人口的社区志愿者,支持其建立社区气候适应互助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服务,提升困境流动人口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与能力的同时,激发社区居民对气候变化议题、相关政策的关注与支持,为困境流动人口建设社区层面的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2、在社会组织层面,培育社会组织的困境流动人口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敏感性,开展资助和赋能,提升其回应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的意识和能力,协同政府和社区开展服务,形成服务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困境改善的多元支持网络。


3.在社会工作者层面,发挥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专业支撑作用,形成社会工作者协同服务对象,引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慈善资源和社会志愿者等力量,共同服务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困境改善的“五社联动”工作机制。


4.在政府相关部门层面,建立气候变化与适应视角,加强困境流动人口气候变化适应议题的政策倡导,出台促进户外务工者、灵活就业者、低收入人群、新就业群体、流动儿童和家庭气候适应的政策,完善困境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福祉,增强其正式支持系统。


(三)态度认知层面,以提升困境流动人口对气候变化认知、增强气候适应能力与信心为目标。


1.教育倡导服务:组建“气候日志分享社群”,以社会工作学习小组、专题讲座、在线课程等不同形式的倡导能力建设,培育社群成员以气候日记方式记录、表达气候变化对生活工作的影响,动态表达利益诉求和意见的能力;以图文、短视频等困境流动人群“听得懂”和“看得明白”的方式,开展对气候变化与适应相关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播,提升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与能力;发掘其面对气候变化影响以“接受”“忍受”等形式背后所隐含的应对困境的韧性,增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在社区层面开展气候变化与适应议题的社区教育服务,提升社区对于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情况的认识和关注,推动主流人群参与困境流动人口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2.培育助人自助:基于每一个人都有改变的意愿与潜能,一方面,在服务中发掘培养积极分子,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培育其成长为“气象大使”,支持其自我服务、服务他人;同时对“气象大使”作为典型进行传播倡导,以示范激励更多困境流动人口及家庭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发挥困境流动人口自身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潜能和经验,以参与式工作坊、平行小组等方式,社会工作者引导流动儿童、家长、气候议题专家等,一起挖掘与总结来自困境流动儿童及家长应对气候变化的本土技能、经验等,以困境流动人口能够接受与理解的语言、形式,开发形成“气候变化应对指引手册”、“气候变化应对技能小课程”等,并进行推广传播,支持和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实现助人自助。


3.开展行动研究:困境流动人口既是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也是研究者和行动者,在行动研究的参与中,提升困境流动人口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与应对能力;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困境流动人口服务案例的总结与推广,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脆弱群体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可鉴的服务经验。



协作者“困境流动人口气候适应需求调查”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李涛、李真、杨童珍、刘倩、任文欣、刘文静、陈静楠。


调研访谈员:卢金艳、王立宏、张晏玮、蔡冬英、孙军军、张艳艳、苏小俊、马明月、张泽华、闫世琼、王瑞海、盛宏成、颜素素、刘常鑫、李娇咏、严秀蓉、钟萍。


项目支持单位: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行动基金
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行动基金是由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北京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北京绿色阳光环保公益基金会及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4家共同发起。该基金旨在通过赋能、支持社会组织及公益力量在气候问题上的探索,从而增强城乡气候敏感区域和脆弱人群气候适应能力。本项目得到应对气候变化创新行动基金的支持,但内容并不代表4家发起基金会的立场。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