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生态环境部于2024年1月18日公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了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该行动计划也是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为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落实做出表率。
该行动计划也是中国第三次推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首次是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两年后,中国于1994年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07年4月,当时的环境保护部自然与生态保护司组织《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工作协调组成员单位推荐的、来自20多个部门的专家共同历时3年编制,最终在2010年9月15日,国务院常委会第1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2010年版的战略与行动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技术和生物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相关人才培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角色。
此后, 2010年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关于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名古屋议定书》。由此,中国2010年版的战略与行动计划还涵盖了种质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保护与惠益分享, 以及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文献化整理与数据库建设, 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建设等内容。
此期间,中国各省和直辖市也纷纷出台各自省市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021年10月8日中国政府发布了首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系统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政策、举措和进展。白皮书中介绍了中国2020年颁布实施了《生物安全法》,阐明中国政府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白皮书的发布也是为迎接即将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大会,展示作为主席国的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雄心和态度。2021年10月12日,COP15第一阶段会议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宣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这一多边基金,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交流,会议和知识的传播等领域。
《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5大会因为疫情而延期并移师加拿大蒙特利尔后,中国依旧担当起主席国的责任,积极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达成。
在2024年10月哥伦比亚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COP16大会之时,世界各国都需要向联合国提交实现上述框架目标的行动计划。而中国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让中国成为完成该行动的少数国家之一。
和2010年版的行动计划相比,此次更新的计划增加了很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内容,比如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立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