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当代中国的公益慈善教育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前,公益慈善的概念还未被广泛认可,即使是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公益慈善事业也被认为是单纯的捐钱捐物,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一个专业的领域。直到2013年,蓬勃发展的公益慈善事业迫切地需要体系化、扩展化和专业化。
“在这种需求下,非学历公益教育及学历公益教育应运而生,试图塑造公益慈善的一个专业知识体系,其中非学历公益教育更是在过去十余年里引领了中国公益慈善文化和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管理教育中心学术主任、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唐昊,就公益教育发表自己的独立观点。
以下是访谈文字实录:
01共同创造社会价值
现代慈善事业和慈善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众化慈善的阶段,以汶川大地震为标志,大地震之后,中国人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慈善公益事业中去,普通公民在公益慈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阶段是大众广泛且以极高热情参与的阶段,我们称之为大众化慈善的阶段。
2013年之后,整个公益慈善事业建立了专业化需求,非学历公益教育以及学历公益教育被作为一个专业知识领域加以塑造,有了公益慈善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乃至于成型的一种慈善文化,而这种慈善文化相信公益慈善是以专业的力量来改变世界。这个阶段的公益慈善事业以及由其所产生的公益慈善文化可以称之为专业化公益慈善阶段。
十八大后,国家提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鼓励了公益慈善朝向共同富裕以及实现更大社会目标的方向前进。这个阶段我们看到国家的资源、市场的资源均大规模进入到公益慈善领域,去发挥社会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贡献,所以这个时候的公益慈善已经不仅仅是公益圈慈善这个小圈子所做的专业性活动,而是融合了社会上更广阔的资源、领域和人群来进行的一种生态化的公益慈善,这个阶段叫作生态化的公益慈善阶段。到今天,这个阶段还远远没有结束。
在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是公益慈善文化和理念尚未取得完全的共识。中国的现代公益慈善文化始于西方,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很多NGO的建立以及许多如环保等方面公益事业的实践,事实上含有很多西方公益慈善的理念。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本土慈善的需求以及本土慈善资源的利用,是我们在公益慈善以及公益慈善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今天的公益慈善文化还远远没有形成一种业内的共识,更没有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即国家和政府怎么做慈善?市场和企业怎么做慈善?公益慈善专业领域的人士怎么做慈善?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破解。但是这些问题和讨论的存在其实并不会阻碍中国公益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因为许多问题事实上就是发展中的问题,就是不同人群领域和不同文化背景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效应以及如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这个层面是有争议的,而在共同创造社会价值这个方面是没有争议的。
总而言之,中国的公益慈善文化在很多的细部问题上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在共同创造社会价值这点上有着相同的认知,这也是我们今天可以去确定的加以描述的公益慈善文化的途径。
02 用实践解决问题,用行动孕育精神
这几年很多大学设置了公益慈善的专业。但非学历公益教育事实上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引领了中国公益慈善文化和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这是因为非学历公益教育有一些难以替代优势,可以学习到“如何去做公益机构的战略”“如何设计公益慈善相关的产品”“如何筹措资源”“如何与政府与企业对接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公益生态圈”等等,没有专业的知识,没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这些是难以做到的。而过去十余年,非学历公益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完成这个使命。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们谈到非学历公益教育优势的时候,会讲到非学历公益教育的对象不同于学历公益教育的对象。非学历公益教育的人士大多数是成年人、且有过较长时间的工作经历。如深圳国际公益学院EMP国际公益管理项目学生的平均年龄是40岁左右,他们在公益行业已经浸润了很长的时间,同时也在这个行业积累了很多的疑问。他们是带着问题和目标来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效率会非常之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提升了专业技能,培养了社会问题深入分析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和坚定了自身的公益理念、甚至是公益信念。
公益精神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通过知识体系的灌输养成的,也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够实现的,而是必须要通过行动和实践,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激发自己的生命情感,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公益理念,甚至信仰。而非学历公益教育事实上就给我们的学生在行动中提供了培养自身公益理念的机会。在这个意义上,非学历公益教育更像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也就是用实践来解决问题,用行动来孕育精神。
EMP项目的同学给我留下了很多印象,其中最深刻的是他们的提问精神。这在EMP的教学中,对老师和同学来说,其实都是一种收获。如今天人工智能、GPT-4时代,提出问题的能力确实要重要于回答问题的能力。我很欣喜看到,我们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好奇的精神。虽然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让我难以回答,但同时也让我去思考更深层面的问题,让同学和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很多问题是从实践中来才能够真正取得实践的效果。
再者EMP同学特别喜欢投身实践,具有从自身公益实践归纳理论,用更合适的理论去指导实践的能力 。我们在做行动计划时,绝大多数的同学都会选择做行动项目。他们会深入乡村、山野去做非常艰苦项目。这些项目在培养实践能力,加深同学感情的同时,也在验证理论,修改理论,通过行动共创了我们的公益知识体系。作为指导老师,我从他们身上所得到的收获,实际上远远比我所教给他们的东西要多得多。理论解释世界,唯有行动才能改变生存,在这个意义上我很喜欢这些有行动力的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