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L 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和妻子魏雪先后创立了华萌基金和 TCL 公益基金会,关注教育与扶贫,并致力于将科技与公益慈善相结合。在一次与 CAPS 的访谈中,他们分享了家族慈善的初心、捐赠策略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对家族参与公益慈善的看法。
CAPS:创建华萌基金和 TCL 基金会的初心是什么?你们如何看待它们的独特功能和定位?
李东生: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也令我深深体会到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它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我们愿意在有能力的情况下,通过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回馈社会。希望通过资助,这些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有机会和同龄人站在高考的同一起跑线上。于是在 2007 年,我和我的夫人出资设立家族慈善基金“华萌基金”,专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高中生,开始聚焦教育领域的投入。2021 年正式成立华萌慈善基金会,以更专业的运营模式开展“华萌”公益项目。未来我们除了要把慈善的事情不断做好做大,同时也要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将这种家族慈善精神的基因传承下去,不单单只是财富的传承,慈善精神的传承更为重要。
魏雪:我们家族前面几代人经商,就有做慈善的传统,耳濡目染下我在上学时候,也是会省下自己的生活费捐给国家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东生青年时代就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所以婚后我们在 2007 年就成立华萌基金后,开始专注教育领域。
而 TCL 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壮大的企业,早在 90 年代初期,TCL 集团及各产业就通过国家体育事业捐赠、捐建希望小学、灾难救助、贫困地区捐资捐物等等,参与各种内容的公益事业,但总体并未成体系化运作。于是 2012 年,在 TCL 集团的推动下,TCL 公益基金会成立,开启公益专业化道路,在教育、扶贫济困、科技、文化体育、灾害防疫、志愿者活动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产出了丰硕的项目成果。
2022 年是 TCL 公益基金会成立十周年。回顾这十年,其实TCL人的公益初心在公司上下早已生根发芽长大。TCL 公益基金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自身战略的发展,TCL 从制造企业转型为高科技企业,我们希望借助企业科技优势为公益慈善赋能,探索科技与公益融合共生。
TCL 公益基金会是由企业捐赠统筹建立的基金会,拥有企业强大的资源及资金支持,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则更大。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正向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功能是能够营造企业向善的文化氛围,带动更多员工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吸引更多人加入 TCL。员工有一份好的工作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能够照顾好家庭,同时也愿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履行更多义务,比如捐赠、帮助弱势群体,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助力解决社会所需。
CAPS:你们的捐赠策略和重点关注的领域是什么?
李东生:成立之初,华萌基金专注于青少年教育,主要是以资金资助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已有 1,286 名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坚持,获得了华萌奖学金。其中近 40% 的学生进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 985、211 类院校;华萌在教育领域投入的资金累计达 8,000 万元。随着项目发展,我们启动素质发展类活动,如华萌夏令营、华萌星课堂等活动,鼓励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发展。近些年,华萌的教育也向高等教育和文化教育延伸;先后向我的母校华南理工大学捐建教学楼,奖教学金、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基金等,累计捐赠金额达 1.4 亿元。
魏雪:2021 年,华萌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华萌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由专业化团队进行项目管理,并重新调整战略方向,重点关注文化艺术类发展。
《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1)》指出,中国基金会关注的领域各有侧重,其中教育和扶贫助困是基金会目前最关注的两个领域;第十九届中国慈善家榜数据显示,76%的慈善家将捐赠投向了教育事业,近五分之一的中国企业,将教育作为自己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捐赠方向;从这些报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社会对于文化艺术类的捐赠投入比例是非常低的,华萌慈善基金会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是华萌慈善基金会理事,我们与中央音乐学院建立了长久稳定的公益合作关系,华萌希望将这些资源效益发挥最大化,同时加大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捐赠投入。
2019 年,我们联合央音发起了音乐生国际交换学习的项目,通过搭建国内外交换学习平台,帮助缺乏国际交流机会的优秀学生实现音乐梦想,同时以音乐为纽带,促进世界文化交流。2021 年,我们在央音举办了“TCL40周年庆典”中秋音乐会,在疫情期间为人们缓解因疫情带来的各方面压力,用音乐传递正能量,舒缓焦虑、治愈人心,给予人们更多力量。
TCL 公益基金会持续聚焦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及定向帮扶四大领域,凭借 TCL 领先科技,探索科技与公益融合共生;深耕优质教育资源,为青年才俊成长铺路搭桥;弘扬文体创新精神,让公益的价值观广泛传播;持续定向帮扶,助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循环的 TCL 公益生态系统。
CAPS:你们是如何决定家族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或作出捐赠决策的?
李东生:家族慈善基金和基金会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助力解决社会所急需的各类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是弥补、寻找国家大的政策下没有顾及到的领域。2007 年华萌基金刚成立时,那时候教育事业特别是乡村教育事业资源缺乏,教育不公平现象时常发生,我将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希望能够改变现状,让更多人有机会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就“烛光奖计划”项目来说,很早以前我们就关注到乡村教师这一群体,他们辛勤耕耘在贫困地区基层一线,坚守教育岗位默默奉献自己的一生,但是他们能得到的却微乎其微。我国大部分乡村教师一直遭受经济困境,饱受家庭生活困难带来的窘迫,我们希望用自己所能解决乡村教师所“困”,于是在 2013 年我们启动烛光奖计划项目,为乡村教师提供资助和培训支持,通过传播他们的故事影响社会更多力量关注到乡村教师这个群体。2015 年国家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部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对于基金会来说,我们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接下来需要弥补社会其他短缺的需求。我和我的夫人本身很喜欢音乐,我们关注到社会缺少对于文化艺术方面的资源投入,加上现在国家已经实现脱贫,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则是提升社会整体文化艺术氛围,提高人们生活品质,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下一代可以参加到文化艺术的慈善推广领域中来,同时将这份慈善精神传承下去。
CAPS:请分别介绍华萌基金和 TCL 基金会的日常运作机制,例如主要管理方、参与方和决策等层面。
魏雪:华萌基金早期是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下设立的专项基金,拥有单独的基金使用管理制度,我们向青基会捐款,确定捐资群体及方向后,和青基会共同进行项目的执行。2021 年华萌慈善基金会成立之后,和 TCL 公益基金会一样,两个基金会都依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运营管理制度,包括设立理事会、监事、秘书处,每年都会召开理事会,对上一年年度工作进行总结,对本年度工作计划进行审定,而具体的项目开展执行则由秘书处进行运营管理。
CAPS:从长远来看,你们对于贵基金会公益慈善项目方向和未来发展有哪些想法?
李东生 & 魏雪:华萌慈善基金会将坚持目前的决策判断,加大对文化艺术类项目的投入,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项目,如音乐、美术、展览、影视作品等,我们需要坚持较长的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成效,文化熏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人,如学生、教师、科研学者、企业人员等都能触及得到的。
加强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艺术是无国界的,我们与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发起的“音乐·梦想·交换”项目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它创造了一个无国界的交换、交流、交心的音乐文化平台,让中国的学子走出去,外国的学子走进来,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从而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我们希望延续这个项目的理念,将文化艺术类项目做得更好,覆盖范围更广,以此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希望未来华萌慈善基金会开展的项目能够让家族下一代以及更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通过参与到项目本身,孩子们能够发挥主动思考的能力,发现自己喜爱的公益项目,从而更加了解慈善文化;我们也希望华萌的项目能够适应年轻一代对公益慈善的理解和想法,不断做出新的尝试,将华萌“慈济中华,萌动爱心”的理念和基因传承下去,将中国传统文化慈善理念宣扬出去,让更多人认可华萌的项目。
CAPS:作为父母,你们对下一代参与家族慈善事业的看法是什么?
李东生 & 魏雪:作为父母,我们需要让下一代了解、知道他们的家族、父母做过什么,正在做什么。慈善是我们家族的传统,我们的父母、祖辈们长期所做的慈善义举时刻影响着我们,我们才能切切实实将慈善一步步落到实处。因此我们也希望下一代能够认可我们的做法,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正在做的项目中来,将家族的向善之心不断传递给身边的人。
孩子们能够拥有独立思考、观察的能力,创造属于他们独立领导完成的公益慈善项目,持之以恒地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将华萌理念基因传承下去。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领导力,带动更多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最终成为对自己负责任、对社会有爱心、对人类有贡献的优秀公民。
CAPS:你们如何看待公益慈善对您家庭的意义?
魏雪:我的母亲时常教导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个人的财富有聚有散,但为民为公的精神将代代传承。我的外祖父是电视剧《大宅门》的原型——“白敬宇药行”的第十五代传人白瑞启,祖辈通过辛苦积累让家族富甲一方,在成功后,也从未忘记过挑起责任的重担。他们数十年开粥厂救济贫者,设慈幼院收养孤童,捐资办学校,为妇女办编席厂,并在饥荒年间救助穷苦百姓度过灾难。在这样怀抱向善之心的家庭氛围下,慈善的种子早早地种在了我的心中。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也希望将妈妈的教育理念在两个孩子身上传承下去,通过慈善让上一辈树立乐善好施的楷模,让下一代富有同情心、责任感以及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相信,对于任何一个拥有历史传承的家族来说,能使基业长青的核心密码,必是慈善和公益。
CAPS:你们如何看待中国的家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
魏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国内居民财富快速积累,同时也涌现出许多财力雄厚的大家族,自然也有了家族财富传承的规划。除了财富的传承,慈善精神、公益理念的传承更是被提到很高的位置。我曾参加过中国家族财富传承峰会等论坛,深知家族慈善精神传承的重要性。家族的财富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有聚有散,但精神的财富是可以代代相传的。这种传承所依靠的是仁爱的力量,以及不断创新的公益慈善精神。
家族二代们接受过国内外综合性学习,因此拥有更好的视野,也建立了更好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很多企业家族的二代们受到家族影响,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可见慈善精神的传承是大势所趋。
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许多一代企业家忽略了从小对二代培养慈善观念,除了要经营企业财商以外,慈善的教育对二代、三代的影响也十分重要。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有许多公益慈善学院、商学院,如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长江商学院,都专门设立了针对企业接班人的慈善教育培训,二代企业家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学习与实践,更多年轻的企业家、家族传承人也能够参与到中国新一代慈善事业中来。
CAPS:对于其他希望继续深度参与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的家族,您有哪些建议?
李东生 & 魏雪:企业作为社会公民,要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要重视人类长久福祉,努力践行企业公民责任,同时要清楚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摆脱高耗能、高污染、以不合理的经营方式和代价换取利益的生产方式,更关注自身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
关注家族财富的传承以及公益慈善精神基因的传承。家族财富传承的意义在于树立家族对于财富的正确价值观,要做好财富传承的合理财务机制,做好文化、慈善精神的传承以及对二代、三代相关的教育和影响。拥有更先进的慈善观、公益观,更积极地关注慈善、参与慈善事业,一起推动社会形成向善的文化;
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不要逆流而行。要了解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企业为社会创造商业价值,与慈善事业所解决的社会问题是不一样的。社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需要持之以恒并投入专业化运营。做公益像一场持久的长跑,很难在短期看到回报,仅靠热情是没法坚持的,它需要真心,更需要毅力,同时也需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谋求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