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共青团上海市静安区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和众泽益、志鲲公益慈善基金会、中智白领青年志愿者总队、《中华志愿者》杂志联合发起,《至爱》杂志支持的“益企荟·企业基金会的运营与创新沙龙”在上海成功落地。本次沙龙旨在分享企业基金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探讨企业基金会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为与会嘉宾带来了《企业基金会的现状与创新发展》分享。本文为根据分享主要内容梳理而成。
企业基金会的现状与问题
企业基金会现状:
根据易善提供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29日,企业基金会总数1208个,其中民政部注册登记48个,省级部门注册登记1160个;所占比例排名前三的是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
从注册资金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6月29日,企业基金会注册资金126.52亿,其中民政部注册登记的资金32.7亿,省级部门注册登记的注册资金93.82亿。
从专职员工数量来看,专职人员占比不多。
从企业基金会年度数量变化趋势来看,数量越来越多了。
从参加社会组织评估数量情况来看,参加社会组织评估数量的企业基金会量不多,同时达到高等级(5A级)的数量也不多。
从信用情况来看,从2018年到2023年6月列入严重失信名单的有3个,列入活动异常名录的有22个,这对企业基金会的合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基金会的主要问题:
1.企业领导人对基金会重视程度不够;
2.制定和执行战略规划的较少;
3.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由企业工作人员兼做;
4.工作人员对基金会的基本知识了解比较少;
5.基金会项目运作较简单;
6.党的机构设置和活动不符合规定。
企业基金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
企业基金会面临的挑战:
挑战一:透明度
老百姓最想知道企业基金会在做什么事,钱丛哪里来?怎么用的?是否真正到了需求者手中?有没有利益关联交易等。
挑战二:合规性
《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有没有认真执行;
依据《慈善组织信息管理公开办法》章程是否核准,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变动是否及时与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网站、微信内容是否及时更新,项目管理制度、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
《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对评估没有实行强制性规定,遵循自愿原则,评估内容包括基础条件、内部治理、工作绩效和社会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对年度工作报告制度、财务会计报告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挑战三:社会监督
接受公众举报、媒体的批评;维持正面形象。
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改革要求:
改革一:制定企业基金会战略规划
制定较长时间的规划、活动,细化计划,明确方向及各项指标。
改革二:成立专业团队
专业团队的最大优势是能形成合力,规范行为,专业运作;要借助国家实施“劝募员”的工作,打造专业团队。
改革三:加强合作和交流
目前工作中很大的痛点就是自己做自己的,外面的世界不了解或者了解不道位,需要与公募基金会、与高校研究机构、与行业组织进行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借助别人的力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影响力。
企业基金会的发展趋势与结论
企业基金会的三个趋势:
趋势一: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企业基金会
企业基金会具有灵活、方便、压力不大的优势与特点;第三次分配的发展机遇与要求。
趋势二:企业基金会更多地参加社会组织评估
以评促建、以评促升,将社会组织评估作为检测自身状况和提升能力的途径之一。
趋势三、企业基金会越来越重视数字化建设
借助数字化,改善组织及项目内外部管理模式,增加信息透明度、提升组织自身建设水平和确保服务供给能力的过程。
企业基金会的四个结论:
一、企业基金会是慈善组织的有生力量,在中国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成立企业基金会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共同富裕的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企业基金会要用好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
了解优势,规范运作,规避风险,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从合格到良好、优秀到卓越的发展。
三、加强对企业基金会的系统研究
目前相关研究比较缺乏,重视度不够,需要加强。
四、积极创造条件,倡导成立企业基金会行业组织
行业组织针对性更强、痛点、优势更明确,通过规范行为、建立行业标准,维护权益,能够提升话语权,发挥组织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