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7日,“2023年流动儿童友好社区论坛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在陕西西安顺利召开。来自流动儿童服务支持领域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基金会、媒体记者和关注流动儿童的社会人士参加了本次论坛,共同探讨流动儿童社区服务的急缺性、重要性及解决思路。
本次论坛以社会组织视角切入,聚焦一线行动者的实践和探索,通过开展流动儿童帮扶领域的专业研讨,汇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对该议题的关注,探索流动儿童社区服务的社会化解决方案。
论坛为期一天,共设置了一个总论坛和三个分论坛,讨论的议题分别是:社会组织视角的流动儿童友好社区服务;流动儿童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沉淀;流动儿童社区服务的规模化发展;流动儿童社区服务的数字化趋势。
主论坛实录
社会组织视角的流动儿童友好社区服务研讨
5月27日上午九点,以“社会组织视角的流动儿童友好社区服务”为议题的主论坛正式开启。来自北京、西安、济南、贵阳、南宁等地的社会组织代表、高校学者、一线社会组织从不同角度呈现流动儿童社区服务案例和能力建设体系。
北京常青藤:流动儿童社区服务行业扫描
北京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创始人、理事长林岳女士结合本机构流动儿童社区服务经验及流动儿童社区服务领域行业现状分析,提出了行业共性议题及未来展望。
常青藤“在城长生活馆”经过11年的积累与沉淀,成为自下而上的别样儿童之家和“省级儿童之家示范点”。“在城长生活馆”以儿童和家长为参与主体,衍生出儿童和家长的自组织,打造以社会情感发展为核心的场馆人际共同体,营造包容接纳的氛围和关系,促进流动儿童和家庭的社会化学习机会。
林岳女士代表北京常青藤梳理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华北、西南地区的流动儿童社会组织概况,从时间跨度、地域广度、服务深度、向下生长、向外拓展等不同角度呈现流动儿童社区服务公益生态,认为该领域的社会组织未来在公益产品、数字技术应用以及行业合作等方面需要更大的突破。
南宁 齐悦:五社联动构建城中村流动儿童支持体系
南宁市齐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黄耕老师以“幸福新屋”项目为例,分享了五社联动支持体系。
新屋村是典型的城中村社区,流动儿童2000多名。齐悦经过6年不间断的服务提供,实现了流动儿童全年龄段覆,形成了有针对性的流动儿童服务品牌:“爱伴成长”儿童成长助力计划、“悦动青春”青少年发展助力计划、“有爱家庭”社区家庭成长计划、“幸福新屋”营造儿童友好社区计划。
南宁齐悦正是因为“幸福新屋”项目的示范效应,自2019年开始陆续获得政府采购项目,进一步扩大了资源整合能力。
西安 常青藤:政社合作视角下的儿童之家建设
李乐是西安常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她分享了自己从妈妈志愿者到生活馆馆长再到社会组织负责人的发展历程。
自2018年到2023年,西安常青藤和陕西省妇联、民政局、儿童福利会等不同机构开展政社合作项目,推广了儿童之家的“未央百花模式”,参与陕西省城乡儿童之家现状调研和能力建设培训,探索以困境儿童服务为重点的儿童之家运营,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丰富的政社合作经验。
学界 代表:流动儿童帮扶的能力体系建构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陶传进教授老师从研究和评估的视角,以西安常青藤场馆的0-3婴幼儿早期发展项目为例,深入剖析关键节点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空间开放、丰富活动内容、老师工作手法和氛围、对孩子社会性和性格的培育、对家长育儿方式的引导等。陶老师认为社会组织品牌价值在于解决关键节点问题,从朴素的活动场所来实现儿童的价值,让儿童和家长获得有尊严有参与的成长。
圆桌 . 讨论
流动儿童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圆桌谈论参与者:主旨发言人林岳、黄耕、李乐,以及来自南宁市乐益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王静、贵阳同在城市扶困融入中心的刘亚军、济南槐荫积成社区社会服务中心的杨阳。
嘉宾观点摘要:
李乐:
社会组织如果仅仅保持初心,难以实现生存,因此要实现组织持续化的发展,需要借助更多的力量,谋求生存与服务。
黄耕:
社会组织的生存之道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发展阶段调整。机构的发展痛点就在于初心与资源支持的博弈。
刘亚军:
资金和人力是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有资金才能支持人员服务,经常面临“有人没钱或者有钱没人”的局面,如何打破这个循环?聚焦和打磨公益产品,以此为基地来进行筹资与运营才是长久之道。
王静:
21年的公益生涯,意识到社会组织不能一条腿走路,因此机构的创建之初便在不断尝试多渠道筹资方式;另外儿童服务必须以需求为导向,要撬动内生力量支持;要不断积累团队能力和品牌口碑。
杨阳:
积成社的机构发展也是多渠道谋求发展,社群内生力量和团队经验积累非常关键。
陶传进:
公益组织切忌靠天吃饭,如果只是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会无法积累专业能力和形成品牌价值。
林岳:
从支持型社会组织的角度,常青藤在未来将会通过创新产品和筹款模式来更好地支持伙伴机构。
最后,陶传进教授做总结发言。他认为,回顾流动儿童公益领域20年的努力和深耕,大家都在不断探索。当下更为需要的不是去抱怨资源不够,而是需要反思社会组织自身的优势到底在哪里?社会组织具备哪些独特价值?流动儿童社区服务领域从最基础的空间打造到较为复杂的服务提供,我们有哪些成型的经验可供借鉴?
只有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才能少走弯路。这次论坛就是一个总结的契机。
【论坛背景介绍】:
主办机构:北京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承办机构:西安常青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协办机构:北京四环游戏小组、合肥常青藤、青岛青藤、贵阳同在、南宁齐悦、南宁乐益行
支持机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乐高集团
联合支持:北京七悦社会公益服务中心、中国发展简报、资助者圆桌论坛、新公民计划、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千禾社区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颐合中鸿律所
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
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是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南都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共同在2016年发起,旨在为公益行业搭建深入交流、观点碰撞、智慧聚合、技术前瞻的平台,让行业内外更多关心和热爱公益的人士参与进来,携手共促公益行业的更多创新和高效创联。
常青藤“2023年流动儿童友好社区论坛”作为峰会边会之一,将针对流动儿童议题开展研讨会,汇聚多元主体探讨, 开展议题扫描,共建社群,分享经验,讨论数字化时代下的挑战、需求及解决方案,为行业带来长期专业发展价值。
常青藤是儿童友好社区实践的先行者,致力于在社区层面开展儿童权利保护、培育社群领导力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自2012年机构成立以来,通过自建和支持伙伴机构建立近百个儿童馆,为城市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城市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区综合服务上百万频次。
在全国推广“在城长生活馆(儿童成长社区中心)”核心公益品牌,同时发展“小木屋成长营(社区儿童自然教育)”、“大承小匠(以非遗传承为特色的儿童多元文化体验教育)”、“带路青年(青年参与民间国际交流)”等品牌项目。常青藤通过规模化递送社区服务、公益产品研发、培训督导赋能、资源网络联动、行动研究、数字化和国际化发展等专业手法支持行业发展。
(本文图片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摄影/陈立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