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专题 | 反家暴、对抗歧视、商业噱头……我们如何纪念三八妇女节?
来源:CDB
作者:时瑞泽
2023-03-08
382



3月8日,我们应该如何度过国际妇女节?


妇女权益保障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国家治理和法治保障领域。2023年1月,新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针对当前结婚生育、财产分配、人身权利等领域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问题,新法作出了积极回应。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等内容。3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通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保障法。


但是,妇女权益保障的话题常常因各类极端新闻引发热议。2022年2月,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生育八孩女子 ”事件引发社会关注;3月初,陕西省榆林市“佳县铁笼女”事件被网友曝光;6月,唐山市路北区某烧烤店打人案引发舆论高度关注;9月,陈继志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二万元;2023年1月,因不堪海啸般网络暴力而患抑郁症的“粉红色头发”郑灵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2月24日,一名女性在酒店厕所被性骚扰,却被回应“小小的摩擦,没什么大问题,男的喝了酒而已”……



网络暴力、性别歧视、家庭暴力、性骚扰……在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新闻背后,“男女平等”从理念到行动仍有进步空间。


最近,互联网上出现了“拒绝妇女节,要过女神节”“我是女生,要过女生节”的声音,也出现了钻营女性消费群体的商家大促,甚至有时候“三八”被一些人以侮辱性、歧视性的意图而使用。


3月1日,北京枫彩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与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在搜狐网举行了“我们该怎样纪念三八妇女节”专题论坛。本文整理了嘉宾的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我们该怎样纪念三八妇女节”专题论坛直播现场



01

妇女是革命的酵素

——从历史的角度看妇女节



“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


这是马克思在《神圣家族》著作中引用傅里叶的一句话。后来,他又在1868年的《马克思致路·库格曼》中明确表示,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妇女是革命的酵素?妇女研究专家丁娟认为,马克思如此高度评价劳动女性,是因为她们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妇女“启动”了这场革命。后来,德·古热还撰写了《妇女和女公民权力宣言》——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男女权利平等的宣言。


20世纪初,“要面包也要玫瑰”的口号也充斥在美国芝加哥的上空,这里的“面包”指的是妇女的生存权、发展权,而“玫瑰”是指妇女的参政权、受教育权等。同时,在欧洲、美国等地妇女运动的影响,以及第二共产国际的筹划提议,共同促成了“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可以看到,三八妇女节意义非凡,不应被庸俗化、市场化”,丁娟强调,尤其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妇女的解放更是备受重视。


中国首度公开、正式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在1924年3月的广州,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蜜月期。后来的北伐战争、黄埔军校中,都有女性的身影。


1939年,毛泽东更是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妇女解放运动,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国家实行男女平等和保护妇女的政策。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明确男女平等原则,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


“实际上,新中国始终关照女性权益,很早就将男女平等写入宪法。法国有大革命,却在1944年才在宪法确认了妇女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英国工人运动历史悠久,也是在1918年将男女选举平等写入宪法。”,丁娟表示,男女平等始终作为重要原则写在宪法之中,“而男女平等修正案至今还没有写入美国宪法”。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189个国家的政府代表,联合国系统各组织和专门机构,有关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15000多人与会。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这场大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也让妇女权益保障有了更多的共识。


丁娟发现,1975年起草的联合国宪章第一条就忽略了女性,其内容是“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姐妹”一词没有被提及,实际上是联合国的疏漏。


“男女平等、妇女权益保障的落实不仅是在纸面,每一步的促进与发展,都是女性的主动争取”,丁娟强调。



02

献给妇女的一份大礼

——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



“2023年,国家献给了妇女一份大礼,这就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于1月1日正式实施”,红枫中心创始人王行娟认为,该法最大的亮点是突出了保障妇女人权是国家的责任,强调要由政府做主导,各方协同和社会参与,共同建立妇女权益的保障机制。


▲红枫创始人、94岁高龄的王行娟女士


细数见诸报端的各类新闻,王行娟坦言,社会上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可以说是无时不在,随处可见。她今年94岁高龄、投身中国妇女运动长达3/4个世纪,始终关心妇女权益保障,“法律的平等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不等于实质的平等。从目前妇女生存的状态来看,要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妇女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就在第五章“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中,对于妇女就业中的规定非常细致,几乎涵盖了所有职场歧视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上对于女性就业的阻力之大”。


“据调查,近年来,中国整体的劳动参与率呈下降的趋势。然而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速度要高于男性5%”,王行娟指出,女性的劳动权、生育权,以及不生育权受到社会多方面的限制。


生育是女性职场的“定时炸弹”,王行娟发现,智联招聘发布《2022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值得关注:61.2%的女性在求职中被问婚育;对于造成职场性别不平等的原因,62.3%的女性认为“生育是女性摆脱不掉的负担”,远高于男性的28.1%;6成以上职场女性有容貌焦虑,82.2%认为容貌影响事业发展……


倡导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需要国家政府的力量,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章“总则”第十条首次提出:“国家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男女平等意识,培育尊重和关爱妇女的社会风尚。”王行娟认为,各级政府需要不断发力,要做移风易俗的工作,扫除社会上一切歧视妇女的陈规陋习,倡导男女平等的新风气。创造一个男女平等、女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王行娟总结道:“新法是大礼,我们相信随着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落实,社会上两性平等也会逐渐形成。中国的女性,包括单身的女性和不育的女性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03

手握面包与玫瑰

——我们怎样过妇女节?



50年前的妇女节怎么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所研究员卜卫回忆道,“大学毕业刚毕业,我进了工厂,正好赶上了妇女节,就动员我们女工为男工拆洗被子。”后来,她过的妇女节也是多种多样,有时候会发食用油、购物卡,参加茶话会,赠送鲜花等等。


在成为性别研究者后,卜卫明白这并非偶然,“三八节之下,女性无论是享受一点儿被照料的福利被称为女神,还是被呵护或成为妇女用品的促销消费者,其实都在继续承担着照顾他人的传统社会性别角色。”


三八妇女节,最本质的意义是“妇女权利”。前文提到,20世纪的北美和欧洲的工人运动勃兴。因此,197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的一项决议,每个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历史以及民族传统习俗,选定一年中的某一天为联合国妇女权利和世界和平日。


那么,我们在妇女节应该做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回顾并庆祝性别平等所取得的新成就。10多年来,中国妇女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都会评选“年度性别平等十大新闻事件”。回顾2022年,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北京冬奥女性参赛比例达到45.44%,创历史新高;公安部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等事件被选中,探讨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未来之路。


▲中国妇女报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评选“年度性别平等十大新闻事件”


第二,要发现并提出需要改变的问题。每个阶层、每个群体都会遇到不同的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三八节正是一个让社会聚焦性别平等,评估不同人群权利实现状况和呼吁社会变革的时机。


第三,共同探讨改变的方案和方法。其实质意义是对性别平等状况做一个评估,以进一步发掘妇女在全面参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机会。真正促进性别平等。


总体上看,我们可以在回顾、庆祝在妇女权利的可喜进展,同时也要指出问题并采取行动去促成改变,重新赋予三八妇女节“权利”的意涵。


妇女节可以讨论哪些议题?


保障妇女权益,在中国、在世界范围都凝聚了高度共识。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并主持全球妇女峰会,在开幕式发表了《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重要讲话,“妇女权益是基本人权。我们要把保障妇女权益系统纳入法律法规,上升为国家意志,内化为社会行为规范。”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中国也承诺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大力推动。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第5项就表明了“实现性别平等,为所有妇女、女童赋权。”


▲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基于这些倡议和目标,我们就能找到适合三八妇女节讨论的议题。例如在SDGs第5项的具体目标中提出了“在全球消除对妇女和女童一切形式的歧视”“消除公共和私营部门针对妇女和女童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包括贩卖、性剥削及其他形式的剥削”,于是我们可以聚焦“消除歧视”“妇女拐卖”等话题,在社会上倡导传播。实际上,联合国妇女署每年在国际妇女节也会聚焦一个主题,2023年的主题就是“数字包容:创新和技术推动性别平等(DigitALL: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or gender equality)”,这些都可以借鉴。


▲图片来源于联合国妇女署



妇女节,有什么形式是必需的?



不忘妇女节的来历,始终铭记这个节日与“权利”有关。卜卫认为,芝加哥纺织女工罢工诞生的《面包与玫瑰》这首歌必不可少,尤其是歌词“当我们前进,前进在美好的时光,在成千上万个昏暗的厨房和灰蒙蒙的厂房里,我们感受到突然照射进来的和煦阳光,为了要人民听到我们的歌声,面包加玫瑰,面包加玫瑰。”


“妇女的觉醒意味着人类的崛起”,卜卫曾参与过一次深圳流动人口社区内举办的三八节庆祝活动,听到女工们唱出这句歌词后动容万分。而后,她们又唱了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三八妇女节歌》,“冰河在春天里解冻,万物在春天里复生。全世界被压迫的妇女在‘三八’喊出了自由的吼声。从此,我们一起打破毁人的牢笼。苦难,使我们变得更坚强。”


“这些可贵的、没有被遗忘的歌声,在三八节当天,与‘拒绝三八,做真女神’的商业口号噱头形成了强烈对比”,卜卫回忆,在基层活动中还会有主题分享,包括“女工如何抗争职业病重建生活”“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寻求职业发展”“合法维权,找回尊严,获得赔偿”等。此外,一些反家暴主题的舞蹈也可以在妇女节当天展演。有的社区还会利用照片展的形式,收集居民对于女性、三八节的理解,倡导“picture it”记录与女性权利有关的事件……


卜卫直言,“三八妇女节是广大基层妇女、广大劳动妇女的节日,需要舞蹈和音乐,这不是介绍女明星、女名人辉煌历程的节日,也不能仅仅成为妇联干部或者街道社工的工作”。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