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梭人是中国独特的少数民族之一。云南摩梭人被划为纳西族,四川摩梭人被划为蒙古族。其主要居住在中国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和木里县,以及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据统计,截至2007年,摩梭人共有4万人左右。
摩梭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家庭文化方面,泸沽湖许多摩梭人家仍保留着母系大家庭的形式。这是让许多学者和游客感到最神秘的摩梭文化之一。在传统节日方面,“成丁礼”是摩梭人常见的习俗之一。在摩梭青少年13岁时,大家会聚集在祖母屋举行成丁礼。这也被称为摩梭人的"第二次生命"。在古规礼节方面,摩梭人有一些代代相传的禁忌,比如忌从火塘上跨过,不能往火塘里吐痰等。
祖母屋 图源:贾沛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摩梭人居住的泸沽湖落水村已经发展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摩梭人的部分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尤其在走婚文化、纺织技术和民族医药方面。
摩梭走婚
“这段婚姻的真正财产就是两人之间的感情。”摩梭人博物馆馆长多吉说到。
“走婚”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 在摩梭文化里,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结婚,摩梭走婚是指一种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习俗。在这种婚姻模式中,走婚的男女并不会在一起居住,而是各自留在各自的大家庭里。在早期,传统的摩梭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男方只有在晚上会到女方家居住,白天仍在各自家中生活与劳动。由于地域的不同,不同地方的摩梭婚俗习惯会略有不同。
与传统的走婚有些不同,如今泸沽湖附近的摩梭人家在确认走婚后,首先会举行一个定亲仪式。其次,男方会到女方家去定亲。然后,在定亲后又会选择一个日子举办仪式。
走婚的形式有许多的好处。由于走婚中的双方都生活在各自的家庭里,这就避免了婆媳关系等一系列家族矛盾。此外,走婚中的双方经济独立,没有太多金钱、物质的瓜葛。两人的走婚靠感情维持。“两个人靠纯纯的以感情为基础,两情相悦。走婚中的男女没有物质、金钱、财产的任何瓜葛。你们家再有多少钱,有当多大的官,跟我们家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说两个人之间都是会相处得非常的融洽的。”多吉老师说道。
如今,“走婚“文化主要面临的挑战包括外界的误解、越来越少的人选择走婚。
首先,外界对摩梭的“走婚”文化有许多误解。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营销号为了博取关注和流量,故意把摩梭的走婚文化和传统扭曲,甚至把泸沽湖描写成男人来这里结婚生子也不需要负责等不实信息。这不仅导致了摩梭文化的风评变差,也导致了早期有些游客过来时对当地人说了一些有冒犯性的话。
当被问到网络的发展是否对摩梭文化造成了不良影响时,多吉馆长难过地说:“变本加厉!”
其次,受到现代教育和主流价值观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摩梭人开始选择更主流的“婚姻“模式。上世纪,国家推行一夫一妻制和小家庭模式的生活方式,摩梭人的大家庭生活方式和走婚在现代社会中位置略显尴尬。更多的人们不的不分家来住,小家庭模式被更多的采纳,走婚的人数因此开始减少。与此同时,土地资源的分配也开始变得更加严格,也使许多摩梭大家庭分裂成多个小家庭。
此外,许多年轻人选择去外地打工或者上学,这也间接导致了更少人选择“走婚”。大家族的生活方式和走婚制度与大城市“格格不入”。在城市中,一大家子人居住在一起的模式因为空间等原因的限制,基本很难在城市内实现。许多人去到了外面打工后,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和走婚很难在城市继续维持,就选择了夫妻生活在一起的婚姻方式而非走婚。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摩梭人博物馆通过文化传承、科普,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走婚文化是什么样的。摩梭人博物馆在多吉等人的不断努力下于2001年开馆。一方面,博物馆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并消除对摩梭文化的误解;另一方面,博物馆帮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尊重并理解走婚文化。
摩梭人博物馆 图源:贾沛熹
摩梭纺织
纺织是摩梭人富有特色的文化之一。摩梭纺织至今保留着原生态的文化样式。在以前,摩梭女子从小需要学习织麻、纺麻、捻毛线,绣毛毯,编腰带。摩梭妇女用圆形纺车和长木架式木制织布机来织布,并用这些布来做出美丽的服饰。在织布的时候,摩梭妇女也会用彩色线条织出丰富的图案。
摩梭人民间有句俗语:“不好看的姑娘可以找,不会纺线织布的姑娘要不得。” 在以前,如果摩梭女子不会这些纺织技术,就会被认为没有本事。所以那时,几乎家家都有简易的织布机。每到冬春两季,妇女们就要忙着纺纱和织布了。而如今,摩梭的纺织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受到现代化冲击、学习的人变少等。
首先,在现代化的影响下,尤其是机织品的出现对手工业造成不少冲击。机器做的产品不仅可以高效率地生产大量机织制品,并且价格比起手工制品便宜不少。 “就围巾而言,机器生产的围巾在市面上是100元4条,我们是100元卖不了的。因为工钱算下来的话,最少小一点的围巾一条也需要120元。而且机器做的几分钟哗哗就出来了。”摩梭纺织非遗传人阿七独支玛无奈地说。
摩梭纺织产品 图源:贾沛熹
其次,成本和资金也是摩梭传统纺织品面临的一个问题。对许多摩梭农村妇女而言,购买低价的纺织材料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原材料采购比较难。摩梭手工所用毛线和麻线采自外地,运输麻烦,成本较高。”再加上她们很少接触外面的市场,缺少销售渠道,也跟不上市场的需求。“我们也只会简单的图案,外面的人喜欢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因此为了销售手上的产品,妇女们售卖纺织品的价格往往比较便宜,这使得她们的收入减少。虽然产品卖出去了,但是妇女的收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阿七独支玛苦笑道:“主要是产品卖不出去,卖得出去的话很多妇女也是愿意在家继续做的。“
与此同时,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学习纺织。一方面,许多年轻人会选择外出就业和上学,没有机会接触纺织。另一方面,纺织并不是一件有很大经济回报的事情。此外,学习纺织是需要长时间专注的事情,这对年轻人而言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由于这些原因,现在大部分还在纺织的人大多是年纪较大的中年妇女。“整天一个人坐在架子上是真的很费时间的,我们没办法了,人老了哪里去不了了,所以我们这帮人才有心思做。”阿七独支玛说道。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阿七独支玛一直致力于传承摩梭纺织文化。她于2005年被云南省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用自家的屋子做厂房,带动村里的其他妇女一起纺织。纺织厂不仅发动瓦拉壁村的116名妇女参加,还带动了周边几个村子(含四川边界的村子)其他少数民族的妇女们参与。截止2012年,从事手工纺织的妇女已有926人,她们人均月收入300~1000元。
妇女们在农忙时期各忙各的,在闲暇时就聚在一起交流技术和纺织。阳光下,一群妇女熟练地把各色的线织成五彩的图案。在谈笑间,阿七独支玛希望一直与村里的姐妹传承好摩梭纺织文化。
摩梭民族医药
摩梭民族医药曾在摩梭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世世代代的摩梭医师在生活中总结出宝贵的药理知识和医药经验。在泸沽湖附近的村庄中,仍有摩梭传统医师。他们使用当地山上的草药来帮助村民治疗部分伤口或者疾病。
随着时代发展,摩梭人传统民族医药的传承也遇到许多挑战。首先,学习摩梭的传统医药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很少有人可以花费数年的时间进行学习。这导致了传统医药的传承十分困难。“你要学医药的话,必须要贡献一生的青春去研究。”摩梭民族医师泽达次里说道。学习民族医药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即使到可以行医阶段,也还是要不断学习和精进。
据泽达次里说,学徒单是辨识当地的草药就要花费十来年的时间,并且大量的时间需要上山采药以巩固知识和实践。并且,学徒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通过行医来增加收入。这也让传承的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在父亲采回来的花花草草里长大。14岁时,我就跟随开始父亲学习民族医药。之后,我又到卫校里去进修。“摩梭民族医师泽达次里说道。泽达次里单是学习辨认上百种草药就花费了八年以上的时间。
其次,现在许多年轻人开始否认传统医药的功效。县城医院的普及也让更多的人选择去医院治疗而非找传统医师。这也使得民族医药的经济效益减少,传承困难。目前泽达次里的学徒也仅有四人。
为了传承摩梭民族医药,泽达次里一方面花更多的时间培养学徒。另一方面,他尝试推出一些含有中药的香囊,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摩梭传统医药的魅力。
香囊 图源:琳祺
虽然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摩梭文化的传承遇到许多挑战,但其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仍然吸引着大批的学者和旅客前往泸沽湖。而在泸沽湖周围的许多村庄中,仍然有许多村民保留着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例如民歌、达巴文化、酿苏里马酒等等。在他们身上,我们仍可以看到摩梭人对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火塘边,阿日坐在一边,阿普坐在一边,拨着念珠,转着经筒,红红的火光映在脸上,一只猫在边上睡觉,再没有比这更美得了。”多吉馆长说道。
转经筒 图源:贾沛熹
参考文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1%A9%E6%A2%AD%E4%BA%BA
https://mp.weixin.qq.com/s/qOKOAySZMcLjN0BAqDea_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