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的话
在明日做公益的我们,能碰到很多不同的经历,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的地理位置,因为不同的目的选择来明日做公益的小伙伴们。感谢明日让我们相遇!同时我们也非常好奇,大家为什么会选择做公益?又为什么选择明日?于是本期节目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要采访的嘉宾,是我们明日公益的理事长,主业是金融投资领域大佬,因为一场马拉松开始进行公益事业。在2012年与伙伴在英国共同创立明日中国基金会,运行资助型的明日伙伴项目。2014年回国创建“明日公益计划”(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2016年以此为基础,发起成立上海明日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现任理事长一职。
他就是——
廖立远 (理事长)
上海璞远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明日中国理事长
廖先生曾先后任职于英国天达资产管理(Investec Asset Management)
和 奥比斯投资咨询(Orbis Investment Advisory) 的全球市场投资经理
有10年投资管理经验
除金融投资方面的专长之外,
廖先生并于社会创新、
区域发展等领域颇有建树。
公益的第一阶段:同情心驱动
我们做公益的思路一直在变化。
一开始其实就是资助,也就是最早的明日伙伴计划。思路是找到好的项目,予以支持。那么怎么找到好项目呢?那么还是找到一些社会名流、商业领域优秀的人组成了一个像评审团一样的团队,然后我们根据申请来提供“救助”。
当然了,由于是直接给钱,所以很快就出名。影响力很大,有很多人都来投。当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较为理想化的评审团制度,后来就发现评审团选择的项目大多数就是比较苦情的项目。要么是这个受助人比较可怜,要么是这个执行长比较可怜。其实大家选项目的时候更多是动了恻隐之心,都想着是本着人性关怀,用同情心去选择项目,这是我们的第一个阶段。同情心驱动项目呢,社会焦点比较大,大家关注比较多,都觉得很可怜,很能引起共情。很显然现在我们已经不在这个阶段了。
但反观全国范围内,整个慈善基金的流向,它主要的主流价值观依然停留在这个阶段。所以很多公益项目一旦要筹款,就总是试图呈现一些悲惨的故事。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悲惨是最效率的做法吧。但对明日来说,这只是第一个阶段而已。早已经过去了。
第二阶段:注重成果
在钱打出去之后,很自然地,我们想去对已经资助的项目进行观察,看看结果怎么样。对公益领导人来说,拿到钱了,得把事做出来对吧,你不能去年讲悲惨,今年还要讲,后年你还打算这样。每年讲悲惨,好像这些服务对象从未有任何进步,生活境遇没得到任何改善。于是明日对资助的公益项目有了新要求,即要求他必须有成果。
好了,到了第二阶段。我们现在要求,受资助方要每季度作报告,至少是照片、视频这些,能证明他在做事。其实这还不是成果,只能证明不是骗子,就是拿了钱,确实干了事情。然后我们也组织了好几次去执行伙伴当地开集中的汇报会,实地来查看情况,这就是我们的第二阶段,拿了钱之后,至少你要把事情干出来。
但我们发现这个事情依旧不够,为什么?首先,我们出资人,期待的汇报和他们实际的汇报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差距。比如,有一个项目是服务自闭症儿童,作为资方,会期待这个项目领导人说说这三个月举办了什么活动,孩子们得到什么改善;以前是多少人数,现在又是多少,总之就是有了进步。但实际上的汇报却完全不是这个,基本上还在讲惨。
虽然强调说是汇报,但汇报的形式和质量,真的不太让人满意。项目负责人说不清楚给他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这个项目值得我们继续投入。从表象来看,相信他们并没有乱用,其实机构过得也很辛苦,但是,说不清楚自己创造了什么价值。
不仅这个说不清楚,我们有些资助人想要定向资助几个儿童,让项目负责人来筛选几个,也很难服务好。那他应该有一个筛选的标准,来说明这些孩子是值得资助的。或者提供一个解决方案或服务,资助这个项目以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正向价值?说服资方他们值得做这个事情应该是很基本的,对吧?但我们却发现连这个事情都出现了问题。他们只是不断地说自己缺钱,缺人,却讲不出资方为什么要捐钱给他们。这个时候我从明日的角度来讲,就觉得做这个事情真的很没有意义。
这也回答了你刚才提出的问题,我们现在为什么不直接给钱了。答案很简单,因为这是个无底洞。所有的钱都会扔在水里,对社会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项目负责人自身没有能力提升,服务对象没有任何进步,那这个就完全是浪费钱。所以我们停止了。
第三阶段:现在的明日
后来就是进入了第三阶段,虽然很多公益领导人口头上说是缺钱缺人,但我们分析出来,其实他不是缺钱缺人,而是缺什么呢?缺能力。就是不会。他们既不是坏人,也不是骗子,而是没法讲清楚“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不会去设定一个标准或者流程来管理项目,没有绩效成果。所以他的志愿者和员工经常会走。真的是很辛苦,我们大多数公益领导人是把自己的生命都填进去了。但是他方法不对,越做越辛苦。所以明日进化到了第三个阶段,我们说,要帮助去提高公益领导人的能力。
那怎么提高呢?坊间的做法就是培训,就是教。这个也是一个试验的想法,大多数公益项目我们帮不了,就是帮不了你避开市场竞争的客观规律,要允许公益项目做不下去,要允许他消亡,最终消失。尽管是公益,也要有优胜劣汰。正因为用于公益的资源很少,所以公益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出成果,容不得虚耗、浪费。
所以正如你今天看到的那样,我们现在支持什么项目?我们非常清晰地定义了16 个字:使命清晰,执行有力,财务透明,传播有效。就是字面意思所指,这其中只要有一个做不到,我们就认为他不是好项目。
作为理事长或者资方
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产品
我觉得每个资方希望看见的公益项目不一样。跟项目本身的吸引力也有关系,项目吸引力越大,公众就越关注。那资方同样,之前说讲惨卖惨的项目激发公众的同情心是最容易的,大家都愿意把钱捐给比较惨的人。这个是最初级的。有些优质的公益项目则会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在商业领域常说的:产品设计。要想一想这个公益项目会吸引什么样的公众群体来捐款?他们的经济能力怎么样?大概能够捐多少?对于捐赠人,要满足他们的诉求。以及如何做宣传、公益产品如何符合某个定位调性?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公益项目会比较能抓住我的注意力。
大多数公益领导人都说自己缺钱嘛。那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你在售卖一个无形商品,你可能卖的是这个捐赠的满足感、成就感等高级的无形商品。虽然它是无形,但是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却是一脉相承的:要有目标市场,要考虑地域分布。地域其实是个很特别的点,如果一个公益项目是在宁夏开一个支援上海工人的项目,他所筹集到的善款可能就没有在上海做这个项目多。
当然了这个行业市场竞争不激烈。因为公益领域的准入门槛其实是比较高的,特别是道德水准,再加上缺少真正的人才,所以这个行业竞争并不激烈。讲惨卖惨很低端却能筹很多钱,益发让这个事情变得竞争不激烈。因此我们看到优秀的产品很少,因为你已经没有动力去做优秀的产品了。所以明日的使命是,“打造卓有成效的现代公益领导人”。意思就是通过帮助一些有想法的、我们认为优秀的公益领导人,来打造一些优秀的公益产品,从而帮助社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