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 这些年,我对公益的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
来源:李志艳
作者:李志艳
2022-11-08
201





2015年我写了《公益的方法》,2022年又写了《图解有效公益》,较之以往,这篇文章有很多一脉相承的地方,但也有些新的认知。说它们是新的认知,并不是说2015年不知道这些道理,而是到了2022年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因此相信的坚定程度和实践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



1. 民间自发是公益的第一性



我写的文章,一个关键词是“有效公益”。CDR也爱讲,做得出效果、说得清效果,是公益组织赢得社会尊重的基础。但“有效性”还不是公益的根本属性,在“有效性”之前还有一个“自发性”。


自发性确保了公益的多元性。社会需求/社会问题有万万千千,存在于世界的无数角落。社会需求/社会问题又千变万化,当一项公益服务好不容易稳定成熟,需求和问题又变了。应对如此众多、如此动态的社会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鼓励千千万万的人,自发地根据对社会问题的观察、界定和筛选,自愿地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


自发性也有利于公益的持久性。人的特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得最开心,做得最用心,也最容易坚持。CDR支持资助机构制定战略的关键动作之一,就是寻找自我与社会问题的联结。没有自发性作为根基、没有个人联结的战略,大概率会放弃,没有定力的战略,就很难开花结果。


自发性是一种很敏感的力量。它不会完全消失,因为人都有压抑不住的自我主张,但是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选择蓬勃生长还是压抑收缩。自发性无法通过“强制命令”来培养,甚至连“引导”都要十分小心。一个有惩罚权的人的“引导”和“强制命令”之间的区别,非常模糊,很容易越界。 


在当下的情境下,呼吁尊重公益自发性,尤其必要,不知你同不同意?



2. 受益人的主体性



我们经常讲,公益组织要帮助受益人解决真实存在的问题、带来积极正向的改变,这里的“帮助”一词至关重要。它的意思是说,在大多数场合下,受益人是改变的主体,公益组织是“外来帮忙”的。受益人是内因,我们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受益人为主,我们为辅,我们的作用就是辅助受益人增强自己的主体能力。


“主体”的一个对立面是“客体”,我们不能把受益人看作是被动的、“有待改变”的“客体”。“主体”的另一个对立面是“工具”,以“帮助受益人”为名,为自己谋利为实。


弱势群体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主体性,不能参与到事关自己权益的重要事项的决策之中。


公益的做法,既可以是尊重和发挥受益人的主体性,也可以是忽视甚至打压受益人的主体性。在很多公益项目之中,受益人经常只能被动地接受公益捐赠、公益产品和服务,而很少能够对项目的设计、执行和评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失去主体性的一种表现。


我丝毫不怀疑很多公益项目能够给受益人带来好处,要不然受益人就用脚投票弃之而去。但是,这还不是公益组织的首要特点。公益组织与其它类型的组织的首要区别,也许并不是能否给受益人带来好处,而是有没有在方法和机制上,帮助受益人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更好的参与社会事务。


在资源、产品、服务、就业、规模、创新等多个维度上,公益组织与政府和商业相比,都处在弱势。如果公益组织硬要在这些维度上突出自己,也许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本位。


公益组织的重要特征,也许就是尊重、维护和发挥受益人的主体性,帮助受益人或者在某些时刻代表受益人,参与到社会事务的博弈中来。



3. 社会问题社会化



社会问题之所以是社会问题,有两层含义。其一,它有社会结构性的成因;其二,它需要社会多方努力才能解决。


社会问题有结构性原因,这里不再多说,我相信在2022年,公益人应该都深有体会了。


这里想补充一个视角,许多看似不同的社会问题,也许是同一个社会问题。我们看到的一个个社会问题,经常是社会问题的症状。它一会儿在这出现,一会儿在那出现,而且就像热点新闻一样,一个尚未解决,一个又在升起。社会问题的症状,五花八门,千变万化,但是如果往下深究,我们很可能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深层次原因。所以公益组织们,你关注音乐,我关注运动,他关注环保,也许我们只是在不同的切入点,朝着同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发力。


社会问题需要多方行动,包括公益组织、政府、企业,以及别忘了受益人自己的行动。


公益组织在设想变革理论的时候,不能尽想着开发、验证一个产品,然后大规模推广,还有一种重要的选择,就是要让社会问题充分地社会化,让更多人注意到它,各自从各自的角度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社会问题,得到几个政府部门、众多资助方和行动者、学者、媒体的参与,它就有了解决的希望。


没有哪家组织可以独立解决社会问题,我们在其中贡献一份力量,就相当不错。


我们也不必自己亲自解决社会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动员更多人关注这个社会问题,那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 社会变革人人可为



社会变革一般是指大范围深层次的改变,书籍里传唱的也都是英雄们的故事。社会变革的理想,让公益人心潮澎湃,也让公益人望尘莫及。像我这样已经从业十几年的公益老兵,回首被“改变世界”点燃的年轻岁月,常常有壮志难筹的失落感。


更让人惋惜的是,由于有了这些宏大的故事,那些具体的变化,不再那么美好了,一些很不错的项目,由于现在规模不够大,将来规模也很难大,我们看不上眼了。


而这些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可为的社会变革。


于是我决定对社会变革的定义进行降维,然后我发现,降维之后的社会变革其实才是社会变革的真意


社会变革的意思,不是指整个社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是社会的某一部分,比如一家组织、一个村庄、一所学校、一群人,其中的某一方面,比如经济收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等,发生了一个较为稳固的变化。


社会变革只是一个简化用语,对于任何人来说,它都有一个范围,有人是全世界,有人是全中国,有人是某个省,有人是某个县,有人是某个村,有人就是一些人,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有不同的选择,单就变革而言,其本质并无区别。


我加了唯一的限定词就是“稳固”。产生变化并不难,我们不是说,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吗?但是我们要推动的改变,不管范围大小,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固性,也就是不那么容易反复,回到以前的状态。


降维社会变革,把调子定得低一点,不再那么沉重,轻装上阵,不失为一种自我解放。


如此一来,社会变革,人人可为,让我们正视自己的价值,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公益人的梦想之火,也许能烧得更久一点,烧得更旺一点。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