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协作者学堂:让社会工作回归大众,回归生活
来源:协作者云社工
作者:协作者云社工
2022-09-29
274



编者按



2022年9月8日,由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协作者)发起的协作者学堂项目举行2019级第三学年开学典礼暨发展论坛,总结回顾学堂第二学年的成效经验与挑战,来自政府、公益组织、高校、企业、基金会以及打工青年群体等多领域的超过25位嘉宾参与了论坛,对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培育打工青年参与社会工作建言献策。协作者云社工将陆续推出参与论坛的各位嘉宾的发言稿。



童敏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社会工作系教授


说实话,我真的是挺赞赏协作者学堂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因为在我看来,社会工作需要回归大众,回归生活,它要去影响生活的改变,生活改变才是社会改变的基础。我非常赞赏这样的理念,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我没有多少机会来参与其中。今天,包括上一次听了一些介绍,虽然不尽全面,但是觉得是非常好的。要推动社会工作进入到大众,进入到普通居民的生活,需要有耐心,需要一步步来,真的不能太着急。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很多,人们不一定现在就能够认可社会工作的必要性。或者说,社会工作还是需要有一个被人接受的过程。所以,刚才听了李涛的工作汇报中对学堂愿景使命的描述,我觉得,这样的理念需要继续坚持下去。


我主要有两个不成熟的建议。第一个建议,社会工作最终需要回归人的改变。回归人的改变,其实不需要太强调专业性,改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需要让参与这个课程的人感觉自己是有力量的,而且不仅有力量,还有办法,能够开心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第二个建议,要学会思考,就得想办法找到问题的答案,高大上一些的说法,这就是“研究”。在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当中,这就是“琢磨”。我们要研究什么样的学习是能够带来改变的,能够让我们发掘更有创意,更能让生活变化的一种思维。


所以在研究方面,可以多一些多专业的,能带来生活改变的研究。传统的我们在高校做的研究是需要的,但结合我参加项目的体会,真实生活的改变更多的是需要借助多专业的一种结合和碰撞,不只是强调研究的系统性,所以我建议学堂在这方面能不能有更多一些探索,未来只要疫情好转一些,有机会我愿意参与其中!也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因为这样的知识才真的是生活改变的知识,不是为了一个理论的产出,而是为了我们生活变得更好。



郑杰榆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国际教练联盟台湾总会会长;国际教练学院课程导师


我是第三次参加学堂重要的开学典礼活动。我刚在听的时候,确实已经感受到很多改变正在发生,我可以感觉得到生命的品质正在变化,尤其是刚刚艳艳和冬英在分享的时候。我不晓得两位学员有没有感觉到你们生命的品质正在变化,但我感觉到了。刚才李涛一开始讲了,做了超过两三年以上的就是“长期主义”了,那学堂一直做下去就是“海枯石烂”了,我非常敬佩!从这一点延伸来说,就是我们过往比较习惯说,“量变造成质变”——数量的变化能够造成品质的变化。但是我们在做的社会工作,包含协作者学堂在做的事情,搞不好是反过来的逻辑——我们是先造成质变,通过品质的变化,慢慢吸引出增量。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在两个学习的动作当中成长,一个是“反思”。协作者这块做得是非常好的,就是我们非常重视反思,不管从什么角色投入的反思。另外一个就是“反馈”。所以,我第二个主要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需要在所有的教学设计里面去重视反思、反馈这两个要素。


在招生方面,协作者学堂在对外宣传介绍时,我建议不一定要特别的去强调社会工作,可以让社会工作的色彩不用明显。如果我们把它稍微转换成,让打工青年知道在我们所学习的内容里面,有很多的原理和原则有助于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方面。因为事实上我们学的东西确实是对这些方面都有帮助。从这个角度,会不会吸引更多也渴望生命品质改变的潜在学员,他们会因此来接近我们,接触我们,我们能够扩展到更多的人接触到社会工作。


三是我觉得助人者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我们。我们的状态会影响到所有的一切,比如身为妈妈的状态会影响到家庭的一切,为老师的状态会影响到你整个班级,影响到学生的一切;身为领导的状态,会影响到所带的团队的一切,助人工作者的状态会影响到我们一起合作的伙伴,影响到接受我们服务的同事,我们的服务对象等等。所以我最后就跟大家就是一起共勉,我们说“自我照顾”,永远最核心的关键就是你怎么把自己能维持在一个非常好的状态,永远第一是优先考虑。然后在这个状态下去学习,在这个状态下去付出,这样的品质和跟状态不好的时候会有非常大的区别。所以最后和大家共勉,好好的照顾自己,让自己保持在有弹性的生命状态。



任铁民

原国家乡村振兴局规划财务司司长


作为多次参加协作者活动的我来讲,今天参加协作者学堂,我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我的感受,我每回来小院,都是“感动”,这回来小院再加几个字,就是“价值”“方向”和“成长”。我就不展开谈我的感受了,主要谈一下建议——面对现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形势,怎么应对可能会比较困难的局面。


咱们中国的发展未来可能遇到比较大的挑战,第一个是由于国际政治格局造成的困难,尤其是在经济方面,这个可能会对公益组织的筹资造成极大的困难;第二个是疫情带来的公共卫生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具体来说是对流动的影响,包括人的流动和物流。当然生命很重要,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但是在保证生存的情况下,生存必然涉及消耗物质和创造物质,所以公共卫生对物流和人的流动的影响也很大。


怎么应对?我仔细想了想也还是有机遇的。习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就是国内大循环的格局。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老师曾经提过,如果流动人口真正实现“市民化”,实现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消费能有很大的增长,这样对中国经济将会利好,人们的捐款能力也增强了。这是一个机遇。


在教育方面,会给咱们带来什么样的机遇?首先要看看中国的教育培训目前存在什么问题,目前存在两个极端的发展方向,要么就是纯理论教学,要么纯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什么?就是缺乏让他们掌握让生活更美好,怎么照顾好自己的内容。另外就是我们有一些教育方式出现了一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问题——就是缺乏目标感的教育。我前面提到了一个关键词,是“方向”,人有了方向感,有的时候他不会感到空虚,他浑身上下都有劲,因为有一个伟大的事业激励着他。针对这两个方面的缺失,希望咱们协作者学堂都能有所建树。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