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我们的核心目的是推动更多人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来源: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
作者:社企论坛
2022-08-16
159



7月8日,2022向光奖启动申报。距离上一届向光奖已经过去了两年,两年间,新冠肺炎疫情时起时伏,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经济发展的压力被传导到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


与此同时,向光奖也在发生变化:


2022向光奖新增了年度向善企业家TOP10、年度杰出贡献TOP5和年度影响力投资最佳实践TOP5等3个奖项;所有奖项被归类到向善企业、向善企业家、ESG影响力投资、学术研究、杰出贡献、向光同行六大类中。


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奖项申报已开启一个月,目前申报情况如何?


每个奖项的设置目的能否达成?


对于参评者,向光奖能够带来什么?


向光奖又希望发挥怎样的引领作用?


围绕上述问题,记者和向光未来总裁、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以下简称“社企论坛”)总裁马翔宇展开了对话。


“我们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通过奖项彰显价值观,推动更多人参与到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事业中,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我们一直坚持不变的初心。”


据马翔宇介绍,今年的奖项数量超越了以往,其实是从行业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考量的,希望更多的利益相关方被看见、被鼓励、被表彰,集合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来推动、营造一个好的行业生态。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记者:距离上一届向光奖(2020)评选已经过去两年了,这两年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商业向善、对向光奖的评选是否会产生重大影响?


马翔宇:从2020年疫情开始,接近三年的时间,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疫情对人类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整个社会运转的机制。


这两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经济下行,一方面很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但另一方面,恰恰是危中有机,参与国家战略、关注社会问题解决的企业却寻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商业空间,逆势发展 。


我们观察到疫情促进了一部分企业家和投资人重新思考怎样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而这个更有意义,除了让自己生活舒适一点以外,就是能为社会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因此,他们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自己的投资应该怎样做。


原来看似好像事不关己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SDGs17项指标,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到跟自己是高度相关的。无论是企业家、投资机构还是学者,开始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去践行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记者:环境变化的同时,向光奖也在变,这种变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马翔宇: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一直优化和调整奖项设置,体现奖项的时代特色,把奖项变得更科学。今年的奖项设置数量超越了以往,其实是从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来考量的,包括企业端、投资端、学术研究端、行业平台端等,希望更多的利益相关方被看见、被鼓励、被表彰,集合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来推动、营造一个好的向善生态。


与此同时,我们加强向光奖类别的划分和归类。


一是希望能够让申报者特别清楚,自己适合申报哪一类奖项。大家会看到首先是企业类,接下来就会去看自己的企业是符合社会企业的定义,还是符合商业向善的定义。


二是反映了我们机构的战略升级和调整。战略升级以后,我们把工作重点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商业向善,一方面是资本向善。在商业向善方面,我们从两个维度来推动,一个是社会企业,一个是商业向善。这两者尽管出发点不同,企业的行为不同,但他们的核心出发点都可以归结为以商业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


我们最核心的目的就是通过奖项彰显价值观,推动更多人参与到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事业中,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我们一直坚持不变的初心。



寻找的目标对象是什么?



记者:今年的年度社会企业TOP10和年度商业向善TOP10被归类到向善企业类奖项,为什么会特别强调企业?


马翔宇:其实从2020年就开始了,我们当时就特别强调社会企业奖申报的主体必须是企业。我们想强调的是,社会企业一定要有企业的属性,如果不具备在商场上和其他企业同等竞争的能力,发展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向光奖发现并且表彰和激励到更多的商业企业。因此不是先拿诸多的条件去做严格的设定和限制,而是希望能够唤醒更多的企业,通过企业的参与让社会问题得以解决,让社会变得更好。


我们团队在尽最大的努力,也希望社会各界来帮助我们共同推动这件事,让更多的企业知道自己做的是社会企业,自己做的事情是商业向善。


记者:社会问题有很多种,2022向光奖关注的重点是什么,又是如何确定的?


马翔宇:社会企业方面,申报企业应在教育培训与就业、医疗健康与养老、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碳中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消费、应急与安全发展、城市更新、社区经济、包容性发展等社会问题相对集中的领域开展主营业务;商业企业开发的商业向善项目需要致力于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我们希望在这些领域的企业能更多知晓并且参与。


我们对赛道的选择,第一是符合国际惯例,第二是考虑中国国情,第三是希望能够体现我们自身的战略发展重点。比如应急与安全发展,是以往并没有出现的一个赛道,但这一两年,疫情的发生以及很多重大应急问题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集中的领域,所以今年我们就新开辟了这样一个赛道。


记者:今年新增了年度向善企业家奖,此外还有年度影响力投资人奖,相较于往年对企业家格外重视,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马翔宇:之前我们表彰的是企业或者项目,但我们都知道企业能够行稳致远,除了有健全的现代管理制度以外,企业负责人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能够把商业向善上升到战略高度,其实往往跟企业家或者企业高管的价值观和决策密不可分。在商业向善这条路上走得远,企业家的意识和精神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我们希望通过对企业家的嘉奖,挖掘到更多认同商业向善价值观的企业家群体。这两年以来,我们关注到这样的企业家也越来越多的。


记者: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商业向善项目,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疫情、国际环境等影响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会不会对影响力投资带来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影响力投资类奖项?


马翔宇:我觉得影响力投资,在全球肯定是一个上升的态势,在中国也是。第一,总量在增加;第二,进入的投资机构或者高净值的个人(作为LP)在增加;第三,有了更多更优质的可以投资的标的。


影响力投资强调的是所投项目的抗风险性,而不是超额收益。现在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和高净值个人作为投资人,在关注社会企业和商业向善的项目。因为它们的抗风险性比一般的商业项目更强,投资是稳健的,或者说回报和收益是更大的。


一方面,解决社会问题的项目是根植在中国大地上的——社会需求巨大,意味着市场也是巨大的,进入这样一个蓝海市场,企业发展是非常有前景的,反倒给自己找到了更大的施展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


另一方面,这两年国家也特别重视社会民生问题,比如说碳中和、乡村振兴、养老等,都是受到国家政策鼓励的,在这些赛道上的企业,能够获得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相比其他赛道是更有利的。把钱投向了这样的领域,是契合时代脉搏,是在国家的战略方向上,肯定是能够有比较好的投资收益。


记者:社企论坛在推动影响力投资方面目前主要在做什么?


马翔宇:推动影响力投资可以分为若干方面,我们团队现在核心的目标是解决影响力的衡量和管理问题。影响力投资跟传统的投资不同,除了衡量经济回报,还衡量社会价值。我们跟企业家或投资人谈到影响力投资时,大家会本能地提出一个问题——对影响力投资的社会价值是如何评估的?


对于影响力投资,项目的影响力衡量和管理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团队现在的首要任务是研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影响力衡量管理的标准体系。我们已经组成了由知名的高校教授、业界专家、青年学者等参与的团队开展研究。当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好以后,就可以有一把“尺子”给到投资机构,就能很明确地把他的影响力投资项目所创造的社会价值量化出来。


记者:除了社企论坛,还有哪些机构在研究推动商业向善、影响力投资,向光奖推出学术研究类奖项的目的是什么?


马翔宇:在社会企业领域,已经有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电子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的学者在研究理论和案例;商业向善方面,最近几年也出现了部分的学者和专家在推动,如长江商学院朱睿教授、领教工坊朱小斌老师、中欧商学院等;在影响力投资领域,国内的研究力量是比较薄弱的,专门的研究者也是非常少的。


我们希望通过学术研究类奖项突破固有的信息和认知,能够挖掘和发现还没有进入我们视野的研究机构和研究者,找到更多已经参与到这几项工作中的机构和个人。今年的研究奖评委中我们拓展增加了“核心期刊杂志负责人、主编”,一是通过他们能发现更多的研究者,二是希望通过这样的的嫁接,也让更多研究成果能够在核心期刊得以发表,广为传播,让更多人得到专业知识的分享。



能够给予的支持有哪些?



记者:对于向光奖的获奖者,除了奖项之外,我们还会有哪些支持措施?


马翔宇:我们调查过企业的诉求,他们希望通过社企论坛这样的一个平台能够获得,一是政府的支持,二是大企业的资源,三是投资,四是传播的支持,五是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我们基本上是从这样5个维度去考虑为获奖者提供权益的。


与政府对接方面,我们关注的重点领域是符合国家战略的,在这些领域的企业与政府接触的机会是在增加的。


对接大企业方面,我们会建立向善企业名录和向善企业产品名录,通过社企论坛的平台进行推广。例如,我们正在跟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沟通,它在国内有10万员工,每天的下午茶就有10万份,我们希望尽快发现社会企业的好的产品可以推荐给他们,对于社会企业而言这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机会。


投资方面,我们的中国影响力投资网络已经汇聚了三四十家影响力投资机构,我们将发挥既熟悉企业端又熟悉影响力投资机构端的优势,做好不同机构之间的沟通、链接和适配工作。


传播方面,财新国际、新浪、凤凰网、百度百家号、中国慈善家、FOFWEEKLY、创业邦等是我们常年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还有自媒体传播矩阵,我们将尽我们所能把好的企业、项目向外界做宣传和推广。


培训方面,我们已经开展了一些赋能性的项目,我们还在争取支持和赞助,推出社会企业创业的加速器项目,提升社会企业创业者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我们还将开展针对企业家、影响力投资人、企业可持续发展官的关于影响力投资、商业向善方面的专项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意识、开阔视野,搭建网络,促进更多人参与到切实地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队伍中来。


记者:我们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对获奖者的支持吗,如何做到?


马翔宇:向光奖的设置,让认同商业向善、资本向善的企业、企业家、影响力投资机构、学者、业界推动者得以被社会看见、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将更加激励更多的机构和个人去思考社会、环境与治理的问题,通过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去践行可持续发展,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因此。我们期待有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人类命运视野的企业家或投资人关注到。我们期待能够得到来自社会力量的支持,因为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可以让我们把工作做得更深入更完善,对获奖者有更好的激励,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


采访结束时,马翔宇表示,2022向光奖希望发现更多的兼具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企业、项目,更多认同并践行商业向善的企业家、践行资本向善的投资机构,更多的从事向善研究的学者和从事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商业向善工作的行业机构和个人。通过向光奖,链接大家,合力共生,一起向光而行。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