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中国慈善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挑战与未来出路
来源:慈场
作者:刘毛豆
2022-08-02
263



此文系根据我2022年7月8日在“第三次分配背景下慈善组织高质量发展路径”研讨会的讲话和7月24日在“第八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社会救助与慈善分论坛”的讲话综合而成。


首先,依例申明,我的讲话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我所在的机构。


我们公益慈善与非营利行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公益慈善理论体系,因此喜欢赶时髦,玩概念,照抄别人的东西,比如早些年的第三种力量、第三领域、第三部门,比如近来的第三次分配,学得很快。第二,与经济商业领域相比较,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经济商业领域,不回避问题,喜欢正视现实,直面问题,积极讨论解决的方案,因而很有效率;而反观慈善与非营利领域,则往往喜欢回避问题,枉顾现实,或假装看不见,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掩耳盗玲,掩饰问题,因而无法坦诚去分析问题,探讨解决之道路,太极拳打来打去,效率低下,结果白白错失了大好历史机遇!


“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今天中国舆论场上的高频词,自然更成为公益慈善领域的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对公益慈善事业提出的迫切要求各界共识。


我是俗人,免不了要追时尚,赶时髦,因此今天就来和大家谈谈当下慈善发展的现状,高质量发展面临什么挑战?如何高质量发展慈善事业?


下面讲主要内容,有两层意思:



一、中国慈善治理的几大关键挑战




我认为所谓慈善高质量发展,其实就是慈善现代化。而现代化的问题,关键是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问题。所以,我今天其实想从慈善治理的角度,来谈当下慈善高质量发展或者慈善现代化的挑战与出路。


2020年1月12日,我们中国慈善联合会在京召开第九次“中国慈善年会”,我给年会定的主题就是“治理新格局与慈善现代化”。因为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提出了“到 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


回顾《慈善法》颁布实施的这几年来中国慈善行业,如果不睁着眼睛说瞎话,我个人的真实感觉是:行业整体发展缓慢,无论数量,规模,还是效率,贡献,都离党和国家的要求,离人民的期望,相差甚远,特别是慈善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方面,离慈善现代化还相差十万八千里。整体来说,中国的慈善组织和公益慈善行业,并没有为第三次分配高潮到来做好准备。所以,慈善现代化、慈善高质量发展,仍是当下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第三次分配的必然选择。革命尚未成功,慈善同仁需加努力,我们任重道远。


导致慈善组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足,和整个公益慈善事业质量较低的原因很多,业内有很多分析,个人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值得引起同仁们高度警惕:


第一,资本进入慈善对治理的挑战。随着第三次分配的提出,中国财富阶层,将会加速通过资本的捐赠和委托,给慈善组织和整个行业输血,对慈善组织和公益慈善行业是极大利好。随着资本进入,一批来自商业的精英,开始在慈善领域发挥其影响。资本的力量,给公益慈善带来创新活力和高效率,是利好的因素;但同时,资本财大气粗,有钱便任性的本性,也在危害慈善与非组织组织的治理。这在一些企业和家族慈善组织、信托中表现得特别突出,这些慈善组织往往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毫无治理可言,已经引起行业内部分以慈善为志业人士的警惕。


第二,行政化对慈善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近几年一个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是,与中央力推的行业协会商会脱钩去行政化相反,官方背景的慈善组织突然发力,甚至,“官办组织要承担起慈善主力军”、“民间组织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声音,近来又重出江湖。虽然中组部的文件专门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退休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加强了管理,但事实是,近年来进入慈善组织的退休干部越来越多。这些退休领导同志进来,有的是纯粹的志愿者,真正热爱公益慈善事业,在慈善领域发挥余热,奉献智慧,给慈善行业带来了宝贵的经验、丰富的智慧和资源,有利于慈善行业的发展。比如某中部省份,因为有一杰出退休官员成为带头人,使得这个省慈善总会异军突起,规模、专业、效率和影响力激剧增长,带动全省慈善事业快速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少数退休官员,完全不懂也不愿学习公益慈善业务,却将官僚作风、官僚主义的毒素带到了慈善组织,更有甚者,个别退休人员到慈善组织,只是来延伸其官场生命,甚至要在社会组织实现其官场未曾实现的权力梦,名义上是来发挥余热,实际上是来跟专业的专职慈善工作者抢地盘,抢话语权,抢资源,把慈善领域搞成一个名利场。这些人虽是少数,但他们来慈善组织,既无敬畏精神,不懂装懂,又不知治理为何物,权力任性,胡作非为,败坏了社会组织的民主治理和科学决策,是对社会组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破坏,是对慈善组织现代化、专业化、年轻化的亵渎,值得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第三,监管从严的挑战,管理与治理的张力。最近几年,境外颜色革命、香港占中事件发生,个别境外势力贼心不死,形势非常不利于慈善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从国家安全出发,相关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这些从严管理和重拳出击,对非法组织和非法行为,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也培养了行业风清气正的环境,有利行业发展。但用全国人大慈善法执法检查的结论说,存在“监管过度与监管不足并在”现象,用某领导的话说是“监管有余,厚爱不足”。从客观上来看,结果是加强了管理,似乎弱化了治理。很多慈善组织,因为生怕出错,所以就不敢越雷池半步,甚至完全放弃自我,习惯性回到事事请示的地步,既加大了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负担,又丧失了社会组织依法自治的独立性。所以,我去年才讲“自治不足是慈善最大的痛”。


第四,极个别境外势力对治理的挑战。极个别境外势力,喜欢利用治理漏洞,浸透到国内慈善组织,而一些慈善组织,因为治理漏洞,客观上充当了境外力量的帮手。结果导致警报常响,对慈善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都带来严峻挑战。


第五,慈善组织创始人和创始团队的思想僵化,对社会组织现代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挑战。这个问题正在浮出水面,下次再展开去说。


第六,理论贫乏和混乱,顶层设计不足,是慈善现代化和慈善治理的最大挑战。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国慈善理论指导和制度顶层设计的支撑。但现实是,中国的慈善理论,学西方,水土不服;学传统,又没有继承打通;拥抱技术,忽略价值。最最突出的,只知道就慈善谈慈善,不能将慈善放在人类文明发展,放在现代化这个大盘子下来考虑,与国际化、现代化脱节。慈善是全民的事业,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制度设计上,出不了民政部,其他各个部委的统一协调行动,系统化治理几乎没有形成,我们离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差甚远。


当然,影响慈善现代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因还有很多,我只是捡了其中个人认为最需要警惕的几个重点方面来讲。



二、慈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




上面讲了问题和原因,下面讲第二个层面,讲出路,没怎么深入思考,我简单讲如下几点:


第一,回到初心,回归价值。慈善组织的初心,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天然相近相通:共产党人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为复兴,作为以使命优先、价值优先为特征的慈善组织,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利他主义旗帜,促进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很多的慈善组织治理水平低下,被权力和资本征服,沦落为官僚组织和资本附庸,就是因为这些组织的人员,忘记了初心,忘记了使命,甘愿异化成为资本和权力的奴隶。因此,我们慈善组织,要真正长期开展初心教育,就是回归慈善价值,尽可能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而不是与人为难,与人为害。


第二,回到正轨,回归法治。我们当然要讲政治正确,慈善组织要跟党走,要服务国家大局,要自觉回到党的正确路线方针上来,真正贯彻落实党的文件精神,回归法治,依法行善,依法自治。从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政社分开、责权明确、依法自治”就成为中国社会组织治理的根本原则方针;而推动行业协会商会脱钩,一直是这届中央政府的重要工作。这个党的根本方针,从来没有改变。《慈善法》第十二条:“慈善组织应该根据法律法规及章程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开展慈善活动。”2016年,民政部民发[2016]16号文件强调,要“完善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明确理事会与秘书处的权责关系,切实发挥监事会职能,形成决策、监督、执行机构之间的制衡机制。” “部管社会组织要落实民主选举,实行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真正成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主体。”“进一步落实理事会的决策职能,加强对本组织重大事项的把关,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作为社会组织管理部门,民政部的领导近年来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也多次强调了这个十二字方针。十几天前在一个会上,听黑龙江省社管局的陈阵局长说,社会组织要淡化官方色彩,突出民间特征,去行政化,保持创新活力。所以,我们慈善组织,无论官办民办,都是独立法人,都必须回到“依法自治”这个正确的轨道上来,要在加强党的领导下,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要勇敢断奶,坚定去行政化。这一点,对企业、家族慈善组织和官办慈善组织,特别重要。最近参加慈善法修改相关工作,我特别强调要加强普法教育,落实慈善法的立法善意,引导中国的慈善组织,从人治慈善,回归到法治慈善的正确轨道上来。


第三,要重心下移,回归社区,回到乡村,从人民大众那里去吸取现代化营养。中国慈善的生命力在基层,在社区,中国慈善的未来希望一定在社区。乡村振兴是国家大局,慈善行业要借助这个大势,勇敢地到农村去。那里有广阔天地,慈善在乡村大有作为。当城市的慈善组织遭受僵化之苦的时候,而在基层,在农村,我常常看到中国公益慈善如春江潮水,这里的慈善治理充满活力。中国慈善组织,要到基础去,到社区去,向人民大众学习,从大地母亲,从人民那里吸收营养,用基层群众的创新精神,来破除城市慈善的迷思,跨越现代化的陷阱,加速中国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最近湖南有一个农道基金会,做真正的乡村建设,值得大家学习。这是我最近的思考,如何深入,有待进一步调查和思考。


第四,培育敬畏精神和工匠精神。慈善组织要加强职业精神,加强慈善伦理建设,要有敬畏精神和敬业精神。我一直呼吁,在整个公益慈善行业,进行一场受托人教育,因为无论慈善组织还是信托,我们都是广义的慈善受托人,要向第三次分配的捐赠人、委托人负责,因为受托人的信义义务,我们必须增加责任意识,才会对职业有敬业精神和敬畏精神,在依法治理上,自觉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是作为受托人的基本职业操守。我认为,任何人进入慈善领域,要上这第一课,应该有一个宣誓仪式。


第五,慈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必须向传统,向国际学习。慈善高质量发展,技术很容易被大家接受,但更必须坚持从自身传统中吸收营养,建立自身特色理论。我在跟国际上同行交流的时代,很多友人提醒我,不要生搬硬套他们的东西,希望我们多向自身传统学习。没有几千年中国仁义文化,哪有中国特色,哪有慈善现代化?同时,必须保持开放,虚心学习世界慈善的先进经验,不能走闭关自守、思想僵化的老路。


第六,慈善现代化,我这里特别要提要向企业/商业学习,一是要引入竞争机制,防止慈善躺平,防止内卷,学习企业的创新精神;二是要学企业/商业效率意识,通过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来提升慈善效率,这也是向捐赠人、委托人和受益人负责。那些不知效率为何物,一味強调无过就是功,没有一丝创新能力和担当精神的人,请远离慈善。


第七,重视教育,百年树人。10年前,我在美国考察慈善,问马里兰大学的史密斯教授:为什么美国的慈善公益事业这么发达,我们要怎么迎头赶上?教授说:“刘先生,你们中国人怎么这样性急?老喜欢跳过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步上大学,跑步进入慈善现代化?老实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美国慈善为什么如此发达,因为我们觉得这好象理所当然,我们从小跟父母进教堂捐款,在小学、中学,会参加各种社团,做志愿服务,因此大学毕业走入社会后,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会参加各种社团,做很多志愿者和力所能及的捐赠。而商业、企业成功之后,更会回馈社会。如果要我提建议,我觉得中国慈善现代化应该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他的话,对此深以为然。中国慈善的治理,慈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都应该从幼儿园、小学抓紧,从教育入手,在中学、大学,进行志愿服务教育、结社教育、社团教育,培育仁义精神,厚植慈善文化,将慈善的理念、仁爱的种子,深耕下去,坚持几代人,几十年,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这样,必将迎来中国慈善的高质量发展,迎来中国慈善与中国社会全面现代化。


第八,最后,说一个效率的问题。我想,对于以价值优先的慈善事业来说,必须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如果没有发展,一切所谓的慈善高质量,都是空谈误国。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请多批评指教!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