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公益市场化?公益市场化包含哪些维度?为什么要公益市场化?目前为止,践行公益市场化理念的行动路径和方法有哪些?在公益领域受到“争议”的公益市场化理念到底有何作用?
对于以上问题,南都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与恩派公益创始人吕朝展开对话,为大家讲述他公益道路30余载的创新实践探索与深刻的反思。
01.
市场化的基本原理:
需求导向与尊重市场主体权利
把公益市场化真正做好的是希望工程,虽然项目有政府背景,但是整个项目的运行遵循了公益市场化的模式。
市场化对应的是行政化。行政化主张“权力”,自上而下。而市场化主张“权利”,尊重交换人的权利。市场化的基本原理:一个是需求导向;另一个是尊重市场各个主体的权利。
例如,捐赠人的主体权利。捐赠必须自愿,这是“权利”。反过来,强制就不是市场化,它成了行政化。市场导向一定是自愿。而且自愿的背后,或者是捐赠人在选择时,一定要遵循市场化的有效性原则。捐赠、公益的投入一定要具备有效性。
02.
公益成效评估
是市场化的基本要件
公益项目的有效性在公益部门的呈现可能有困难。因为商业市场化成效评估很简单,利润直接能够从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但公益的有效性,往往不是通过财务报表体现出来。所以做公益,钱花的是不是有效需要注重评估。
在公益市场化中,对公益成效的评估,是一个基本要件。美国一家叫Kellogg Foundation的大型基金会,按照每年6%的支出用作项目评估费用。但在中国,公益项目管理费10%。要拿出6%做评估费用,很少有人能理解。但是它能够保证94%的投入是有效的,所以这个6%的公益评估投入非常有价值。
03.
公益的边际效应
在市场化和经济学中还会讲边际效应的原理,其实公益的投资也有边际效应递增或者递减。举一个希望工程的例子。
一个温州的朋友曾告诉我说,在二十多年前,他和女朋友资助了希望工程班里的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那个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贫困地区的孩子。
后来那两个孩子成了夫妻,现在这个男生是全国一个211重点大学的教授,女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药学博士。
希望工程项目,资助一个孩子只要300块钱,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如果没有这个资助,这些孩子作为失学儿童,就会跟父辈一样成为文盲,可能会有很悲惨的命运。而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这个资助投入的边际效应大不大?我觉得它是一本万利的。所以公益投入是不是有效,最关键的是要评估,不是自己说了算。
可能有些公益人是带着情怀来做公益,所以公益的成效自己说了算,经常是满足公益人自己的情怀。我对这样做公益的人讲:“情怀最伟大,过程很享受,结果不重要。”
04.
受益人的权利与需求分析:
灾区送温暖每人四件皮夹克?
中国女子大学刘伯红教授在一次联合国妇女论坛上讲过一个案例。冬天她去到灾区,发现公益组织在纷纷送温暖。其中,有一个妇女拉住她表达不满,说:“我今天排队领到了第四件皮夹克,而且都是男士款。我要这么多皮夹克干什么呢?我的孩子刚出生不久,现在我需要婴儿奶粉。”
这个案例反映出来公益行业的一种倾向,没有尊重消费者和受益人的权利。于是,我把这件事做了一个经济学的分析。
假定这个村子有100个人,冬天送温暖也没有错。但是,对于这100个人的需求要做具体分析。大约有50个人自己有棉衣,用不着你来送温暖。还有十个人,是政府名单下的“建档困难户”,政府会送温暖。那么,还有40人,可以送温暖,这样他就可以把自己买棉衣的钱省下来买别的。
但是现在是什么情况?100个人,每人平均四件皮夹克。按照每件皮夹克平均300块钱,需要12万元。但实际上,只需要给40个人每人发一件,一万两千元就解决问题了。这意味着90%的捐款被浪费了。
05.
替代品分析:
皮夹克 VS 军大衣
我说,还不对。按照经济学的原理还可以省。经济学原理中有一个替代品的概念。军大衣可以作为皮夹克的替代品,保暖性更好,给到贫困灾区送温暖也更合适。
并且军大衣100块钱一件,40件军大衣,就只要4000块钱。而现在这个村子滥行布施,送温暖要花12万元。
市场化要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要尊重消费者和受益人的权利。这个故事中的行为,完全不尊重受益人的权利,违背了慈善原理。
06.
外部性原理:
破坏公益的公信力与行业风气
这些慈善机构的做法,还外溢出了受益者的不信任。用经济学的原理叫作外部性。我需要的是婴儿奶粉,结果你给了我一家三口十几件皮夹克,我拿来干嘛用?受益人觉得公益怎么乱来,破坏了公益的公信力。
更坏的是,部分公益机构不仅滥行布施,没有满足真实的需求,发完皮夹克还拿着发放清单向捐款企业报告再去套捐款。企业一看,甚至觉得这个公益机构做得好,下次还给他们捐款。
这是公益领域的“坑蒙拐骗”,坏了公益的规矩。同时,也外溢出一种公益界不好的风气。看到这家组织用这种方式能够更快更多地拿到钱,其他机构也就有样学样。
于是,公益行业就弥漫着浮夸的风气,不是追求真正的有效性,而是追求我要进钱快。把公益行业的方向和风气都搞坏了。
07.
公益的有效性
要通过市场化衡量
这个故事在我国公益行业并非个例。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问题的普遍存在?怎样才能保障公益的有效性?
因为慈善组织是单向行动,受助方没有选择权,因此缺少真实的信息反馈。而商业机构的产品是市场化的,企业有股东分红和交税的压力,生产的产品性价高,消费者才愿意购买,产品才能卖得出去,所以企业必须要保障产品的有效性。
有一年,南都基金会为新公民计划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产品进行招标,理事会给12个竞标项目打分,排名前二的都是来自企业的教育产品,而且它们的分数比公益机构高出很多。
那次招标,南都基金会第一次把资助项目合同改成购买服务,购买这两家企业的服务。因此,公益的有效性也需要用市场化来衡量。
08.
希望工程项目设计六原则
希望工程在30年前项目推出之前,做了精心设计,遵循了以下六条原则。
第一条,政府支持。例如,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是国家的责任。但是,因为当时国家很穷,甚至连教师工资都发不出来,再要政府拿钱资助孩子免费买书,是做不到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肯定会支持民间力量的参与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第二条,社会关注。希望工程关注儿童、教育和贫困三类社会问题,把严重的现实问题告诉社会,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共鸣,所以才会获得公众的积极参与。
第三条,群体需求。希望工程回应了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群体的实际需求。
第四条,符合宗旨。机构需要按照自身的宗旨来设计项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当时的宗旨就是要服务于青少年的发展。
第五条,国际接轨。希望工程捐款10周年的项目评估显示,36%的资金来自于海外。
第六条,树立品牌。包含项目品牌和机构品牌两个维度。我当时提出,品牌树立的三步曲,它们是逐层递进的关系。
第一步,要做好项目品牌,起个好名字,设计好logo ,让外界知道机构在做什么;
第二步,树立起机构品牌,把项目和机构相联系,让外界知道做项目的机构是谁;
第三步,大家会觉得这个机构做什么都是好的,就会支持这个机构做的任何事情。这样就会使机构的公信力外溢到自己的其他项目中来。
这六条原则包含了项目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也包含了机构的整体发展,这就是一个好的公益产品的设计思路。
09.
捐赠人需求导向
社会动员机制设计
同时,在公众参与部分,要特别关注他们持续参与的动力机制,关注捐赠人精神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的需求。希望工程就是发现了这一需求,设计出以捐赠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动员机制。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体捐赠人,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获得了一种成就感,因此他们参与的热情就越来越高。希望工程只是要求捐赠人资助孩子到小学毕业,结果很多捐款人,在孩子中学、大学一直跟进去做资助。
刺激这种需求,扩大供给,通过项目实施效果反馈、放大,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闭环系统。捐受双方互为需求,互为供给,双向受益。所以,我说希望工程遵循了市场化原理。
从边际效应上讲,在过去90年代,公众参与希望工程捐出300块钱,对自己而言就是牺牲了两顿饭钱,换来的却是一个孩子命运的改变,这就是一种边际效应最大化。
10.
有效的公益投入
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
做公益,我们需要思考整体链路,和其中应当遵循的原理。公益捐款是一个投资人,和三个消费者的混合体。你捐款,就是在给公益投资,捐赠人就是公益投资人。
三重消费者:
第一重,是捐赠人自主选择消费公益产品,遵循尊重和公平交易的原则。
第二重,是捐赠人的精神消费,一种精神消费。捐赠人购买一个公益产品的同时,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最后一重,是受益人的终端消费,在这个环节往往会因为不是受益人的真实需求而出现问题,所以要尊重受益人即终极消费者的权利。
同时,还有两重社会收益:
第一个是直接、有形的社会效益。公益投资解决了某一个社会问题,化解了某一个社会痛点,让社会更美好,任何一个参与者都是受益人。
另一个是无形的,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收益,提升社会资本。因为你的捐赠,和有效的资金使用,带来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整个流程都在放大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和互助关系。
所以说,有效的公益投入,收益可以比商业投资更高。
备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吕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