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卢迈:以儿童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来源: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作者:卢迈
2022-06-08
249



5月8日,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召开。论坛选题聚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两会经济议题,汇聚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


论坛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作了题为“以儿童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主旨演讲。通过三个不同层次探讨儿童早期发展对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性,一是不同的公平观与实现途径的探讨;二是儿童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三是大规模儿童发展实验的可行性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实践


基于以上三方面探讨,卢迈表示,“我们特别希望就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把儿童早期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去实施。”


以下为卢迈演讲全文。



作为中国现代化一个重要的目标,对共同富裕的解读不少。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但是这些解读没有很清楚的说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我们现在说的共同富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同富裕,是在承认多种所有制条件下的共同富裕。它和马克思、毛主席所主张的共同富裕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市场经济有利于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它能提供很好的激励,但是也会造成赢者通吃,收入分化、社会两极化这样的问题。


卢迈先生在中国经济学家高端论坛上发表演讲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提出可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实现?


我们先看一下西方市场经济。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搞了四百年,有很多的研究,经济学家、哲学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同的公平观。


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但有一点不同,就是社会公平强调了价值观念,而共同富裕是在价值观念下提出的收入分配的结果,或者说公平观的一种具体体现,就是结果公平。



不同的公平观与实现途径



经济理论对公平观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功利主义的公平观。边沁主张以结果作为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数的最大福利,即强调一个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效用难以度量、比较,且可能在整体利益的借口下牺牲个人的基本权益。功利主义的公平观对于这样的结果是不去考虑的。


自由至上的公平观。这些理论更是强调财产权等各项权利有绝对优先的地位,政府要减少干预,让自由市场进行自发调节,也就是说收入分配的结果怎么样都是合理的。而与其相对立的是平均主义的公平观,认为应该平均。


我们这边列出来了几个比较重要的,从哲学上讲,从经济实力上讲,很有意义的公平观。


康德的公平观,它是指的从道德立法上要把人体现为自由平等的理性存在。认为人是应该有发展,有一个自我的定位。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那么应该是要求更公平的。


罗尔斯提出作为公平的正义,他的理论中进步的一点是指出正义的实施中采取的措施要对弱势群体有利。


阿马蒂亚·森


阿玛蒂亚·森提出以自由看待发展。他强调拓展人的自由和实际机会,增强人的可行能力,不仅关注过程的平等,还关注结果的平等以及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参与。



比较公平的社会才能是比较美好的社会



有不同的公平观,就会产生不同的理念目标,采取行动也会有很大的分歧。


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很重要的是,只有说比较公平的社会,才能够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社会。理查·威金森指出,收入更加公平的高收入国家,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信任感更强,在这样的社会里边,人们的预期寿命更长,婴儿的死亡率更低,这是分析OECD国家得出的结果。



收入不公平程度与社会信任程度比例


在一个更公平的社会里边,人和人之间更加平等,更加相互关心,更加相互信任。它所产生的好处不仅是对一般人有利,而且对高收入阶层也是有利的。


我们还要考虑到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总是有两面,一面,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它有逐利的一面,要参与竞争,要使自己更好,包括获得收入、名誉、地位。但是人还有另外一面,人类作为一个社会性的动物,只有在社会中相互关心,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人是应该不断的自我完善,高收入阶层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意识。



强调共同富裕:群众应肯定企业家努力,企业家应与社会共同发展



因此,我们强调共同富裕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把市场经济所产生的问题都归结于某些人的仇富观念是不合理的。市场经济离不开企业家,如果没有企业家所做的努力所做的贡献,经济不可能发展,而他们是稀缺的资源,应该特别爱护、特别保护。


另外一方面就是对这些民营企业家和先富的阶层,他们也应该注意到的一点,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慌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在百年的尺度上来衡量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要和社会共同发展,应该有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意识。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从共同利益,从共同体的角度更多的来考虑共同富裕。把我们的事情做得更好,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更加公平的社会里



国际经验:社会公平的实现途径



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西方国家面临着很严重的问题,所以也做了很多探索。



安东尼·阿特金森


在社会公平方面所做的探讨最有名的安东尼·阿特金森,是托马斯·皮克迪的老师。他提出了有关税制、就业、儿童、最低收入的相关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也提出1%、99%这样的社会问题,然后做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要进行尤其是宏观方面要进行的改革。


中国政府也一直在探讨,此前都提出过相关的一些研究和成果。比如2012年底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曾经发布过关于深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城市化、教育公平、医疗、税收等方面提出看法。


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会议提出多项的办法,促进共同富裕。



对儿童发展投资越早,回报越高



中国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我们从2012年将近1亿人的绝对贫困,现在已经降到了0,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中国绝对贫困人口下降曲线


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更艰巨的挑战。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000元的,现在还有3.1亿人有22.5%,低于1500块钱的是37%,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我们解决了7%的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现在要解决的是22.5%或者是37%人口的相对贫困问题来实现共同富裕,任务非常艰巨的。



中国低收入人口比重较大


目标明确后,在这些探索的路径中,我们要特别提及就是要重视投资儿童发展,尤其是早期发展,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主要的依据是早期发展有充分的神经学、医学的基础。



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教授提出,要从根源上消除贫困,早期的预分配比后期的弥补和再分配更符合成本效益。因为能力本身会产生能力,越早投入干预,产生的能力就越能延续。他对美国的各个儿童发展项目做了计量分析,证明早期的投入的回报是最高的。


我们国家还有大量的农村儿童生活在不利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之中。到2019年,我们有47%的儿童仍然生活在乡村,其中大量儿童生活在不利的家庭环境中,比如留守、单亲、父母教育水平低、看护人有精神疾患等等。而不利的社会环境,就是相对贫困,尤其在山区较多。


实际测量的数据也显示,脱贫地区0~3岁儿童发展迟缓率的比例较高,尤其是脱贫地区的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仍然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关注儿童健康、教育和发展的早期试验



我简要概括一下基金会开展的社会试验。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两个线,一个是营养与健康,一个是教育。



关于大规模儿童发展试验的可行性,国外有不少研究。美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相关政策,也开展了社会试验,其中一个就是开端计划,即Head Start和早期开端计划(Early Head Start)。巴西有快乐儿童计划,也是儿童早期发展的干预计划。这些计划的干预效果不同的评估得出的结果不太一样。


在《幼儿教育的经济学》中,赫克曼教授提到了社会对早期干预的两个常见的质疑。第一是制度方面的问题不解决,光是早期的干预,解决不了个体一生的发展。比如说美国社会是分裂的,黑人、少数族裔受到歧视,那么单纯的儿童干预解决不了教育和发展的问题。


第二是试验都是由高知识、高技能的人做的,如果普及时的人员没有那样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效果不会达到应有的水平。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从2006年开始做调查,2007年做学生营养改善的干预试验,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儿童早期干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是有效的?


学生营养改善于2006年的时候开始,我们首先在两个县开始试点,帮他们建食堂,为义务教育学生提供热的午餐。2021年我们又做了评估:国家现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的学生超过四千万,2021年国家的财政出资是260亿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图上显示的是受益儿童身高的增长,最下边这条线是2012年脱贫地区男生的身高,最上边那条线是全国的平均身高,对比2016年和2020年,可以看到二者的差距大幅度缩小。农村孩子的身体、体质发生了明显的改善。


这个项目在大规模实施过程中受得了政府的重视。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政府有能力在十几万的学校中保证财务安全,食品安全,并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也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设立的山村幼儿园,为农村儿童提供村一级的学前教育服务。


我国现在学前教育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86%,但是城乡差距仍然明显。目前,城市中的学前教育普及率已达98%,而农村现在这个比例只有60%。


所以我们利用小学空闲的教室,聘用农村青年,对他们进行培训,同时采取国家的统一的课程,并且进行本地的乡土化的开发,所取得的成绩是很明显的。现在大概有二十万的孩子参与项目。


2009年到2022年,全国三十多个县实施这一项目,效果评估显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心理弹性各方面都远好于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



此外,山村幼儿园的孩子升入高中的比例为81%,而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是25%。2009年在青海乐都开展的试点是最早的项目试点,那里的孩子已经经过了中考,今年是他们进入高考的时候。根据高中入学的情况可以推算上过学前教育的孩子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没有上过的孩子的三倍,我们也会持续跟进。


而山村幼教老师,我们做过调查分析,她们也是一个特别值得关心、特别值得尊重的群体。



另外一个项目是面向0~3岁的孩子家庭进行入户家访养育指导。由于家长们,特别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不懂得怎么来照顾孩子、怎么和孩子互动,导致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缺少亲情的爱护和有效的刺激,这容易让孩子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些严重问题,儿童的发展异常的比例都比较高。



图中的这两个孩子,一个叫婷婷,一个叫皓皓。皓皓在基线测试的时候结果都是异常,经过了入户的养育指导效果非常好。进行养育指导的育婴辅导员都是在村妇女,她们经过集体备课,用我们借鉴国际经验编制的教材进行辅导干预,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慧育中国”第七年,如何让家访课程更符合山村孩子需求?


赫克曼教授对甘肃华池试点的数据做了评估,结果已经发表。评估显示,84%的经过早期养育干预的孩子评估效果好于对照组的孩子。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在10个省12个县实施。



现在,我们把这些项目集中在贵州毕节试验区,建设一个儿童发展综合示范区。我们希望把从孕期到十八岁的全覆盖的干预变成一项政策,最后能够惠及更多的儿童。


美国的问题,其中有制度的因素。中国在制度上应该有保障。只要有科学的指导,农村青年的作用就能发挥出来。我们的试验项目证明,赫克曼教授评估中指出的制度和实施人员的两个问题在中国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希望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把儿童早期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去实施。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