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建设 | 一文全解我们的能力支持解决方案:【训练营】模式
来源: 悦享新知
作者: 悦享新知
2022-05-23
242



如同很多伙伴知道的,悦享新知自2019年成立,就一直在进行能力支持解决方案的探索。


它不是看起来很棒很厉害,而是要可以真正地支持到公益伙伴。


我们一直在用这三个原则来衡量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切实有价值(真的可以帮助伙伴们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是脑子会了,手还不会)


可规模化(具备服务很多人,而不是少量人的可能性和潜力)


可持续(我们可以通过洞察市场需求&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持续发展下去)




所以一路摸索,几经周折,不断调整产品形态:试错迭代再测试,却从未想过要去改变这三个原则。


到了今年,2022年,总算是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模式——训练营,也累积了不错的成效数据,所以正好借【需求分析训练营二期】结营后的复盘会对外做个详细分享,算是既与伙伴们做信息同步,也向行业做个小小汇报。


最近全国各地疫情反复,很多伙伴也在思考,或正在探索线上模式,如果我们的经验能多少支持到这些伙伴,或给点启发和设计思路,或少走点弯路,甚至可以更好地支持到大家的服务对象,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件极有价值的反馈。


考虑到各位读者的时间精力有限,本文将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呈现我们模式的要点,方便快速参考。如对更详细的内容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回看复盘会直播。





阅读导览



1【训练营】的整体模式&关键版块:课程研发和学习支持的设计思路以及相应流程


2【训练营】的监测评估体系&指标设计以及成效数据


3  总结:对于如何有效支持成人学习,哪三个点是比较重要的?


4  新产品内测计划:开放训练营老用户提前报名


5  在这件事上,我们持续的思考分享



一、训练营的整体模式和关键版块设计


a 产品定位


行业正在逐渐就此形成共识:公益人是行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公益慈善资源】转化为【社会价值】的重要保证,那么多类型的公益人,我们到底应该聚焦在哪个群体呢?


在阅读过多份不同类型的行业报告,调研过数位处在不同阶段不同岗位的公益伙伴,并回顾我们团队自己的发展历程后,我们定位在:3年+ 公益人,因为就行业整体来看,他们数量少、流失率高,自身承担着机构内外大量的核心工作,却又最少获得发展支持(*行业/组织的资源都较多集中在管理层和新晋公益人)。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他们最真实最迫切的需求呢?简单来说,他们能做事,期待可以更有效率和效果地把手头的事做好,而且要在发展中面对更复杂、系统的机会和挑战,同时还要赋能团队/伙伴一起做好。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个眼下紧急、重要的工作需求,更应该能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为未来持续发展做准备和积累。


基于此,我们从3年+公益人最重要的专业场景出发,设计了如下模式:




b 模式内关键版块:课程研发体系 + 学习支持体系


不论是课程研发,还是学习支持,我们的核心目标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价值高于一切。


换句话说,不是我们自己觉得好,疯狂输出知识就是好,而是用户觉得好,真的能变成自己的,才是好。


因此我们有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标准,贯穿课程研发和学习支持:伙伴们是不是可以“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具体来看,课程研发的核心目标是:


为【每一位公益人】提供【匹配细分需求·能解决实际痛点·助力提升自我效能】的课程内容。


即须满足这三个重要标准:


◉ 课程内容须照顾到伙伴们的共性需求和发展前瞻性


◉ 能够从用户真实场景出发-识别痛点-解决方案在场景用得上


◉ 须让伙伴能够产生信心,从知道怎么做到能做得出来,忌华而不实


而落实到具体研发中,则意味着每一步任务的清晰,并确保流程中每一步动作都不变形,能够回应目标(如下图所示)




对于学习支持来说也是一样。


为什么要有学习支持体系?


相信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人的认知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常读常新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对此也有深刻的注解:


一个完整有效的学习机制应该包含对学习内容的提取-整理-内化-输出的全流程,这样内容才能“长”进学习者的身体里


因此,光有【内容】本身是不足以让学习者真的掌握知识,且在学习“新知”过程中,学习者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虽说是在成长与突破,但是这种“不舒服”和“难受”随时可能会让学习者止步不前,中断学习。


所以,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支持】非常重要,是让学习者走完学习的全流程,达成目标的关键


基于此,我们设计了如下学习支持体系:




二、【训练营】的监测评估体系&指标设计以及成效数据



我们理解,支持人的成长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需要耐心以静待花开,但是我们也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产品,都需要寻找到一些关键指标,可以相对及时看到效果,并能够基于数据找到优化迭代的方向,否则,“好”将依然是很主观的事情。


因此,我们会对每一个训练营产品,以及整个产品矩阵,都建立对应的监测评估体系,一是为了验证有效性,二是能以监测评估数据为依据去持续优化和迭代(如下图所示)。




除了【学习投入】下的课程完成率,实践练习完成率和毕业率外,我们还引入了商业领域常用的价值评估方式:NPS净推荐值。


另外,我们还特别将【课程内容】【学习支持】以及【能力提升】和【自我效能提升】拆解为更细的维度,既是方便学习伙伴能够清楚真实表达反馈,也能够为我们未来的优化迭代做更清晰的指引。


还有一个指标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投入产出比】,即用户认为自己在训练营上投入的时间、费用和精力是否值得。毕竟我们的产品,对很多伙伴来说,并不是那么便宜,且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对较多,那么他们对于这项投入的反馈反映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


所幸,目前几期训练营做下来,伙伴们对此的打分均为8分以上(总分10分),意味着伙伴们认为自己所投入的时间、费用和精力都有超值收获



三、总结:对于如何有效支持成人学习,哪三个点是比较重要的?



如何能够有效支持成人学习?在跟国内外做公益人赋能的同行交流时,我们发现有三个比较共性的点:


第一,要关注并尊重用户所处的境脉,境脉既包含用户所在的微观环境(即组织),中观生态(即所在领域),还有宏观环境(即社会/政策影响)。


第二,有效支持要从“用户的需求——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什么问题”出发,而非“专家/专业内容”出发


第三,激励并支持转化——有效的能力提升,需要从“外部输入”转化为“个人收获”,要设计和提供机会,支持学习者通过【提取-整理-内化-输出】和【有支持的实践机会】进行实践转化。



四、新产品内测计划:开放训练营老用户提前报名



在历次训练营中,我们发现:用户在训练营后,实际的实践转化上会因为工作中的复杂情境和重重挑战而产生:信心,和将训练营内容转化为实践行为的衰退。


他们自己想转化,也有场景可以转化,但是训练营带来的效能感却无法长期持续在工作中。


究其原因,可能是脱离了训练营中的支持系统,而在工作场景中用户本身的支持系统尚未成形,遇到复杂挑战,无人商量无法应对,好多时候“心里没底”。


为了能够持续支持伙伴们这部分的需求,我们接下来会启动“训练营plus”或叫“爬坡计划”,提供给这样的伙伴:


已经掌握了系统方法,希望把它转化到工作中去,解决更复杂的系统问题


这类伙伴处在上升期,挑战不断新增,机会不断发展。这个阶段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有人能拉一把支持一下。我们愿意站出来,去做这个支持者的角色。


这一计划的内测暂时仅对训练营老用户开放,如有感兴趣的伙伴,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ID:yuexiangxinzhi)进行了解沟通。


同时也欢迎更多伙伴扫描下方小编二维码,加入启发时刻交流群,与我们就【支持人成长】这件事做持续的讨论和交流.




五、在这件事上,我们持续的思考分享



关于“线上培训如何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员”,我们的思考


摘要:如何将知识有效传递给学员,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持续思考、探索和精进的。


悦享新知既然致力于为公益人提供有效的发展支持,也就必然要面对这个问题。且不能是想当然地采用“我们认为好的办法”,而是要尊重人的认知学习原理,并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引课程产品设计和交付体系构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理解和洞察公益人的发展需求”之上,为他们提供有效支持——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有结果。为此,我们投入大量时间(和钱),以夯实团队底层能力,如共读教育经典著作,向最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学(得到、三节课、做课教育等等),向全球顶尖教育专家学(哈佛等)。春节前后,由资深哈佛大学教授授课,我们小范围尝试了【互动式线上培训·TOT共学】,学习和实践了课程设计、课堂规划、营造线上学习社群等主题内容。


◉ 学习效果的产生并非“自然而然”,而是经过了巧妙的设计


摘要


共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就三个问题获得新知: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愿意进入正式的学习?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会更好?落实到课程产品设计及交付体系构建中,我们有什么可以优化的地方?


实际上,我们每天的工作、与同事交流、看小说、听广播剧、玩游戏等,都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效果不是自然产生的,是有巧妙的设计。在课程产品设计及交付体系构建中,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附:悦享新知课程产品团队必学必看清单


◉ 有效的能力建设离不开:衡量指标、预期共识和持续支持


摘要


能力建设需要细水长流/静待花开,但是也需要寻找到一些关键指标,可以相对及时看到效果。能力建设是有用的,但是,具体有什么用,能发挥到哪种程度的作用,是需要被进一步说明和界定的。


能力建设提供者要清楚了解自己提供服务的边界,而能力建设需求方(购买者和使用者),要明晰自己的需求和预期,双方需要达成共识。


现有行业课程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知识普及类,知识掌握类,知识应用类,它们各自的课程设计以及所需投入时间也各不一样,产出也必然不同。


除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和自身努力外,让学习效果最大化、可持续,还需要能力建设提供者以及学习者所处环境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学习者的内驱力,建立效能感。这三点很重要:清晰的学习目标,能够让所学用得起来的场景,使用后能够有持续的支持和正反馈。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