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扎根公益29年,JA中国坚信:财商教育越早越好
来源:CDB
作者: 雷尔佳佳
2022-05-09
393
领域 教育公平



2008年,一名学生找到了时任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一职的高淑英,表达希望学校能够开设一门课程。


高淑英很好奇,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让学生如此渴望学习?


后来,她得知,这门课原来叫“JA学生公司”,是JA中国(Junior Achievement China)开发的课程项目。课程主要由来自企业的优秀创业志愿者带领学生创办公司,进行体验式学习。“JA学生公司”自从进入学校课堂,一直就是学生争着要上的“香饽饽”。


因为看到课程带来的具体改变,学生在学习中实战,表达能力、行动能力等综合素养得到了锻炼,这门课程如今也已经成为了不少合作学校的常规课程之一。


而JA中国,这个致力于青少年职业、创业、理财教育的非营利教育机构,也逐渐在中国打开了名气,成为了学校、学生、志愿者之间坚固的教育桥梁。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CDB走进JA中国,去听听公益财商教育那些事儿。


▲JA理财小高手课堂



01

“我的事业,要与祖国有关系”



Junior Achievement(简称JA)是当前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教育机构之一,1919年,JA在美国注册。经过百年发展,如今,JA已遍布全球120多个国家。


JA进入中国,得从创始人周保罗先生开始说起。


▲JA创始人周保罗


周保罗的第一份工作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电信工程师。1983年,实验室派他到北京出差,这是周保罗这么久以来,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


此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看到中国蓬勃发展,周保罗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就是这一次回国,他暗下决心,自己的事业一定要和祖国有关系。


当返回实验室后,周保罗选择了辞职。这个决定非常艰难。贝尔实验室,享誉世界,能进入实验室,是多少有志青年的人生目标。更何况,此时的周保罗,正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


决定离开,周保罗已然没有任何后悔。他说:“现在回顾过去,我很开心。我是一个创业的人,我一生的创业,应该与我的祖国有关系。


离开实验室后,周保罗一方面开启了“花式”创业,另一方面,也时刻关注着中国,寻求自己与祖国的联结。


这个联结,在10年后,不期而至。通过近十年的考察,周保罗发现,中国缺乏公益观念,中国孩子的财经素养教育,约等于零,“经济教育,要从小孩做起。”


1993年,周保罗在美国注册了非营利机构Junior Achievement International China。但此时,在中国直接开展项目仍有诸多挑战。于是,JA中国又花了10年时间,做准备工作。2003年,JA中国才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正式启动在中国的公益教育事业。


一开始,挺艰难的。


在那个年代,这过于超前的财商教育理念在中国鲜少被知晓、理解,国内学校对于非营利机构也没有什么概念。


“我们的理念、授课方式是很先进的,比如那时候的课程议题有关于WTO、贸易壁垒之类的。当时哪怕有思想开放的学校校长认识我们的项目,仍然会对我们的课程有所怀疑。” 刘京蓉是最早一批加入JA中国的员工,她亲眼见证了JA中国从一开始举步维艰,到后来一路发展壮大,“需要去对接政府部门、学校、志愿者,向大家介绍JA到底要干什么。得一个个找学校校长、老师介绍项目,还要认真教他们授课理念、技巧。当时我还支持了教师培训。”


虽然起步艰难,但自从与第一所中学达成合作后,十多年来,JA中国一路平稳发展。仅是2020至2021学年,与JA中国合作开设青年成就教育项目课程的学校就有358所,囊括小学、中学、大学,覆盖超过20万大中小学生。但对于庞大的中国教育来说,这个数量,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对于补充校内教育,JA中国还想做更多。


▲JA金融知识课堂



02

财商教育与品格塑造



前几年,一个上海的孩子在学校上了JA项目课程之后,活学活用,将生意上的营销理念用到了自家的小店上,指导自己的父母打理店铺。没想到,店铺的生意居然好起来了。这个事让学校老师蛮感触的。


希望给学生一些深远的影响,而不是做一次活动,蜻蜓点水式的。现在各个合作学校,基本上至少以一学期、一学年来设置课程的。结合基础课程,还会有展示活动、比赛、工作坊,这也是JA项目的生命所在。”刘京蓉介绍道。


“激励和培养中国青少年以品格和能力在全球经济中成功”,这是JA中国一直所倡导的。团队成员李盼表示,从JA成立之初到现在,JA的理念就一直指导着课程设计,因此,“金融素养”“职业构建”“责任创业”三大教育方向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一直是JA的主攻方向。


金融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理财观;职业构建主要在大学生、初高中生阶段里上;责任创业通过组织学生,模拟创业,锻炼学生的决策、思考、判断、行动、团队写作等一系列综合能力。


经过近20年的发展,JA中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长沙6处设立项目中心。辐射周边地区60多所城市,进行公益教育项目。


▲“学生公司”全国赛产品展销会,学生给观众介绍自己的产品


JA中国长沙项目中心的设立,也是因为北京的一名员工深刻感受到JA项目的好处,在机构的大力支持下,把项目带回了自己的家乡湖南,希望自己家乡的学生,也能够上到这些具有国际前沿视野的课程。


6个区域项目发展中心所执行的公益课程,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根据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学生情况,上不同的课程。但根据不同地区的教育情况、经济差异,课程也会各有侧重。


对于小学生,项目课程更注重经济、职业、创业、理财意识启蒙,以及学习习惯和思维的养成;初中生的话,设计了“我是创业家”“点亮未来”“金融素养新生代”“STEM创新公益教育项目”等课程,将前沿创业理念带给学生,带领他们实践。“前两年,还没有疫情的时候,通过课程和展示脱颖而出的学生将受资助,有机会出国交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李盼说。


对于高中生,课程注重丰富性、实践性。比如“学生公司”“理财与生活”“职业见习日”“社会创新挑战赛”“国际创新创业交流项目”等项目。大学生即将接触职场、社会,在课程设计上,会加入模拟面试这样与职场更为接近的课。


财商教育不应局限于经济发达地区。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启动,JA已将目光瞄准了财商等素质教育较为落后的地方。这两年,JA将包括财商教育、职业启蒙和经济启蒙在内的课程陆续带到了乡村地区。


“目前来说,乡村做一次性活动会容易一些,因为如果要上长期的课,当地的师资支持、教育理念都得跟得上。但这个课程真正对学生产生持续影响的话,还是得依靠学校。学校才能提供一个稳定的场地、生源,游击战肯定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式。我们非常愿意与支持乡村教育的伙伴一起合作,希望每一个乡村儿童和青少年能拥有规划职业和人生的自主能力。” 刘京蓉谈道。



03

超强“志愿者天团”



祖春梅现在是一名家庭教育从业者。


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20多年一晃而过。忙碌的工作,家长里短之外,祖春梅找到了另一个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地方——JA中国。


2012年,祖春梅通过一位JA前辈分享的文字了解到了JA,觉得JA的理念很有意义,就加入了进来。一晃眼,10年过去了,志愿者来来往往,祖春梅也成为了JA中国志愿者中的一名“老人”。


十年间,风风雨雨,祖春梅的职场身份几经转换,但JA志愿者的身份,却一直相伴至今。


在JA中国,像祖春梅一样的志愿者老师,来自五湖四海,遍布海内外。他们在自己的职场披荆斩棘,又将自己宝贵的职场经验回馈给了中国的学生们。据不完全统计,自成立至今,已有超91,600人次志愿者与JA中国在中国教育马拉松的路上一起前行。


JA的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职场背景很厉害的志愿者,了解他们背后的辛苦与付出。”祖春梅说,在JA中国,不乏志愿者老师加班到深夜,不乏一个月二十来天都在“到处飞”的职场人。学生通过面对面或线上实时交流,更能接触到鲜活的职场人,理解职场背后的辛苦。在课堂上,志愿者们的真诚分享,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真实职场的窗,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指引。



▲初中生进企业学习


另外,对于志愿自己来说,JA也是一个拓宽自己眼界,提高自己能力的地方。“看似在付出,其实在收获。”祖春梅说,成为JA的志愿者,同时也是在赋予自己能量,“志愿者组团上课,很多时候是团队作战。能够让我坚持这么久的一个原因是,大家一起做项目,分工协作,互相配合,总能擦除意想不到的火花。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收获了满满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祖春梅表示,虽然每学期合作的志愿者会不同,但因为愿意选择走进JA做志愿者的人,一方面都是经过JA中国层层筛选,筛选出与JA的价值观更匹配的;另一方面都是怀有志愿服务热情的职场人,他们丰富的职场经历和志愿服务意愿结合在一起,哪怕是此前没有合作过的志愿者,也能很快磨合好,将课程搭建好,给学生呈现一堂又一堂“干货满满”的精彩课程。


服务时长达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志愿者并不少。


志愿者徐青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她说:“与JA中国同行的10多年,不需要坚持。这是一个享受的过程。遇见一群热爱生命与公益的志愿者,与一批又一批JA学生相互陪伴成长,所有的这些彼此滋养,已经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虽然也会遇到一些挑战,但是有一帮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努力,问题总是能解决的。如果只是想单纯做公益,那JA中国是很好的选择。”志愿者赵鑫如是说。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