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难以忘记2008年。
一悲一喜,影响至今。在时代的洪流里,我们难以置身事外,悲喜与共。
这一年,也彻底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他叫牛炳峰,是西安市云想公益服务中心的发起人。
2008年之前,因为下半身瘫痪,牛炳峰在家里无所事事了20年。
汶川大地震突袭,一下子“砸”醒了他。
01 意外突袭 失去双腿
21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夺走了牛炳峰行走的能力,也夺走了牛炳峰的踌躇满志。
技校毕业后,牛炳峰进入工厂做工人,因为意外导致脊髓损伤,下肢无知觉不能动。
正是身强力壮的年纪,牛炳峰哪能接受生活不能自理的自己。“刚做完手术的时候,我真的对自己很不认可。你想,一个健全人,突然间变成了吃喝拉撒都不受自己控制。尊严都没了,还能出门干嘛?”牛炳峰对未来,只有绝望与迷茫。
意志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平常没什么事,牛炳峰就和朋友在家里喝酒打牌,百无聊赖,打发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幸好,牛炳峰的家庭还算小康,父母都在国企上班,母亲还为了照顾牛炳峰提前退休。那时候,牛炳峰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家里人也怕牛炳峰的生命即将到尽头。家里人就说,哪怕在家里呆一辈子,他们也养得起。
牛炳峰便一直呆在家中。从青年到中年,这一呆,将近20年。
就当牛炳峰以为自己将这样虚度完一辈子的时候,“5·12”大地震突袭。这场天灾,瞬间击中了牛炳峰,唤醒了沉睡了许久的斗志。“在家呆了这么久,已经彻底废了,总觉得自己像寄生虫一样。突然觉得这个社会还是很值得珍惜的,也许活着就是一种运气了。而且在家呆太久了,精神上是孤独的。”
02 克服磨难 找回事业与自我
2008年,牛炳峰迈出了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我这个人做事就是有点执拗。从小到大的做事原则就是,只要做了,就一定要把事情干好。当时我就想,虽然我现在身体有残障,但是不能让别人看不起我。其实当时心理还是自卑,因为自卑,更加不想让人看不起我。”
牛炳峰远离社会的20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残障人士的观念也在逐渐进步。
自己脱离社会这么久了,能干什么呢?
牛炳峰读书的时候,物理、化学成绩就比较好。哪怕没工作在家的这些年,没事的时候,他也会鼓捣一些电器,修理东西。那不如就从修东西开吧,这些东西也轻车熟路了。牛炳峰便开了个维修店。
刚开始的时候,只能靠朋友帮衬。后来维修店积攒了口碑,客人逐渐多了起来。
“花自己的钱的感觉真好!出去和朋友吃饭的时候,不再是用家里的钱,还能给家里补贴,真的很不错。挣了钱之后,自己想做的事,都能做了。”牛炳峰从一家小铺子起步,一点点找回了自信,实现了自我价值。
意外的是,当牛炳峰在开店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一些残障人士与残障人士的家人,居然收到来自他们的羡慕,赞赏牛炳峰能够有自己的事业。
自己混混沌沌生活到中年,出来创业后更是能体会残障人士就业的不容易。“家庭条件不好的,有些人靠捡瓶子为生,有些人靠一点国家补助的钱。”牛炳峰越来越强烈感觉到,既然自己都走出来了,是不是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也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就业呢。
“我其实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就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牛炳峰表示,自己刚出意外的时候,身边的无障碍环境还没有现在这么包容,身边对于残障人士,叫得很不好听,说“残废”,认为残障人士什么也不能做了。
“现在比起以前,是对残障人士最友好的时候了。为啥呢?现在不像过去,完全需要体力去拼,如果拼体力残障人士肯定拼不过任何人。以前,有福利工厂,可以安排一些残障人士就业,但是在厂子自负盈亏的情况下,残障人士的竞争力是很弱的。但现在步入信息社会了,大家如果有一台电脑,就能做很多工作。如果纯粹是体力、手工,挣的钱也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60年代出生的牛炳峰,回望过往五十多年,他不由地感叹道。
现在对于残障的理解,刻板印象也渐渐在被打破。云想公益服务中心的残障朋友们,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扭转着他人对自己的“模式化想法”。
03 接触公益 惠及残障朋友
从维修店创业开始,牛炳峰一点点拓宽着自己事业的边界。
“因为淋过雨,也想要为别人撑起伞”。在实现自我价值后,牛炳峰尽自己的力量,对残障人士融合就业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牛炳峰开始思索,中心承接什么样的工作,残障朋友的体力也能接受,薪水也能保障大家的生活。
牛炳峰看到了互联网社会,对残障人士就业的巨大潜力。
牛炳峰自己一样一样去试。最后,牛炳峰将业务确定在了语音标注、图片标注等工作上。
2016年,云想公益服务中心成立。
中心成立最初,牛炳峰就是奔着为残障人士做一些事情去的。
中心成立了,工作也大致对接上了。但问题又来了:适合这些岗位的残障伙伴从哪里来?办公地址在哪?外地员工住哪里?一堆需要解决的事。
牛炳峰开始全国招募员工,经过层层筛选,现在的员工来自全国各地,大部分员工为脊髓损伤致残。“西安市莲湖区残障人士创业孵化服务中心,提供了一个办公场所,旁边就是宿舍。”牛炳峰说。
对于牛炳峰自己来说,从一开始单打独斗到后来成为团队管理者,身份在转变,问题也在升级。牛炳峰只能不停地学新东西。
一开始,牛炳峰带着小伙伴做语音标注工作。同时,云想公益服务中心与北京新起点基金会合作,共同完成了地铁无障碍手册、景点无障碍手册。云想公益服务中心也承接了社区政府购买项目。
现在,云想公益服务中心最稳定的工作还是承接的是语音标注工作,机构提供住宿的地方,残障员工们一个月朝九晚六,薪资每月基本能够到手三千多。“这个范围的薪水在西安还是能够较好生活了,起码比没有收入好。” 牛炳峰说。
但是未来有那么多不确定性,云想公益服务中心还是得多去开发一些岗位。
寄语:
我觉得二十年真的太长了。
先天残障的朋友受教育比健全人可能要低得多,城市或许好一些,但在过去的农村,很多家庭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经济收入也不多,嫌麻烦,一些重度残障的孩子可能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像我们后天残障的,教育程度可能会高一些。
但心理问题最致命。
像我一样,突然从健全到不健全,心理过不了那个坎,走不出来。一定要勇敢走出来,融入社会,不要被周围的环境给限制住。就算是走出来的残障人士,也别总是呆在自己的残障圈子里。与健全人打交道,你才能更好融入社会。
五四青年节快来了,我想跟年纪小的残障孩子们说,尽早走出来。越早回归正常生活,对自己越好。现在我们中心的员工有80后、90后、00后,大部分都很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