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每个公益人都要走过十六年的路,才能变得专业吗?
来源:3ESPACE
作者:3ESPACE
2022-04-14
173







公益人会有很多困惑,我自己也是。 


刚工作时有一次办夏令营,需要租借两天足球场。当时唯一能找到的一所大学,询问后对方说操场要1000元/小时,远远超过了预算。后来兜兜转转总算找到一所中学,正值暑假,看门人表示可以以800元/天租用。我答应下来后便去取钱,当时没有社会经验,我只取了800元,想着每天结,没想到大爷瞬间火冒三丈,骂了我好久,关上门不借了。当时离营会开始只有不到3天,我连忙又去取了800元,站在门外道歉了半天,最后在看门大爷的骂声中租到了操场。


那次营会结束时有一位志愿者问我有没有对她的意见和反馈,我讲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觉得她为人很细心,但做事不够有条理。她听的似懂非懂。后来我的老板有一次做关于领导力的分享,说当我们向他人提供反馈时不能只说模糊的概念,而要指出具体的行为,要描述出当时的场景、谁做了什么行为以及随之带来的影响。只有这种具体的描述才能让他人知道如何改进。那个时候我明白了“细心”和“没有条理”其实是一种评论,我觉得“细心”是因为看到那个女孩每次吃饭都会先看看餐具够不够,并且一边吃饭一边转盘子。老板分享的这种描述方式其实是沟通领域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叫做“SBI”。我逐渐掌握了SBI的方法,学会了如何反馈,如何通过例子来讲解概念,如何用事实描述来代替情感评论。


再后来我成了一名项目官员,负责一个青年发展项目。考虑项目时会很常规的想,我要做夏令营、要做社会实践的小额资助、要做项目总结会。但是老板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些?做这些的目标是什么?项目结束后会有什么结果证明这些目标达成了?你是想做一些事,把它们拼在一起变成项目,还是想实现某个结果,然后从结果反推所需要的指标、活动和投入?”我一下被问懵了,开始反思习以为常的思考方式。后来慢慢了解了变革理论、逻辑框架,开始应用项目管理工具,最重要的是学会了以终为始的理念,并且理解了项目思维:将愿望转变为可执行的计划。


知行合一是个很难的过程,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其实并不真正的理解。我从大学志愿者开始就在做“参与式”培训,自以为对“参与”已经非常了解。一次项目需要制作一套动画视频课程,为此我召集了一个专家组,前前后后开发了一年,最终也没写出来满意的稿件。我当时非常苦恼,直到有一天突然悟道,这不就是因为一直在用“专业视角”而不是“用户视角”在工作吗?于是修改了工作流程,用了一个周末和一位朋友写完了初稿,之后接连组织了几次用户试读,大家提供了大量反馈建议,我们不断修改不断试读,仅仅3个月后第一个视频就制作完成,6个月后整套视频上线了,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这次之后,我和同事开始重新制定产品开发流程,将“用户参与”作为一种制度而不是理念嵌入工作之中,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

 

几年之后我开始担任主管,这时除了具体技能,也开始了一些形而上学的思考。比如“公益”和“慈善”的区别,“公益”的边界是什么,现代公益和传统公益有哪些区别,公益如何更好的创新等等。我记得当时有个项目合作,对方找到我们,按照传统的思路我们提供了方案,但是对方表示只能提供不到三分之一的预算。原本我打算放弃,但是突然想到是否可以用一些新的组织方式,于是设计了一个结合互联网数据系统、线下社群和线上课程的流程。最终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完成了项目,而实际花销只有原预算的九分之一。


十六年过去,我先后经历了志愿者、实习生、项目助理、项目官员、项目主管、机构管理组一系列的岗位,切身感受过公益人面临的有关项目、组织、沟通、创新、个人发展方面的问题。从一个公益小白成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职业公益人。然而这一切经历了十六年的时间,杨过等待小龙女也不过如此。


重要的问题是:每个公益人都要走过十六年的路,才能变得专业吗?

 

大学毕业时我的一位同学去了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做管理培训生,最开始的几个月是在五星级酒店度过的。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老师来培训他们,从如何向合作方发电子邮件,到企业的组织结构设置,同事间的沟通,项目立项申请流程,事无巨细。同学说在企业里这种培训很常见,只有有好的学习才能有好的生产力。当时我不但羡慕,更是惊讶。

 

公益行业在过去的十六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今天的年轻的从业者们面临的困惑却并没有减少,如何租借到一个合适的场地、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设计一个目标清晰的项目、如何将理念落地应用、如何在工作中更高效的创造价值… 这些曾经困扰我的问题也同样困扰着新生代的公益人。


过去几年来,三一基金会一直在不断尝试总结知识与经验,希望帮助年轻的从业者快速习得专业知识。去年,我和同事们一起走过了数十个城市,面对面接触了超过1000名一线的从业者并进行深入交流,更加深切地理解了从业者的需求与困惑。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梳理了公益从业者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过去的工作经验,开发了面向公益人的入门课程《科学公益通识系列》,希望帮助更多的从业者高效的完成从零基础小白到职业工作者的转变。


人们去往未知之地时,会花费无穷的时间和精力来探索,但如果前人能将走过之路绘制成地图,后人就有更多的时间避免路上的陷阱,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探索更大的未知。希望“科学公益通识课”能够成为这样一张地图。公益人不需要十几年的时间自己摸索,而是可以用相对较短的时间看到公益的样貌,从而将节省下的时间用于实践以及其他创造性的工作。

 

希望每个公益人都能少走一些弯路,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顺利前行~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