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
发展简报
以“坚守前行”为姿态
以“全新网站”为纽带
以“NGO观察”为视窗
连接公益,共享价值。
这一年,
我们始终
紧跟公益行业需求
倾听公益人的声音
记录行动者的改变
倡导公益残障融合
25年来,
我们坚信
连接,让公益迸发更磅礴的能量
交流,让公益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回望2021年,NGO观察(发展简报中文官方微信公众号)对全年的文章进行了梳理和摘选,以“公益建设”“观点发声”“公益行动”“残障融合”四个维度,全面盘点“发展简报”的原创文章。
本文是2021年终盘点的第二篇,主要是关于“公益人观点”方面的文章,关注了公益慈善领域资深学者的观察与研究,关注了公益实践领袖的经验与探索,还关注新生代公益人的视角与做法。
发展简报始终听取多方意见,接纳多样观点,致力于传递有启发的内容,让公益人的声音得到传播。
陶传进:社会治理与公益产品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进认为,社会治理的概念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由只有政府参与的、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到逐渐为社会各界创造更多参与机会的民主管理。要注意的是,尽管个人与政府一起参与管理社会和公共事务的空间越来越大,但个人基本无法直接参与社会治理。为了参与社会治理,人们必须要形成社群或者组织。因此,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会治理的前提。
陶传进教授认为,公益组织想要打破“困局”,就需要做出公益产品。公益产品指的是,公益组织进行人才投资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最终开发出好的项目或服务使其承诺产出的结果变成现实。
同时,陶传进教授对公益慈善的发展保持乐观的态度,认为“社会组织的前景是光明的”。
本文基于陶传进教授对于社会治理、公益组织的公益产品及公益组织发展未来的观点整理而成。
格莱珉(中国)总裁高战:会员因“强制储蓄”受益
发源于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在几十年中,为全世界千千万万的贫困人口提供了小额贷款。迄今为止,格莱珉的小额贷款已惠及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840多万人口。
多数文章在报道格莱珉时,倾向于将格莱珉银行的成就“数据”化。发展简报对格莱珉(中国)总裁高战先生进行了访谈,把关注点放到报道格莱珉的日常工作中,并邀请高战先生分享了格莱珉与他关于探索如何帮助中国贫困人口的故事。
岩松:第三次分配下的责任与机会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实际上,十九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建议》中,都提到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现在它被擢升到“基础性制度”的高度。
如何通过“第三次分配”,连接更多的社会资源,创造共享价值,已经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议题。
本文作者为北京瑞森德社会组织发展中心联合创始人岩松,他从公益项目创新、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解读“第三次分配”,并认为“公益组织、企业会在这一过程中,赢得更多的机会,那些卓有成效的组织将成为领先者。”
《公益慈善周刊》十年:聚合公益星火,绵延思想的力
信息爆炸时代,公益人需要读什么?
在飞速前进的世界里,车、马早已被升级、淘汰,但是对于公益人而言,一封电子邮件总是会在周末如约而至。它很耐看,不“老”派,把握着公益万象之“新”——《公益慈善周刊》。
十年如一日,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董强带领着他的学生共同完成《公益慈善周刊》每周的编发工作,筛选、编辑来自四面八方的公益界资讯,汇集成册,广泛传播。这份承诺让万千公益人受惠,他们很清楚坚守的价值——身处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社会之中,公益人不仅要躬行实践,还需要眼观世界,把握时机。
2022年1月4日,《公益慈善周刊》发布了“十年告别信”,宣告将停止更新。发展简报以此文记录了《公益慈善周刊》的历程、变迁与思考,希望人们心中公益的种子在温暖的阳光和充足的营养中,生长成参天大树。
李治中:在公益领域与儿童肿瘤作战
临近本科毕业,李治中的母亲被查出了乳腺癌。那时候,因为亲眼目睹母亲化疗时的痛苦,为了弄明白癌症到底是怎么回事,不久后李治中就做了一个决定:前往美国杜克大学攻读癌细胞生物学。
繁忙的学业、工作,李治中的生活按部就班进行着。直到2013年,因为科普,李治中逐渐走到了大众跟前。如果数字是李治中这些年每个阶段的关卡,那么可以从 “1”“5”“无数”来进行粗略标注。它们代表了:“一席”线上演讲一亿播放量,撰写5本书、无数的科普内容……
2018年,李治中踏上了另一条路——公益。
当年,筹谋许久后,他与合作伙伴成立了深圳市拾玉儿童公益基金会,专攻儿童肿瘤方向。基金会成立三年,线上运营“向日葵儿童”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等媒体矩阵,进驻视频平台;线下,与各界联动,为癌症患者、家庭、医护人员、志愿者等助一臂之力。
决定从事公益的时候,李治中三十来岁。从个人发展来说,这是一个需要理智权衡利弊的阶段,李治中毅然选择了公益赛道,重新启程。“我当时觉得我未来的职业一定要放在一个上升的行业里面,我觉得公益是个特别好的一个行业。”李治中认为,他选择公益,这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综合下的结果,“有个自己的团队就能做得更大,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其实我经常说这是蛮‘自私’的一个行为,自己觉得很有价值。”
谭婷、唐帅,为近3000万听障人“无声”战斗
谭婷,中国首位通过司法统一考试的听障人律师。出生在四川大凉山,8岁时因一场医疗事故失聪,从此她的人生开启了“困难模式”:又因家庭困难辍学,5年后重返校园,最终考上了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在大学期间跳级2次。
“聋人也能考大学吗?”谭婷清楚地记得,上大学时,学校旁边中学老师吃惊地问。
谭婷说:“我们只是听不到,其他都和大家都一样,我们想做什么,也可以通过努力做到。”正如谭婷所言,法考3年后,她如愿成为“中国首位听障人律师”。
唐帅,“中国首位手语律师”。一直致力于为听障人士提供法律服务,曾获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十几年来为无数听力和语言障碍人士维权。但他觉得他一人远远不够,于是决定培养听障人律师,谭婷就是其中一位。
在《无声之辩》的书评里写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近3000万听力和语言障碍人士,这意味着你站在北京早高峰的一节地铁上,就可能有8个聋哑人与你擦身而过。然而在日常生活里,却几乎看不到他们的踪迹。
潘子亮:连接城市与乡村,做书籍的搬运工
近年来,“全民阅读”广受重视。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8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推广全民阅读,是需要汇聚微光的伟业。本文主要介绍了“阅读公元”创始人潘子亮在践行公益阅读事业的经验与感想,他们致力于连接社区与公园、城市与乡村,让书籍流动,让知识流动。
“我们想做书籍的搬运工”,潘子亮坦言阅读推广非一日之功,众人拾材火焰高。他希望“阅读公元”搭建的每一个公益图书室,都像毛细血管一样,持续地为城市角落、乡村原野输送“氧气”。
孙月:这个社会对罕见骨病有一种误解
在访谈中,孙月反复提及一句话:小时候我经历的,别的病友依旧在经历。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这样子?
7年前,孙月放弃风生水起的教育培训机构,去到北京全职加入公益队伍。在接触罕见骨病患者的过程中,孙月渐渐对这个群体所在的环境产生了一些困惑。从一名个体到召集了无数病友解决问题,孙月逐渐解开了自己的疑惑,也在力图解开围在这个群体间的误解。
2019年,种种因素、情绪的积累之下,孙月走上了一条命定的道路:与小伙伴共同创立深圳零壹罕见骨病关爱中心,作为患者、医生、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了这些罕见骨病患者背后坚强有力的后盾。
“这个群体是隐蔽的,这么多年了,有了一些改善,但我所经历的大家还是在重复经历,不能一直再这么下去。有人需要去做这个事,才能去改变。我是应该做这个事的人。” 躬身入局,对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孙月这么囊括道。
与罕见骨病相伴39年,与病友家庭共进退10年,本文来自于孙月这些年来的切身感受。让我们一起听听她的讲述。
杨锦:边远地区孩子用眼健康之困,需点亮的不止是眼睛
“为什么眼前的世界越来越模糊?难道只有我是这样的?这都是我的错……”
“近视眼”越来越常见,但是乡村儿童常常被困扰于此,原因包括认知不足、没有及时介入引导、家长不重视等等。
杨锦在昆明市官渡区成立“点亮眼睛教育公益支持中心”,就是为了回应了孩子们的困惑:“不,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来帮你!”
配戴眼镜看似只是一个小的行为,但从地区更长远的建设来说,这是对于教育、人才培养的投资。从事公益也不算短了,杨锦看到了一些大众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其实我觉得做公益就是这样,你遭到了许多拒绝,你也得到了许多帮助。”从事点亮眼睛工作这么多年,杨锦调侃,连自己的朋友都会不可思议地问,“你还做这事儿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