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 · 系列(七)丨郝南:互联网协作救援,是“键盘侠”的胜利
来源: NGO观察
作者: 时瑞泽
2021-11-19
209
领域 灾害救援



导读:


如果有了“超能力”,你会如何救助灾民?

力大无穷、瞬间移动、预知未来……其实,这些“超能力”并非幻想,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救灾现场中:消防员、军人和民间救援队凝聚的力量不容小觑;直升机和大货车让千里之外的物资快速抵达;“预知未来”其实是与时间赛跑,拉响警报,让所有人“防患于未然”。

今年7月以来,河南、山西等地爆发洪灾,影响十分严重。当地政府和应急部门迅速反应,全国各地社会力量八方驰援,参与救灾行动,一线救援人员在用超人的意志和专业的能力,身体力行,共克时艰。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媒介也赋予了每个人以“千里眼”和“顺风耳”:远在天边的网友们能看到灾区中被冲垮的房屋和滔滔洪水,听到被困于孤岛求助者的呼救。网友们就持续关注多方动态、转发求助信息,线上协同合作,全力配合现实世界的抢险救灾。

在令人绝望的滔天洪水面前,互联网似乎为人们带来了希望,聚合了多方信息,打通了救援通道。但是,真实的灾难现场是复杂的、失序的,从四面八方袭来的信息海啸难以应对,“看不全”“听不清”仍然是救灾的痛点。

那么,互联网赋予人类的“超能力”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互联网思维能对救灾产生多少影响?数字化工具有何用武之地?如何用“数字化”理念救援?这些问题都很难有明确的回答,但所有人都在寻找解决方案。


本文是“数字化救灾公益”系列的第一篇。




▲2021‎年‎10‎月‎7‎日16时24分,汾河40年一遇洪峰通过山西运城市首站新绛县境内


山西洪灾期间,晨晨在朋友圈刷到了线上志愿者的招募信息,满腔热血的她本以为自己能“拯救世界”,没想到第一通电话就“碰壁”了。


电话那边的村长很着急,说自己太忙了,匆匆挂断了好几次。学音乐的晨晨平时就很内向,也是第一次参加应急志愿工作,她在琴房哭了很久,直到有人跟她说“害怕也要打,他们都在等着你!”正是这句激励让她有了冲劲,坚持了下来。


这段讲述来自于卓明山西洪灾响应总结会议。用“坚持”换“价值”,400余位志愿者们在山西救灾中的总工作时长超过8000小时,对接了无数次信息。


像晨晨一样,线上协助的志愿者其实都会因为种种原因受挫,面临各式各样的的窘境。因为,在救灾工作中,扑面而来的各类繁杂信息,千变万化的真实灾难场景,众人的情绪都会像“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人们会因为物资迟迟不到位,焦头烂额、陷入绝望,也会因为顺畅的对接和回应,喜极而泣、重燃希望。


“灾区的时空是失序的,每分每秒都在变化。回到正常时空中,人们会觉得时间慢得无法忍受”,郝南表示,创办“卓明志愿者团队”,就是为了让信息在这个失序的时空中能够变得更“有序”。


卓明团队始终专注于“信息救灾”,至今已参与了国内外100余次的重大突发自然灾害响应的事件中。他们与国内大量的民间救援队、基金会建立了行动伙伴关系,也能够快速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志愿者团队。


在河南、山西的洪灾中,卓明连续紧急启动“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动员了大量的志愿者,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信息救灾”的新形式和新技术。



01

互联网“键盘侠”的胜利



“在河南水灾中,有至少40万受困群众被紧急转移了,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如果联合国听了,都会赞叹、敬佩我们国家的行动能力”,卓明创始人郝南表示,在过往的抗洪经验中,达到万人级别紧急转移的就已经非常极端了。


四夜三天的时间,有1000多支外地救援队伍驰援河南省新乡市。郝南在救灾一线感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力,“所有救援队都在没日没夜地工作,灾区像无底洞一样,执行物资很快就会被消化掉。”


很多人仍然记得河南洪灾那可怕的破坏力——城市停摆、水电中断、被困者无数。一时间,互联网上突然涌现出一大批求助信息,灾区视频也在微博和朋友圈刷屏。面对混乱、复杂的救灾信息,众人都感到束手无策。


彼时,一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在线文档开始被迅速转发,散落四处的求助信息逐渐汇集到表格中;救援队伍的联系方式被梳理了出来;避险地点、物资、心理援助等功能也慢慢健全……“及时雨”一般,焦急等待的被困者们终于有了一个呼救通道。


▲上海财大学生李睿创建的互助文档


在被创建的24小时之内,这份在线文档浏览量超过250万次,更新完善了450个版本,在无数人的协作下建成的救灾平台,传播范围广泛,信息搜集及时,也被成为洪灾中的“救命文档”。


郝南说,“在以往的救援行动中,人们对于线上志愿者的评价普遍不高。而线上协助的体验往往也较差,不容易看到成效,与其他组织协同的难度也很大”,河南“救命文档”背后的志愿者们扭转了传统的风评,更多人看到了线上协作力量的强大。



▲7月26日,河南卫辉市,城区的主干道成了救援船只的水路。(图片来源于《南方都市报》)


首先,河南洪水的灾害链很长,以迅雷之势漫延,让众人措手不及。从郑州山洪暴发,到城市内涝,再到新乡市多处决堤,洪水如猛兽般在短短几天内肆虐横行。


卓明团队竭尽所能,建立了100多个微信群,前后共召集了6000多名志愿者,总工作时长惊人地达到了37265.5小时,也仍然“力所不逮”。严峻情势下,千万网友的力量凸显了出来。这些“键盘侠”们不只是想用互联网赋予的眼睛和耳朵去看、去听,更想做出更切合现实、改变现实的事情。大学生、程序员、医生、社工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参与其中,这是一次令人振奋的与时间赛跑。


其次,河南洪灾中救援队数量众多,情况复杂,有些是多年从事专业救援的,有些是能力一般的志愿救援队伍,还有非标准的救援团队。面对着数十万量级的救助信息,所有人都在经历着饱和式的信息轰炸,协调中心几乎没有时间逐一核实、协调、调配救援队。


十万火急情况下,协调中心的决策链条也应避免过长,层层传递的信息容易被误读,也会浪费大量时间。郝南表示,“不能让救援队原地待命,救人才是第一位的。救命文档至少让所有救援队忙了起来。”


虽然河南“救命文档”并非专业的救灾工具,但却为救援队提供了分布式决策的信息,这要比中心式决策更有效率,真的能“救命”。


最后,在如此庞大的浏览量之下,救命文档能够有条不紊地吸纳各方信息,还能不断地被升级完善,同时没有出现任何恶意攻击、滥用隐私等令人担忧的情况,这足以证明“键盘侠”的媒介素养。此外,“救命文档”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一方面纾解了大众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也动员了更多人关注灾情、关心灾民,为灾区重建捐款。


因此,郝南在复盘洪灾救援时赞叹道,这是一次“键盘侠”的胜利。



02
“救命文档”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10月山西洪灾中,“救命文档”再次被创建。这一次是以更迅速、更规范、更专业的形态重现的。山西的“救命文档”一出现,就获得了媒体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传播。同时,线上志愿者团队也被组建起来,快速参与到信息核实的工作中。


最关键的是,山西“救命文档”与卓明志愿者团队进行了联动,直接匹配到了救援网络中,屏蔽了冗余信息,让救援更加有序、精准。


那么,“救命文档”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火星观测”报道采访了一位线上志愿者的救援故事。10月8日,互联网上出现了一条视频——山西省霍州市的王庄村桥被洪水冲垮,与外界唯一连接的路被阻断了。大雨还冲毁了线路,造成了大规模停电,通讯信号也异常间断,一时间村子成了洪水中的“孤岛”。


当天下午,一名网络用户在山西的“救命文档”上发出呼救:王庄村的桥塌了,村里村里肾衰竭患者需要透析。


怎样解救被困者?快速联系,志愿者第一时间联系求助者。却无助地发现信息不全,没有联系方式,无法进行信息核实和对接。紧急求助,“救命文档”协作组破冰联络,将王庄村救援二维码放在首页,焦急地期望网友能提供帮助,在近30余次批注沟通下,与王庄村取得联系。信息研判,“救命文档”将需求信息转交至“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进行更为专业地信息研判,讨论救援方案,紧急联系专业救援队。实施救援,霍州市青空救援队联合多个救援队伍,采用舟艇救援的方式将肾衰竭患者成功转移。有序救灾,当地政府也快速修建物资通道,开展救灾行动。


长链条、快反应、多方协调,这是一场“经典”的、线上线下协作式的救援行动,也是在山西洪灾救援常常发生的真实故事。因为山西受灾面积大,多是发生在山区及偏远地区,难联络、难对接、难救援。


事实上,卓明团队的破冰组在其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会通过灾情分析,对重灾村镇进行“排查”和“突破”,获得联系方式,掌握更多信息。一系列的互联网协作让“救命文档”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也在“信息不对称”的壁垒中凿了一个孔洞。



03

信息救灾,何以有效?



互联网协作之下,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也感知到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巨大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信息救灾”,希望灾区之下的呼救都能被清晰地听到、看见,期待每一次的救援都能及时、可靠。


但是,信息救灾很难做到“全知全能”。在失序的灾难现场,每一秒发生的事情都可能变化,每一条信息背后都需要在审慎与决断之间平衡,每一次救援都必然要考量多个维度的信息。


救命文档只是显现在大众眼前的“冰山一角”。郝南说,“救灾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了救灾行动的表面,其实在背后是有很多链条和机制的。过分关注表面,并不会做好救灾工作。”


灾害信息管理,是一门“学问”。在为救命文档鼓与呼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背后的隐患和问题,利用好这个新兴的协作方式和数字化工具。


线上志愿者要怎么做?互联网“救命文档”面向全网公开了求助者的电话,如果有多个线上热心志愿者群体轮番去核实信息,就会使得求助者会深感无望、浪费仅存的电量,救援队也得不到有效的信息。


过往的救灾行动中,曾出现过“志愿失灵”的问题,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专业“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缺少应急部门的协调,导致了部分志愿者没有经过基础技能培训就工作,或者开展了大量重复、无效的工作,为灾区“添乱”。因此,线上志愿者要专业、要有组织才行。


一线救援队需要什么?救命文档中的信息如果不经过专业处理,很难被直接使用,队长和行动决策层在十万火急的情形下,需要的是高度凝练的点状信息。铺天盖地的表格和密密麻麻的符号,甚至不如救援队伍之间的“招呼”来得及时。


救灾现场情况如何?卓明团队在多年的灾害响应中,深知在危机面前几乎不可能获得绝对准确、详实、完整的信息来支持有足够依据的行动决策。看见的、听到的信息未必完全真实,看不见、听不到的灾区也有可能最危险。


从信息搜索,到联系核实,再到行动决策,“信息救灾”不只是搭建求助通道就能够实现的。“救命文档”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嵌入到整个救援网络中。


在河南、山西洪灾的救援过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灾害信息是在流动的。首先,在灾害暴发初期,互联网上涌现了大量的、分散的求助点。其次,政府应急部门、民间救援团队,以及“救命文档”,让散乱的信息集中呈现,形成一个个“信息中心”。再次,“救命文档”背后的志愿者、专业的救助团队与受困者连接成线,获取精准、有效的情况;最后,多方力量交织而成“救援网”,实施行动。


从“分散点”“中心点”,到“信息线”,再到“救援网”,信息救灾显然不是点到点的直线操作,而是编织成网的救援工程。每一步骤之间的跨越都需要解决一次“不对称”的问题,其协调难度也是成倍增长。


在山西洪灾中,“救命文档”、卓明志愿者团队、“社会力量支持山西抗洪协调平台”三者就进行了一次良好的组织间协同探索。救命文档汇集了四面八方的信息;卓明团队以专业流程处理信息;社会力量协调平台会把信息匹配给基金会、当地政府部门,更好地为一线受灾群众服务。



▲“社会力量支持山西抗洪协调平台”线下办公室


“救灾信息处理,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力,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社会力量协调平台的总负责人王忠平介绍,为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土社会组织还深入一线调研,去具体地了解情况。


“信息救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联合机制更要时时探讨。在经历了河南高密度、强度大的紧急救援,以及山西面积广、难度大的救灾工作,“信息救灾”的全民意识得到了提升,公益人也更加重视救灾方面的行业基础建设问题。


在河南、山西的线上志愿救援中,郝南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站了出来,他们选择彼此守望,也相约着在美好的场景重逢。卓明山西洪灾响应总结大会上,郝南最后动情地说,“我相信来参与线上响应的人都很感性。也许大家平时工作繁忙,来不及展露细腻的情感,但是当我们聚集在一起,跨越时空去关切一场遥远的灾难,关心灾难中的人。这种细腻而温暖的共情,让我们哭,让我们笑,让我们有所成就,去影响另外一个生命。这是卓明志愿者的特征,更是千万线上志愿者的特征。”



参考资料


[1]10.24卓明山西洪灾响应总结大会
https://shimo.im/docs/1d3aV5Z8Egt0Mnqg
[2]24小时,一条“求助信息”的紧急救援
https://mp.weixin.qq.com/s/2xHArN3Cn6L1jtAw9iFGYw
[3]郑州暴雨,救命文档到底有多大作用?
https://mp.weixin.qq.com/s/mdminQp1CR4_oGJZvg9_iA
[4]卓明讲坛|灾害信息和灾害信息管理概述
https://mp.weixin.qq.com/s/-8p9bMQAZrGx6HJFf7yTvA
[5]聚焦丨社会力量支持山西抗洪协调平台:灾后重建要联结更广泛的资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0NzIwNzc3Mw==&mid=2247509897&idx=1&sn=f7b7fb4ec4b39ffcb78e8149601dd1ba&chksm=c3788cbbf40f05adc790d4635c6b117df2c9f205bac0a077eff28e1d6490770caa9dd2d4b02c&token=2123056364&lang=zh_CN#rd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