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各地的大专院校商圈,不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饮料店”几乎是 3 步一间、5 步一店,种类之多让人眼花撩乱。碰上活动、考试,学生们更几乎是人手一杯手摇饮。
但在台大校园,许多同学拿的既不是一次性免洗杯,也不是自己的环保杯,而是印着“uCup”字样的循环租借杯。
“uCup 循环租借杯平台”由台大杯特社学生打造,消费者喝饮料不必自备环保杯,可以直接租借,并于任意合作店家归还。至今 uCup 已有超过 3500 个用户,成功减量一万个以上的免洗手摇杯。
“我知道环保很重要,但也不想要麻烦,”就读台大森林系 3 年级、台大杯特社创社社长丁启诏说,“轻松做环保很重要,让消费者想买饮料时可以不用自带环保杯,但也不必消耗用免洗杯”。
循环租借杯,让校园中不再有免洗杯垃圾
台大杯特社统计,台大校园内,每个月使用逾 10 万个免洗杯,整个台湾一年更有超过 15 亿个免洗杯被丢弃。
大量使用一次性杯具除了耗用自然资源,且因饮料杯量大质轻,容易因处理不当而污染环境,对生态造成极大的负担。
看到手摇饮的方便与满足感,他们也意识到免洗杯对环境的危害。丁启诏与杯特社同学从台大学生会永续部的专案开始推出“循环租借杯”,专案结束后,希望能将行动延续下去、终结一次性饮料杯,因此在 2019 年成立了“台大杯特社”。
在校内除持续推动循环租借杯,还发起一连串的环保行动,并打造线上的 uCup 平台,要用“循环租借杯”来解决免洗杯的问题,让同学在喝饮料时还有更方便、更环保的选择。
用更简单的选择让环保不再沉重
台大杯特社与学校内、外店家合作,运用甲店租、乙店还的模式来流通循环杯,学生使用后还额外提供集点奖品兑换,提高诱因。
“当时启诏只有大一,他寄了一封 e-mail 给我,我以为是课业上的事情、入学不适应,结果他说有一些想法要和我谈,就咚咚咚的跑进我的办公室。
他很有热忱,做事虽然有点急,但有理想性,也很有企图心,是一个能够服务的人。”台大杯特社的指导老师、台大森林系教授袁孝维,说起第一次与杯特社的接触,细节都还记得很清楚,他认为一群学生有心想要为环境做事,当然非常支持。
团队中有来自不同科系的学生,政治、农经系的同学协助团队营运;化学系的同学研究杯子的材质、洗剂的选择;工海系的同学架设 uCup 循环租借杯平台,整套流程是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杯特社持续扩展服务,除与一般店家合作,更积极连结校内外不同学生社团、各类型活动,在台大校庆园游会、各社团的讲座、政大酒会、GASE 全球事务与科学发展中心讲座⋯⋯等,都可以看到 uCup 的环保杯。透过与不同团体的合作,将环保租借杯的想法与实际应用传达给更多人。
丁启诏说,杯特社是“环保实作型社团”,社团成员不只能获得环保知识,更重要的是实作。
除了一般社团活动,台大杯特社要跟很多外部店家、团体合作。“这不只是办活动,还要游说,且要游说很多人。他们很认真地要做件事,我觉得热忱最重要,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经验。”袁孝维说起台大杯特社的学生,言谈中充满骄傲。
经费、空间不足碰壁,学生自掏腰包、亲手洗杯子
访问时,丁启诏一开始有点精神不济,原来,当天早上台大车库的进驻申请截止,团队为此花费许多心力,他写计划书写到凌晨、写到睡着,才匆忙地赶来受访。
他解释,申请台大车库对团队来说是重要的一步,因为学校空间不足,只能暂时寄居在其他社团的办公室,杯子也散落在各地;清洗杯子缺乏空间、人力,无法再将租借杯子的服务规模扩大。
杯特团队的成员上完一天的课,下课后不是和朋友去聚餐、参加课外活动,而是到宇宙馆底下的一间合作店家,清洗循环的租借杯,丁启诏说这是“他们出机器,我们出人力”的概念。
团队也曾尝试请外包厂商清洗,但成本高、成效也不佳,后来就决定由团队成员自己清洗,一方面符合校内膳食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合格检查、认证,也更能掌握品质,往后在空间、经费足够时再将整体清洗流程标准化。
经费不足是杯特团队碰到最大的问题,初期曾因经费吃紧,团队成员自掏腰包来支撑团队营运,过去这一年他们到处去比赛、筹措经费。
“一开始常会觉得我们理想很好,但是评审都不过。”丁启诏说起这段漫长的过程,比了十几场比赛后发现,光有理想是不够的,循环租借系统要如何长期、稳定地营运,并且找到商业模式更是关键。参赛的过程,让团队开始寻找自己的定位及发展方向。
学生各自发挥专业,创业来解决问题
“能够走到这里满厉害的,”丁启诏说,运作后也发现“钱不是万能的,有些事就算花很多钱也不一定做得到”。他表示,“大家有相同理念,支持这项行动,所以在最小成本下,做出对团队最大的贡献,是有钱也不一定可以做出的成果。”
这一年来,杯特社不仅参与了 U20 国际青年论坛、尤努斯奖获得优胜、全国创新竞赛优胜,也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场受邀演讲、第一次有厂商主动接洽,对团队成员来说都是肯定与激励,也是继续向前的动力。
丁启诏谈着团队核心成员想要将社团传承,建立循环租借杯系统的商业模式,参考国外的成功案例去创业,眼神中透露着坚定及满腔的热情,很难想像他们只是一群二十几岁的大学生。
袁孝维说,“做环保如果都是免费,都要别人捐献、出资,这样做不长;要把这件事变成像是社会企业、永续性可以发展的事业。”
或许这只是他们的一小步,就像免洗杯问题一样,但这样的一个小改变,却让更多人能够用简单的方式,去解决难解的问题,让环保不再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