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行为本,幸福至上。』这是李文很的座右铭。2005年3月,已经签署三方协议、即将成为一名高中老师的李文很偶然间看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媒体上发布的新长城云南办招人的信息。因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他稍加思索便向基金会投了简历。
后经层层面试,尚未毕业且缺乏相关岗位工作经验的李文很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一名『特招』志愿者,并于1年后转正,成为一名职业公益人。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16年来,李文很先后在新长城云南办、资源开发部、品牌传播部、综合事务部(原行政事务部)等部门工作,可以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公益老兵』。
连续两年带领团队负责『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宣传工作的李文很非常喜欢『善行者』3个字,并将其作为毕生追求的最高境界。2017年,李文很自己总结提炼出一套『善行文化』并持续践行,在业余时间中积极探索『让善更有力量』最后100米的落地,把『善行文化』引入家风建设、乡风文明、班风校风等,并号召朋友、家人及身边人践行『善行文化』。
从高中老师到『特招』志愿者
如果没有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李文很现在很有可能在云南曲靖当高中老师。
2005年3月初,即将大学毕业的他已经签署三方协议,即将成为一名高中老师。偶然地,他在媒体上看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的新长城云南办招人的信息,随后,他的人生开启重大转折。
『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于2002年9月启动。该项目为特困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2005年在云南昆明设立办公室,重点关注当地的大学生,开展云南大学生关爱行动。
李文很回忆说,当年这个关爱行动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扶贫办、云南省人事厅、云南省扶贫基金会及春城晚报等单位共同发起,『他们在报纸上发布了一则招人信息,我看到后就投了简历。』
中国扶贫基金会招人非常严格,李文很经历了多次考核和面试。『他们招人是在2005年3月,而我当年7月才毕业,没有工作经验,也还没有取得毕业证,在当时看来是不符合招聘要求的。新长城云南办设有4个岗位,共招募5人,其他4人都有工作经验,唯有我是应届毕业生。』
最终,李文很被特招成为『+1』志愿者,经过为期1年的志愿者考察后,转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公益人。在基金会的第一年,李文很主要负责和高校联络,也负责面向企业筹款、组织开展寒门学子寻访探访活动等。『因为人手比较少,所以大家有很多工作要做。』
2005年12月,李文很来到北京,参加筹备中国扶贫基金会举行的〔扶贫中国行〕慈善之夜活动,那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一直向往的首都。『来北京之后,基金会同事们带我到天安门广场,说给我拍张照留个纪念。当时我没有拍,因为我觉得说不定将来有一天能够再来北京,也有可能来北京工作。到时,我随时都能来天安门广场。』
此次北京之行,也成为李文很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筹备活动的过程中,基金会领导也问过我的意愿,问我如果有机会是不是愿意到北京工作。我当时刚毕业,也想到外面闯一闯,而且是到北京,所以还是很向往的。』
感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2006年4月8日,李文很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经过1天多时间的颠簸,于4月10日中午抵达北京。从那时起,他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来京后,李文很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工作上的调整。『从云南到北京后,我被调到资源开发部,也就是现在的资源发展部,这个部门主要负责服务捐款的大企业。那时候,我们也兼顾一些基金会的大型活动宣传工作。』
进入新的部门,李文很面前的工作可不轻松。当时,他所在的小组主要负责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工作,此后在2010年、2013年、2015年又参与了3届评选表彰。
李文很大学学的理科,本来不太擅长文字工作。2006年筹备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奖期间,基金会领导让他参与起草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份报告,并担任执笔人。这对当时的他来说,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不过,在基金会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他圆满完成了报告,并得到了批示,表彰活动还上了新闻联播,这让他非常受鼓舞。他说:『这件事让我感觉非常光荣。』
从2006年加入资源发展部,李文很在这个部门摸爬滚打了六七年时间。期间,他和同事们一起参与调研设计了很多帮扶项目,参与组织实施扶贫中国行捐赠表彰大会、2011年捐赠人大会,连续多次参与策划实施『国际消除贫困日』主题公益晚会等大型活动。
经过多年锻炼,从不擅长文字工作的李文很,逐渐适应了新的挑战,慢慢地变成基金会同事口中的『一支笔』,参与起草很多重要材料、文件及项目方案。在他看来,能参与和见证很多事情,『挺欣慰,也让自己更加自信。』
每次调整都是重新启航
2012年,李文很加入了新组建的品牌传播部,虽然当时只有3个人,这对于他本人乃至中国扶贫基金会来说,都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工作。
『基金会决定成立品牌传播部也是经过了深刻的考虑。大家都认识到,对于一家公募基金会来说,公信力及品牌形象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而当时基金会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职能部门牵头做这些事情。大家都是各干各的,每个项目、每个部门都自说自话,大家慢慢地意识到,确实需要一个统一的部门来完成品牌传播工作。』
李文很把每次工作调整都当成历练,虽然很不容易,但也很有成就感。『当时基金会的一些大型活动都是由我之前所在的资源开发部负责,但这个部门不是职能部门,我们也有自己的工作目标要完成,有时候服务全会的职能目标和本部门的业务目标会有冲突,这就涉及到基金会的管理体制问题。成立品牌部相当于把管理体制理顺,这对基金会来说很重要。』
新部门成立,一切都毫无经验可言。在秘书处领导及基金会全体同仁的支持下,在部门负责人的带领下,经过两年多的摸索,才将品牌传播部的工作捋顺,2014年,部门被评为基金会优秀团队,还通过创新形式,做成了新部门成立以来第一个『爆款』。
『2012年10月16日及17日两天,对应世界粮食日和国际消除贫困日,我们发起了‘感受6块3’活动,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及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追踪报道,各地媒体也纷纷联系我们,想要合作举办落地活动。这是品牌传播部做的第一个较为成功的传播案例。』回忆起这些事情,李文很作为参与者,言语中透露出掩不住的兴奋和自豪。
2016年,根据基金会工作安排,李文很离开品牌传播部,到行政事务部(现综合事务部),负责行政和党建工作。『现在这个部门,管理服务的工作就更多了,我还是相当于从零开始。其实每一次调整,不论是重新熟悉业务还是开展新的工作,都是一个挑战,因为不同的岗位接触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面对多次工作调整,也有人问过他:是否内心有一些怨言?李文很说自己从未抱怨,而是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埋怨说不上,但确实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工作挺累的,甚至觉得挺崩溃,因为什么都得从零开始,什么都得现学,边学边用。事实上,思维的转变是最难的。在现在的部门工作,必须要有大局观念、全局观念,上下左右都得看,都得考虑。』
如今,李文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基金会的『大管家』。在他的带领和部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部门建设得越来越好。每年,李文很还会确定一个工作重点,作为部门的年度主攻方向,以此来激励自己和团队。
从2016年开始,他带领部门先后参与了基金会的一系列重大行政工作,如:理事会换届工作、基金会餐厅建设及运维、探索成都办公区的远程管理、供暖改造及修缮维护工程、基金会等级评估工作、基金会档案管理及信息化工程等。2020年,他所在部门被评为基金会优秀团队。
在基金会工作16年,也是修炼自身的16年。李文很说,16年里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工作中深刻领会『善』的真谛,对『善』产生深厚的感情和特有的理解,总结提炼出一套『善行文化』,特别是写出了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心得体会《善行者宣言》,以勉励自己和身边的人。未来,他将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积极探索落实『让善更有力量』,争取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善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