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英德的一个小山村,夕阳的余晖笼着绿水青山,炊烟袅袅升起。民宿迎来客人,酒吧街开始弹唱,农家乐灯火通明,一片盛世安乐的好时光。
谁能想到,四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在贫困线苦苦挣扎的小农村。
村子顺利脱贫,拥有这般光景,得益于扶贫人的坚守。潘定国就是他们的其中一员。他的人生和他帮扶的村子一样,永保一股“拼劲”,终于换来“开挂”局面。
TIFP第二季持续关注公益创新,希望能为社会公众带来更多公益的声音,第二期邀请碧桂园集团办华南大区行政负责人兼广东乡村振兴项目部负责人潘定国,讲诉他坚守扶贫一线的故事。
教育慈善改变命运 回报成终生志愿
潘定国出生在一个以务农为生计的苏北农村家庭,生活贫苦,读书艰辛。
以为人生就此定格,他却得到南下读书的机会,入读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创办的慈善学校。踏进国华纪念中学的大门那一刻,潘定国便立志为改变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而有所作为。
▲潘定国在国华纪念中学的留影
“既受助于社会,当以奉献社会为终身追求。”这句话刻在国华纪念中学立校缘起上的石碑上,也刻在了潘定国的心里面,成为了他回报社会的起点。
▲国华纪念中学校碑
毕业后他义无反顾择成为一名支教老师,为更多贫困孩子带去了教育的曙光。随后加入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全职公益人的身份,深度参与了国内外紧急救援、灾后重建、教育扶贫的一系列工作。潘定国始终坚守在公益事业的最前线,不忘初心只为回报当初的滴水之恩。
重回公益起点 带来脱贫“新”机
2017年,缘分又把潘定国带回了公益的起点,来到曾经支教的地方——广东英德,继续做乡村建设的工作,站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
此时的潘定国,已组建了碧桂园区域公司的第一个社会责任部。其中有一段时间,他在多个贫困村间奔走,平均每天驾驶三百多公里,短短的五个月穿坏了两双皮鞋。
▲鱼咀村项目施工
为了让更多贫困孩子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发展,潘定国逼迫自己走得更快一点。但现实却狠狠敲打了他们一番。
原以为规划建设方案顺利通过,他们就能重现村庄往昔繁华,结果却迎来一次次的停工。
风水问题、邻里争议、暴雨影响、泥水倒灌等一系列的困难摆在了他们面前,邻里之间互不相让,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拉扯,让扶贫工作陷入泥潭,越用力推,越推不动。
▲潘定国与项目施工团队、运营团队开会
“其实对扶贫工作来说,最难的就是与人打交道。人们常以为在农村,这么难的事会办不成。其实并不是,只要你把老百姓真心地当朋友去交待,他们一定会真心地对待你。”
除了改善环境,潘定国明白,要真正实现脱贫,就必须要纵观全局多渠道发力。他坚持碧桂园“1+5+N”乡村振兴模式,从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多方入手,为乡村发展装上加速器。为实现产业扶贫,碧桂园还扶持村民发展产业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村民“等靠要”的思想逐渐消退,一些较为保守的村民也开始承包土地,准备大干一番。
关于“1+5+N”乡村振兴模式:
在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的基础上,碧桂园推进具有碧桂园特色的“1+5+N”乡村振兴模式,即坚持1个引领(党建引领),聚焦5大振兴(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实施可持续产生效益的产业模式及公用事业类乡村振兴项目等不同档次的N类项目,探索可造血、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我觉得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帮扶,为中国乡村留下一点东西,告诉别人其实可以做出一些改变,我们称之为我们可复制、可推广、可造血的模式。”
2021年,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8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些辉煌数据,是无数位像潘定国一样的扶贫人,坚守初心,不分昼夜的奋斗换来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乡村振兴,他们仍然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