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郝南:灾害防治中公益组织的行动与反思
来源:NPI恩派
作者: 郝南
2021-07-29
684
领域 灾害救援

\"\"

郝南

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创始人、负责人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地震应急救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我为什么要做灾害信息系统

 

 

我从汶川地震做志愿者时就觉得灾难带给人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它会让你重新再去反思自己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种思考的一直持续到下一次灾害的时候。

 

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汶川地震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有很多成长,能够把教训总结下来变成经验继续前进的机会。灾难像一个严厉的老师,在教训你的同时也在带给你更多经验,帮助你可以在很多事情变得更好

 

但好像有时我们不记这个教训,还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玉树地震的时候,就决定用汶川的经验去弥补当年的遗憾,甚至会更好。从此以后就走上了信息救灾的道路,因为我觉得灾害当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直都没有被解决。

 

后来越来越觉得这个问题是能解决的,但要解决没有我们想象那么简单,还是需要做很多很多技术上的探索,做很多很多的协调沟通,包括去推动体制做一些改变,才能真正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应急时灾害信息不对称,这个时期又对于信息高度依赖,因为在很短的时间里面会发生很多事情,这些事情都是“如果我没有准备,是一定难以预料的”,但是有所准备就可以提前探知,提前准备,提前安排,可以避开。

 

这段时间里,环境、各种的事件在不断变化,在很狭小的空间和时间里面挤进去太多的关键事件。这时候大量对接的信息,如果把它理顺了,有些事情自然就能解决。

 

它为什么可解决呢?不管是灾害多大,它都是有边界的,因为灾害造成的事件的影响是有规律,系统是可以穷尽的。这在一个有边界的、有规律的系统之内,就建立了这个问题可解决的技术基础。

 

 

关于卓明的灾害信息系统

 

 

我们自己原研了一套核心的框架系统,或者是一个分类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模型,可以用这个模型去推导,在灾害发生以后,在灾区里面各种事件演进的时空规律。

它叫HEINA

 

有5个类别的要素:

H:Hazard,致灾因子,地震时就是指大地的震动,大地的加速度。在水灾时就是水体,水从天上落下来汇集起来,以雨的形式进入河流形成山洪,再形成河道里的洪水,再倒灌出来淹没房屋,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整体上是水体释放自己的重力势能的过程。这就是它的致灾因子。风灾的致灾因子就是风。现在的风暴潮也很严重,造成风暴潮灾害的致灾因子就是高涨的潮水。

 

E:Exposure,承灾体,包括我们的人,道路,房屋,还有自然环境。

当我们把致灾因子、环境、承灾体叠加呢,我们大概能够推算出这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会造成什么破坏和影响。

 

I:Impact,影响致灾因子作用于承灾体所造成的影响,包括即时或短期的、中长期的影响。

 

N:Need,需求,破坏和影响落在人身上,就可以算出需求。

如果一个人一天要摄入2100大卡的热量,根据这2100大卡的热量和营养素的成分,我们就知道他一天需要多少食物,根据食物的类型,算出需要的食物数量是多少。所以当一个人没饭吃或者没房住,或没衣服穿或者有什么其他的需求的时候,都可以从这种损失去折算出他需求的数量。

 

A:Action,行动,就代表了资源,资源和需求之间的gap(差距),需求有哪些被满足了哪些没被满足,这个gap是我们的行动者决策要知道的信息。

 

完整了解了HEINA所有的要素之后,我们就能对灾区所有的时空变化做出一个预测。详细介绍可参见卓明讲坛|灾害信息和灾害信息管理概述

 

我们从2010年开始要做的就是全景式的信息搜集,全灾区全景式全过程的信息收集。当你了解一个系统的这五类所有信息的时候,当然就会具备一种预测未来的能力。我们先在现实找到规律,然后做出假设,再去总结和提炼,再去实践当中不断演进。经过每一次灾害都是一次迭代,迭代的过程里总结出规律。

 

在2017年我到联合国学习的时候,发现联合国的灾害信息部门用的也是一套类似的方法,他们的方法会有一些比较明确的称呼、叫法。我学习后就借鉴他们的表达方式,把我们的这套灾害响应模型命名为HEINA,它算是我们13年救灾经验的一个凝结吧。

 

 

为什么这次救灾这么难?

 

 

首先要讲一下河南洪灾它大概是个什么级别的灾害。中国是洪水特别多的国家,从这个受灾损失程度上来讲,1998年洪灾是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灾难,在之后每年达到省一级正式的响应等级的灾害得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大一点的洪灾一年有十次、二十次。由台风或者各种原因造成的。频繁的洪灾当中,像今年河南这样的肯定是非常非常少。

 

去年2020年的长江洪灾的强度超过了1998年的,跨了四个省,同时持续了一个月,但是我们的损失相对是比较少的。而今年河南的洪灾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有五天,但是从某些数据看损失的严重程度,今年还是超过了去年的长江洪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也许就可以说这是98年以来中国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

 

救灾的水平,是由你准备的水平决定的。准备不足的时候,你的响应的就会觉得格外吃力,很多问题都是从来没见过的,没有见过就没有准备,没有准备在发生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临时想办法肯定不如提前有办法。

 

中国历史上历次大灾害以后,给人的感觉都是茫然。08年的时候我们就是这种感觉,我们不知道该干什么,只知道我们要行动、这种茫然的感觉之后很多年都没有出现了。我们这么多年,其实灾害发生的时候就知道最应该干的是什么。但是在这次河南洪灾的过程当中,感觉就是又回到了08年的那种茫然。

 

很多事情都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它的走向发展也跟我们想象的不一样。首先,超额的降水量突如其来。我们的响应的是,从19号晚上探知到了一级以上的降水。第二天早上降水已经很大了,我们就启动了四级响应,两个小时以后就启动了三级。这种时候,一般三级就到底了,但是没有想到之后是这么多,郑州附近又来了一轮两百毫米/小时的降水。

 

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当时一下子蒙了,我们处理的是五十毫米/小时左右的降水,两百毫米/小时的降水造成的灾害会是什么样,我无法想象。当时最担心的是这次会有75年8月份河南驻马店洪灾的等级。

 

第二天早上的时候我们收集的信息反馈,觉得这次程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达不到758的水平,觉得救援大概有谱了,大概我们能预测这个是什么样的结果。但当天晚上新乡的降水造成的灾害真的逼近了758年的情况,淹没的范围、受困的人数都远远超出了预期,新乡受灾程度也远远超过郑州城市所遭遇的灾害。

 

更为难的是,如果有任何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再来河南的话,造成的灾情还会更大,而我们旁边就有一个台风。

 

准备得更好可以降低损失所有救灾的工作都是如此,当你在救灾时不知道怎么办,需求没有找到就盲目的行动,带来的往往是资源的浪费。这就像医生治病,如果不知道病人是什么病,没找到病因就盲目吃药,最后很可能是害了患者。

 

同样,救灾要先掌握需求,然后评估自己的能力,能符合哪些需求才行动,你的能力之所以能满足需求是因为你的能力在之前就得到了锻炼,我们不可以想象说一个人抱着书现学,他一定是经过了常年的勤学苦练才能具备相应的本领。尤其灾害带有非常强的不可确定性,为了应对这种不可预知的事件,就需要我们多储备一些本领备,才能应对各种不同的场景和局面。

 

 

 

建立救灾信息平台

 

 

我们现在正在做一件事情,从三天前就开始做了。在这个救援最紧急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方向把专业人力抽调出来,组建一个需求平台,要逐村逐户地收集信息,了解每个安置点具体的每个方面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同时根据安置点的人数计算出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的数量和缺口。我们在20日的晚上七点钟上线了一个紧急求助信息平台,这个紧急求助信息平台是应该是全网第一个。到了第二天的时候,需求平台已经满天飞,它们的形式其实跟我们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我们的这个紧急求助信息平台不是比别人早了几个小时,而是比别人早了整整六年。六年前,我们就在运用这种方式开展救援。这六年来这个紧急出售平台一共启动了将近十次,每一次都在不断的迭代升级更新。所以在这次响应平台的时候,我们直接用后台的模板。

 

我们就是完全用文档的方式,没有任何的先进的技术的应用,就是用志愿者微信群加上一个表格在进行。经过简单的培训,大家就可以用这个方式去收集收集求助信息,有求助的人提交过去以后,后台就有志愿者做审核信息的补充,再去进行分级,把真正有生命威胁的这种需求对接了。我们连接到全国的救援队,组建来河南救援队的队长群,他们在路上的时候,我们就把灾区的需求信息发布到群里,让他们知道可以去哪救援。就是这是建平台的前身。

 

我们预见到这次资源比较多、需求比较大,尤其人们变得一无所有,会流离失所、衣食无着,这个是最近十年以来很少比较情况。这种巨大的需求和特别多、特别踊跃的资源之间一定会产生不对称,一定会产生混乱,所以我们就提前做准备,开始去开发这样的一个线上的需求平台。我们打通各个安置点、村庄的电话,他愿意提供告诉我们人数和他已经有的内容,我们有公式,就可以去自动计算出物资到底需要多少。

 

 

公益组织参与救灾的行动与反思

 

 

对于我们,灾害是一个严厉的老师,每一次灾害事件都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考的就是我们平时准备的怎么样。

 

要正确地评价我们现在的水平。我们本来觉得自己应该是个优等生了,但是当考试题严一点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我们离满分差得还很远。

 

实际上我们还没答完这张卷子。我们这一次的民间救援队的表现非常突出,表现是非常优秀的,甚至可以讲民间救援队在这次展现出非常强的实力,甚至他们具体的一些主要数据,和政府的消防力量可以平分秋色。我们一直都说民间是政府的辅助,而这次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政府体制内的救援力量相比也毫不逊色。这一点实际上会让很多人就吃惊。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民间救援队在这5、6年的时间里,长期持续地提升自己在水域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和这个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技术在这一次里面就体现得特别突出了。

 

国内有很多水上队伍是可以完成非常复杂的水上救援作业的,而当他们灵活地进入到灾区开展救援的时候,他们的表现自然也就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尴尬的是,民间救援队的进步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甚至说是他们自己贴钱、贴时间获得的。他们受到了谁的帮助呢?我觉得这一点跟公益组织的关系是非常非常有限。哪个基金会捐过他们皮划艇,捐过他们马达,了解他们在干什么,提升他们的能力,给过他们更重要的支持?至少在我的角度看,几乎从来没有过。大部分的救援队和我们主流的公益圈是平行的,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说公益圈为之而自豪的话,我觉得可能这个自豪会有些牵强。

 

我觉得对公益界真正的考验早已开始了,但是我们卷子上答题时间很短,我是真心替我们的公益同仁着急,现在留给你们去证明自己的时间真的已经不多了。

 

救灾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的捐款,但是这个捐款是我们公益行业人员的吗?不是。他是资方的意思,是出资人捐的。它实际上是个考题,而不是我们表现有多好。它捐给这些基金会,还没有证明说我们能把这个钱花好。这是道考题,那我们怎么答?这个钱怎么能花到位呢?我这两天已经接了不下十个秘书长的电话,专门来问意见。

 

但是我们自己也很茫然,我们也不知道说灾区的形势会变成什么样子。尤其是这次有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很多地方是断网断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远方就是瞎子、聋子。

 

我们第一次感觉自己也迷失了方向,没有办法给出别人特别好的参考。所以我们给的建议都是非常常规的、国际标准的一个体系。我们觉得特别基本的回答,却在圈内博得喝彩,是因为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就很久没人在公益圈里提起了。所以我觉得现在真的是大家要努力的时候。

 

为什么我说我们的答卷答得很慢。救援队辛辛苦苦救了整整四天,把困在房顶上的灾民大概差不多都转移出来了。就在瓢泼的大雨里边,一些灾民已经在房顶上被困两天两夜,不知道什么的自己的房子什么时候会塌。有上百个村庄都是这种局面,我们收到的求助在一天的时间里面就能达到一万多、两万条。即使不考虑在水中,在房顶上呆两天两夜没水、没粮没电、没通讯,也是非常难熬的。

 

当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暂时不能回家园,财产已经全部毁于一旦,只能窝身于政府提供的安置点里面,而这些安置点里现在还一无所有。按道理来讲,灾民的物资、基本的保障应该是我们民间最擅长、最基本的,实际上在灾区几乎很少有公益组织在做这件事情,全部都是自发的市民、各地的志愿者在踊跃地向灾区运送物资。我们没有看到太多公益组织活动的身影。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谁能够在一线执行,我们现在筹集了这么多的资金,我们连答题的笔都没有。

 

那么这些东西是应该什么时候准备的?是你考试前准备的呀!这是现在行业在救灾方面能力现状的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们国内到底有哪些机构具备专业的救灾能力?

 

任何一个人现在动身就可以去新乡,道路是通的,电脑、通讯都是正常的,在城市的环境里,安置点的环境就很安全又非常集中,非常便于大规模的运输运送。但是在这些安置点那边,我现在没有看到公益组织的身影,这又不难,我们又有那么多钱,为什么最基本的事情我们仍然没有人去做呢?大家已经集中到安置点里面,安置点里面却没有人,中间执行是断层的

 

社会各界捐赠过来的物资其中90%是矿泉水,还夹杂着一些方便面和面包,其他的物资很少很少,除了矿泉水多和方便面够吃以外,连被子都没有,其他的东西都没有。也就是这代表了一个公众的普遍认知水平,公众的救灾普遍送矿泉水、方便面和小面包。而更多一点,稍微专业一点的事情,现在在整个新乡的现场是没有人去做的。

 

 

 

给公益组织的救灾建议

 

 

关于需求,现在爱心资源还比较丰富。等水退到警戒线以下,台风过去以后,可能还得过一段时间,所以安置点的时间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几天以后,他们回到家的时候是他们最难的时候,他们的家里已经一无所有,一片狼藉,以后他们的需求是全面而非常紧迫的,而那时社会的热度已经散去。

 

我认为我们民间公益组织的专业性应该表现得更有韧性,应该在这个时间节点加大投入。

 

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给他们发钱,现金援助是现在国际上通用的,比较推荐的最优选一种救援方式。在这一次的实施中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是洪水淹没了房屋,肯定是全村的淹没,我们对这个村子里的每一户都进行一定数额的补贴,就可以操作相对简便,公平性不存在问题。村民拿到这些钱可以到周围买到相关的产品,是用市场的力量就可以去解决的问题。在操作上也是最便捷,效率最高。我呼吁说我们可以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这方面。

 

当然还有很多钱买不来的东西,比方说在房顶上三天三夜,这样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讲是一种比较沉重的创伤,对很多农民来讲,他们赖以为生的生计全部都毁于一旦,也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他们恢复生计这个不是给钱能解决的,包括补种、清淤、消杀、在田地里恢复农田设施等。

 

这些东西都不是仅仅靠钱能够换来的,他们的心理状态的恢复,是否是可以去做一个说心理上的支持。或者这种心理创伤更多需要的是陪伴,需要专业力量相对比较长的付出,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一个月、三个月的时间里面,有更多的专业的社工和心理工作者,基金会可不可以资助他们到灾区去陪伴,和培养出更多的本地的专业志愿者再去到灾区去,陪伴他们度过这一段最难的时间。

 

对于那些山洪冲垮倒塌的房屋,损失要甚至要比其他被洪水泡过的房屋的损失要超过二十万以上,对他们能不能有些特殊的补助。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的拥有这么多的资金,可以去考虑的事情。

 

我们卓明发的文章希望大家多给反馈,非常希望大家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意见,帮助我们改进和提高。

 

内容摘自:“吕朝说公益”视频号7月25日晚直播《灾害防治中公益组织的行动与反思》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