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效益、社会责任是出版人的历史使命,也应该成为出版人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采访多家近几年在公益行动中颇有建树的出版社,通过他们的义举,呈现出版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本期推出第一期报道,邀请华录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湛庐文化负责人,畅谈与光华基金会公益书海工程合作、“十四五”开局之年公益行动着力点、出版业公益行动新变化新趋向。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做公益不是淘汰低级产能去库存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规模虽然不大,但在公益行动上却走在了前列。据该社总编辑周亮介绍,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致力于公益行动,源于自身的专业定位和服务“三农”初心。从2011年开始,该社每年向光华基金会公益书海工程捐赠图书,累计捐赠价值达到3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光华基金会主动提出,如果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向社会捐赠图书,基金会可以提供一些其他出版社捐赠的大众图书。这样,使各出版社互通有无,能丰富对外捐赠图书的品种,使出版社公益捐赠活动做得更好。光华基金会这种主动服务、工作做在前的精神,令出版社很感动。
自2019年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与中共西柏坡镇北庄村支委会签订了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书,在建立支部联学制度、共建农家书屋、着力实施乡村振兴、开展惠民活动等方面开展共建。2020年,为宣传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倡导节俭、反对浪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举办了“低碳生活进社区”答题赠书及签名公益活动,向参与者传播普及低碳生活相关科学知识。
2020年疫情期间,该社通过自建的“种知网”和“农知网”两大平台,向社会免费提供370多种优选的电子书在线阅读服务,既有人畜共患病、农村公共卫生等与疫情相关的优质读本,也有粮食稳产高产、果蔬贮运保鲜等当下农业生产急需的科技知识。这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对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发起“抗疫之战,知识护航”行动和首都出版行业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我一个”行动的积极响应,是履行中央文化企业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重要举措。
“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服务的对象,仍然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切实需要。我们坚持以优质的图书做公益,而不是把公益当成淘汰低级产能与去库存的方式。”根据三农发展需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重点面向乡村振兴提供服务,一是围绕产业振兴,提供农业农村技术、投资、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围绕农村治理和生态宜居需求,在村庄规划、乡村治理、农村社会化服务、医疗健康等方面进行知识传播;三是围绕乡村人才振兴,帮助农民做好职业规划与个人能力培养,将加大对职业培训方面图书的捐赠。
在捐赠的产品、服务与形式上,首先,出版社还是把传统的产品、图书作为主要标的物;其次,也在大力开发数字内容产品,将以音视频形式,在版权保护技术的支持下,做一些数字产品捐赠;第三,出版社计划在专家服务方面做一些公益,利用技术服务的平台,远程做农业技术的指导、推广以及农业成果的推介,支持农业产业兴旺发展。
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对接的扶贫帮扶县——河北省阜平县职教中心,组织开展了“精准扶贫、图书捐赠”活动。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和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从畜禽养殖、兽药饲料、瓜果蔬菜、园林花卉、农民工进城务工等方面共捐赠图书2690册,合计码洋10万。这些图书以教材的形式发放到了农民手里,在家门口就学到了现代农业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再加上授课老师当面讲解,对增强当地农民了解、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后续出版社主动联系阜平县职教中心,跟踪了解捐赠图书的使用及对农民的帮助情况,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目标。
“十三五”以来,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立足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深耕农业科技文化,出版了一批支撑“三农”发展的精品力作。其中有1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中国土壤肥力演变(第二版)》)、2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农业病虫害诊治原色图鉴”系列图书、《中国土壤肥力演变(第二版)》)、1种图书荣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典型农产品产地加工”系列科普读物)。该社6个出版项目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目前大部分已完成出版工作。有10个出版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科学技术著作出版基金等财政资金资助,资助额达645万元。其中,有3个项目已完成出版,6个项目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出版,1个项目将在明年完成出版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进入转企改革10年后转型快速发展的关键期。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建党100周年,出版社围绕“奋进新征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3个主题,组织策划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扶贫风采录》《科技铸就金扁担:农业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典型事例》等重点主题出版物,进一步弘扬了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战场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底蕴。该社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用“1、2、3、7、3、6”概括,正在向着“打造品牌、跨越发展、成立集团、择机上市”的奋斗目标前进。
华录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公益行动随技术发展而变化
华录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是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全资二级子企业,现拥有二级企业北京华录新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三级公司华录新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华录超清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以北京为中心,多个区域协调发展,聚焦数字内容、在线教育、文化消费领域,通过“大数据+高技术+大文化”组合拳,把握数字经济引擎,释放文化产业的生机与活力,致力于推进数字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
公司及子公司拥有“首都文化企业三十佳”、“国企改革双百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组长单位、石景山文创联盟理事长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
中央企业一直是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2015年发布的《民政部 国资委关于支持中央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对中央企业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义、原则、途径、支持措施、监督管理等多个层面给出了指导意见。近些年来,华录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的公益活动亮点频出。据华录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华录新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蕾介绍,早在2018年,华录出版就积极响应石景山区对口扶贫的要求,与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宝山镇福兴村签订了一对一的扶贫框架协议,捐款人民币10万元助力当地贫困户进行旱田改水田的精准帮扶;同年,华录出版利用自身拍摄及后期剪辑制作的优势,为河南上蔡县广电局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华录出版通过北京市委宣传部捐赠给返京的援鄂医护人员文化惠民200点券共计670张,总价值13.4万元,文化惠民点券可在华录出版搭建的文化电商平台上使用,涵盖电影票、各大视听网站会员权益以及图书等产品,从文化到生活,提供给医护人员全方位的关怀。疫情期间,公司出品专题作品《超级医院》《1463》《东京·春》,参与发行国内首部战疫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其中《超级医院》在学习强国、新华社十余个平台上线播出,引起海内外巨大反响,国资委发函感谢。
公司利用自身的12315体系,即一个平台——“石景山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两个中心——“八宝山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八角街道杨中文化活动中心”,三类文化设施——“社区影院”“电子阅览室”“户外宣传大屏”,一个智库五种内容——“线上文化内容”“线下文化内容”“文化干部培训”“运营微信公众号”“二次文献编辑”,政企合作,扎根基层,共同推进石景山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公司深入基层投身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十多位公共文化服务点工作人员,深入社区一线,与社区志愿者共同抗疫,涌现了许多先进事迹,荣获“北京市工人先锋岗”称号。
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公司派驻重庆奉节的扶贫干部扎根一线,运用技术扶贫。公司团队利用“大数据”手段,创新研发 “23188”户情大数据平台,为当地搭建了一整套扶贫到点精准扶贫的互联网平台,成为奉节县智能化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派出的驻村干部也获得“重庆市扶贫先进”称号。
在与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书海工程合作捐赠音像制品时,双方将文化价值传播锁定偏远地区青少年,非常契合彼此的理念。令吴蕾印象深刻的是,光华基金会从源头就参与进来,进行严格筛选,比如哪些产品更适合青少年的发展、不同地域青少年的偏好等,都纳入决策的重点依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基金会志愿者也与公司负责人员一起分拣整理,保证捐赠的音像制品品相合格,双方对捐赠全过程和全流程都有畅通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吴蕾强调,通过合作,真正做到了“把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吴蕾认为,华录出版经过多年经营,已经在算法推送、高清技术的使用、沉浸式体验等方面拥有较大产业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文艺的形态,并已经形成超高清内容(包含AR/VR/XR)在内的投资出品、制作、发行完整产业链条。她表示,随着业务形式的变化,特别是技术的发展,未来公益行动也将不断转型。华录出版将以技术助力公益,让科技更有温度,策划、参与更多形式的公益活动。但形式无论怎么变化,公司履行央企责任的初心不变,服务老百姓的信念将永远不会改变。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公益模式重在内容输出与阅读引导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自2012年参与光华基金会公益书海工程项目,至今累计捐赠图书码洋超过5323万,惠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7800多家受助单位,支持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丰富馆藏图书的品种和数量,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阅读学习条件,培养青少年阅读习惯,提升文化素养,促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今年6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随光华基金会前往云南怒江多所学校,参加光华公益书海工程“520爱心图书室”揭牌仪式,并开展丰富多样的公益阅读活动,为贫困地区青少年成长成才服务提供强有力支撑。在该项目的参与过程中,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用实际行动彰显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还通过担当者行动、深圳少儿图书馆等多个渠道向贫困山区捐赠图书。
2020年10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首次推出“小书摊·大世界”图书义卖活动,旨在打造江西南昌本土公益阅读推广品牌。义卖图书涉及绘本、儿童文学、科学漫画、教材教辅、大众读物等多个品类,覆盖全年龄段,包括“不一样的卡梅拉”“大中华寻宝记”“不老泉”等多种经典畅销图书。筹得善款全部捐赠给南昌晚报“千愿牵手”助童新闻行动。
作为少儿出版的领导品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一直致力于一线的少儿阅读推广,曾举办多届阅读推广人论坛等颇具影响力的阅读推广活动,每年举办线上线下阅读分享活动近千场,影响人群超15万人次。“我是寻宝王”“冒险大迷宫”“鼠迷欢乐会”等多场公益活动,所到之处,总能引来孩子们的快乐欢呼声。2018年5月,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启动《大中华寻宝记》主题知识竞赛——“中华寻宝大会”,线下活动已举办1000余场精彩活动,影响孩子超10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传统出版行业的工作模式转变,公益活动模式也随之转变。鉴于信息承载方式的转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公益行为计划将从图书捐赠转变为内容输出与阅读引导,为更多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提供阅读服务。
这种变化在疫情期间展现得极为突出。疫情突发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反应迅速,联合动画书阅读平台“咿啦看书”共同发起“远离病毒请你看书”公益阅读活动,免费送出60天1000+经典动画绘本。向小读者们免费开放了《夏天》《烟》等多种绘本与图书。同时,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编辑及推广人员开启主题为“非常时期非常陪伴:在家旅行不如读一本好书”的线上阅读分享会,每日在QQ群、微信群解读一本好书。疫情期间带去线上分享会30余场,累计服务人次近8万。此外,还开启了与优米儿童绘本馆的合作,将线下绘本课堂搬到线上,每日讲故事、做游戏,提供家庭阅读指导方案。每场直播在线家庭多达300个。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作为少儿出版的领导品牌,一直都有自己的出版主线。围绕生态保护、攻坚脱贫等主题出版了《鬼娃子》《巴颜喀拉山的孩子》《逐光的孩子》等多部优异的儿童文学作品。还积极关注社会高速发展下的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出版了彭学军的《建座瓷窑送给你》。
2020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编辑策划了不少与疫情相关的全新选题。以抗疫英雄张定宇为原型的绘本《白衣超人》在2020年底全网免费发布。约请武汉作家徐鲁聚焦武汉地区一线疫情战斗、防控情况,创作了国内首部纪实性抗疫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一枝一叶总关情》。
2021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围绕建党100周年,推出“革命精神谱红色故事书系”、《初心照亮未来》、《木鼓敲响的日子》、“青春中国”、《飞机楼》等作品。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全力推进融合出版。从去年开始,全面开展网上服务与营销业务:开发读者服务号,直接为读者开展阅读服务;成立电子商务公司,大力拓展线上销售业务;组建音像电子分社,成立有声书项目组,全面拓展有声书业务,先后与“喜马拉雅”“懒人听书”“央广云听”等听书平台开展音频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未来,还将打造有声书库、游戏阅读资源中心、绘本和文学导读中心三个数字化资源运营平台,以构建集阅读推广、视频播放于一体的IP生态。
湛庐文化
公益行动不拘泥于书本单一形式
2013年,湛庐文化主动找到光华基金会参与助力光华公益书海工程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捐赠图书码洋约540万。尽管书海工程的基础出发点是倡导各出版相关机构捐赠积压、滞销图书,缓解农村地区群众看书难的状况,但光华基金会对图书内容品质尤为重视。湛庐策划的图书多以商业经管、科技趋势为主,充分地契合了书海工程为偏远地区提供创造学习科普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初衷。
在图书捐赠方面,湛庐文化曾捐赠6.5万码洋的图书助力江西赣州市红十字及赣州市图书馆,用于解决该地区青年创业图书馆的阅读和文化需求。湛庐积极配合北京广播电视总台故事广播《读书俱乐部》节目,向屏山县夏溪乡捐赠图书若干。
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湛庐积极利用自身品牌影响力,积极参加公益事业及各类社会活动。先后担任“CCTV体坛风云人物校园公益行”合作伙伴;参与主办了国际幸福日“早下班1小时”公益活动;于第三届中国公益慈善交流会上,倡导并签署了“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倡议书”;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合作捐赠设立了“湛庐奖学金”。
同时,在长期的出版工作中,特别是在当下的形势下,感知到技术创新对国家的重要性,而创新往往来自于各个领域的交汇处。湛庐发起了“思想马拉松”,这是一个不以商业为目的的闭门交流活动,把各个领域最著名的学者汇聚一起,探讨前沿发展,激发更多创新。截至2021年5月,湛庐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思想马拉松”(CHEERS MINDTHON),诞生了41位思想领航者(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机构),他们从事的领域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从古生物学到人工智能,涉及到先锋艺术、心理学、哲学等学科。湛庐希望为推动国家科学技术的创新创造贡献一点力量。
内容的载体发生变化,作为一家出版机构在公益行动方面也不会拘泥于书本的单一形式。从湛庐的主要内容业务出发,不断尝试以多元的形式与阅读人群以及人们的文化需求发生连接与碰撞。2019年起,湛庐以每年4·23世界阅读日为基点共策划举行三届“全国职场人阅读调查”,每年的阅读调查及报告覆盖超过500万人,联动媒体平台机构超过100家。
在疫情严峻的2020年初期,全国政协委员读书会开启了第一次活动,建立了“防控疫情主题读书群”,选中湛庐策划出版的《病毒来袭》一书,这让湛庐由衷地感受到了出版机构的责任和阅读的重要,更深深感受到了委员读书会的用心、专心和尽心。
“十四五”时期,湛庐将全面拥抱技术革命,推动内容产业的全面升级:建立内容中台,利用不同媒介形式的不同特点,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利用技术优势,精准找到消费者;大力发展国内作者,形成国内、国外原创内容的双轮驱动。紧随时代特点,构建新型的内容创意组织形态。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