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2020年12月19日,由复恩法律、凤凰网公益共同举办,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为合作单位的第二届中国公益行业合规发展论坛(暨第八届复恩法律论坛)以线上直播的方式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复恩法律理事长陆璇及深圳社创星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创始人夏璇主持,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会长张凌、福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谷青出席并致辞,法律、公益、学术等各界专家学者出席并做演讲。
本次会议分为上下午两个半场,共四个环节。上半场包括中国慈善组织的行业自律与团体标准,以及疫情下志愿者与社会组织的行动与政策环境两个环节;下半场包括“社会企业法”何时落地,以及公益与互联网两个环节。
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会长张凌表示以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举办本次论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借此次交流,为我国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福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谷青提出合规是每一个公益机构的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机构和业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公益机构间的竞争是体制机制的竞争,要把合规放在机构发展第一位,提升内部管理机制,健全风控体系。复恩法律也正在成为中国公益行业法律合规的重要基础设施。
第四环节
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
—公益与互联网
1
刘永亮 益博云天 CEO
刘老师在本次演讲中以“恩派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为主题,从逐次递进的四个阶段—流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组织数字化,介绍了恩派在数字化转型之路中的经验与成果。
益博云天的前身是恩派的信息中心,由其转为的一家社会企业。自2011年,刘老师就负责恩派的信息化建设,所以今天代吕主任来进行这次分享。
#
流程数字化
做流程数字化的初心是,2011年,甚至今天,市面上并没有一个能够适合公益组织财务报销的流程系统。所以恩派就下决心自主研发。恩派目前有三个版本的OA系统。第一版,2011年的大而全,包括了行政、文档、流程、项目、财务等各个方面。第二版是为回应小微社会组织的需要,对第一版OA系统做了简化—把文档管理和在线协作的信息交互放到Office365平台上。第三版,2020年,恩派形成了OA+钉钉的模式,把原OA上的通用模块放到钉钉上,这样又是一个简化。
#
管理数字化
2014年恩派开始探索、建设管理数字化,得益于四家企业的帮助—微软、SAP、IBM和PWC。微软为恩派提供了Office365和资金上的捐助。SAP帮助恩派统一了财务做账标准,比如做一个30多家机构的合并财务报表,通过SAP就很容易可以做到。IBM帮助恩派规划IT建设的蓝图,目前恩派也是沿着这个战略一步一步往前走的。PWC是从合规角度帮助恩派优化了内审环节。
从中恩派总结出三条经验,即以财务为中心,项目为主线,数据为基础。财务与项目的关系,财务一定是中心,项目只能是主线。财务为中心就是,所有数据为最终的财务预、决算服务。项目为主线就是,以项目为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数据为基础是指内部管理、业务分析的基础是数据。数据又可以分为结构化数据(OA系统)和非结构化数据(Office365)。
#
产品数字化
2016至2020年是产品数字化的一个关键的阶段。目前主要有多巴安、正道系统、易行、明道云等产品。多巴安是由社会创业事业群演化而来的,是针对创业者、团队的学习平台。正道系统是一个全流程的资金监测平台,恩派目前的咨询业务都是依托这个平台来进行的。易行是恩派与阿里合作的一个即将发布的小而精的OA公众版。明道云是一个无代码或轻代码开发平台,业务人员在无需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操作、搭建系统。
#
组织数字化
2020年为应对疫情,恩派也开始了组织数字化进程—协同在线、管理在线、业务在线、意识在线。其中特别强调意识在线,就是员工有意识地使用互联网工具和恩派已有的在线产品来进行日常作业、参与项目、进行财务管理,就是强调按照系统的思维来做事情,以此沉淀、积累数据。
最后刘老师和大家分享他的几点感悟,一是,在没有大环境支持的情况下,公益组织要有勇气和凭借自己的能力来筹措资金用于自身的成长,比如恩派用于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几百万资金的筹措。二是,IT化建设要请专业团队来做,而不是依靠志愿者,因为IT建设是个大工程,会牵涉到很多的精力,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做不好,所以还是要请专业的商业团队来做。三是,公益组织要有创新精神和信心,比如技术投入就是一件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的事情。最后一点就是要坚守初心。
(Office365,微软的核心产品,2014年开始面向全球的公益组织,终身免费且没有用户人数的限制。有需要的组织可以联系恩派的刘老师。)
2
张唯
玛娜数据发展基金会 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张老师在本环节主要分享了玛娜数据发展基金会(其后简称“玛娜数据”)在法律与数据这一交叉领域中的一些工作与感悟。
据某一机构调查显示,中国的九亿互联网用户中,85%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其中的70%因此遭受到了财产损失,总额近两百亿元人民币。信息安全保护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亦是全球各个国家均面临着的一个共通的问题。以此为初心,玛娜数据于2016年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该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从比较法视角来看,欧盟于2018年出台了《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旨在加强个人数据保护。欧盟的这种从严的个人数据保护倾向有其历史传承因素亦有其现实发展需要。在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是兼顾了利用与保护的双重性,主要依靠市场和行业自律来实现对个人的信息保护。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第四编第六章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其中包括对个人信息的定义、个人信息处理的原则和条件、处理个人信息免责事由、个人信息主体的权利,以及信息处理者的信息安全保障义务等。总体上兼顾了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
另一有里程碑意义的是2020年10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其后简称“草案”)。该草案共八章70条,主要规定了个人信息跨境提供的规则、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个人信息处理者的义务等。该草案的审议也体现出了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预示着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环境。这对社会组织也提出了紧迫要求。社会组织在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大量的个人信息,比如捐赠者、项目资助者、志愿者等的个人信息。这就要求,社会组织要把个人信息保护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
对于玛娜数据,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有关数据保护的法律层面的研究,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参与立法讨论,政策建议。玛娜数据主要是针对个人信息的隶属性进行相关的构建,对隐私、数据、信息的定义以及适用的规则开展相关的研究,希望通过相关课题的展开促进社会参与者理解信息社会背后的一些相关的逻辑,为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建设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3
杨子云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 副校长
杨老师在本环节主要分享了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公益网校(其后简称“公益网校”)为公益行业知识体系建构所做的一些努力。
针对网络课程的授课形式以及网课学习的特点,公益网校发展出了三个层次的公益网络课程—社会服务、公益管理和公益人文。社会服务为基础层次,针对公益小白的兴趣课程以及对青年社创公益的启蒙课程。最核心的是公益管理,针对行业新人的课程,主要是在筹款、传播等方面为行业新人赋能。
目前,公益网校有1840节课程,针对公益人文的有437节,公益职业课有657节,社会服务方面的有346节,社会创新的有254节。注册会员有六万余人。
在今年疫情期间,公益网校也与复恩法律合作推出了社会组织依法抗疫相关的课程。在课程设计之初,公益网校和复恩法律也考虑到了本套课程的长期价值,也就是疫情过后,课程的价值。这套课程上线后口碑也很好,一位清华的同学说当初想要注册成立一家基金会,就从这套课程中得到了解决方案。
另外,值《民法典》实施之际,公益网校与复恩法律合作计划推出一套共三季主题为“《民法典》与社会组织”的课程。
第一季有七门课程,叫《民法典》中的非营利法人。第二季有五门课程,叫《民法典》背景下的社会组织业务活动,已经完成。同专业机构合作,比如复恩法律,设计并录制课程,是一个知识建构和知识生产的典型范本。
再有,何道峰先生出资发起的道·安公益新人成长计划系列课程,统计有39万人次学习了该套课程。
最后,杨老师总结到,回到公益网校的知识架构图,其实公益网校有一个小小的雄心,就是“希望每一个公益人能够在公益网校的课程中找到自己行动方略,找到自己的一些指南。”也期待,公益网校能够得到更多行业大咖的知识,与专业的机构合作开发,为公益人带来更多的有益课程。
4
陶泽 易善数据 创始人、总裁
陶老师在本环节分享了易善在公益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并期望通过公益行业大数据的建设使公益行业更加透明,善款的分配更加有效率,借助数据科技促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上图,易善将中国慈善领域的利益相关者做了梳理,将慈善活动中的各个主体都囊括进来。基于这样一个平台来设计服务,提供产品。
左侧的ABC,分别是政府、企业、自然人,中间的DEF,椭圆形的都是社会组织,右侧的GHJ,是处于行业的下游的供应商和受益群体,中间的K是慈善的资产管理机构。
蓝色的三个部分,BCD分别是企业、自然人、企业/家族基金会/信托。易善通过分析,企业/家族基金会/信托的行为和激励动因同企业和自然人捐赠人是类似的,所以与传统分类不同,易善将它们分类为慈善行业的捐赠人。
E,绿色的资助型公益组织,是将其筹到的款项在分配给其他公益组织。F,橘色的服务型公益组织,是直接将善款给到自然人,比如助学金或助残金。H,是企业,在公益项目执行过程中,企业非常重要的物资供应商。
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基础,而分类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易善也在这方面与行业专家、前沿实践者沟通,以期更好地构建中国公益行业的分类学,让数据更好的指导中国的慈善行业的工作的发展。上图就是易善在环境领域的分类学建设的一个例子。通过把不同流向、用途的善款打上标签,可以帮助行业从业者更好的分析行业现状、制定更适宜的、有效的行业发展政策。
最后,陶老师介绍到,2009年民政部政策法规司和麦肯锡公司共同合作发布的一份行业报告,其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如果慈善捐赠资金和时间资源能够被透明有效地分配到最有能力带来社会价值的慈善组织,那么中国的公益行业就会迎来一个自我净化、自我发展、高效净化的过程,中国慈善行业就会变得更好。易善期望通过数据化、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来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
5
王瑞
全球赠与基金会(美国)上海代表处
首席代表
王老师以“依托互联网众筹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本地化实践与合规”,主要从Globalgiving这一组织,其在国内与国外的工作,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在中国的本地实践等方面展开本次分享。
Globalgiving是美国最早也是最大的一家联结三大主体—公益组织、个人捐赠者和企业—的互联网筹款平台、社区,希望使资源的分配更加的扁平和公平。
关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合规方面,王老师分别从公益组织和Globalgiving团队建设举了两个例子。关于公益组织举例,Globalgiving通过线上智能和人工校对相结合的方式来根据不同国家对捐赠人与捐赠对象的合规性要求进行审核。关于团队建设,Globalgiving非常重视组织的数字化,Globalgiving也是有一位全职的数据专家来推进组织、管理、运营等的数字化建设,营造机构的数据文化,实现技术赋能。
最后是Globalgiving在中国的本地化实践。举一个例子,境外组织是不能在中国境内筹款的,为了这一合规需要,Globalgiving网站是专门限制了中国的IP地址来进行线上捐款,以此满足这一合规要求。
点评
童潇
华东政法大学 “互联网+法律”大数据
平台中心 常务副主任
童老师指出本环节的分享主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益的数字化转型,二是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合规问题。
第一方面
关于公益的数字化转型,恩派的刘老师讲到了管理、产品、组织的数字化,公益网校的杨老师讲到了互联网+教育,Globalgiving的王瑞老师提到了互联网+公益+筹款。可以看到,公益在拥抱互联网,在进行一个数字化的转型。
恩派的刘老师其实是把恩派的数字化转型的道路、阶段,以及其中的酸甜苦辣讲出来了。不过这里面也会引发思考,一是小微公益组织的转型之路。二是,公益组织设立信息化部门,那么是信息化做导向还是业务做导向,信息化部门在其中的位置。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方面
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也是要涉及到合规问题的。玛娜数据的张老师专门针对信息保护做了分享,Globalgiving的王老师也提到了网络本身合规这样一个问题。童老师指出,数字化过程本身—流程规范化、透明化—就会促进合规。
最后,童老师分享了两点感悟,一是,公益拥抱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它能够促使公益组织合规运行、提高效率并且为其赋能。但同时也要警醒它的副作用,比如使公益变成一串串冰冷的数字。也许在其中把握好线上与线下的一个“度”是很重要的,怎样把它们融合,而非择一而取。二是,信息化、数字化为公益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设施,它是机遇但同时也是挑战。比如如何避免马太效应,使大者愈大,如何保护初创的、小微的公益组织。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来扩大互联网、数字化的正效应,规避其带来的副作用。
编辑 | 孙鑫
排版 | M&M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