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据残联调查显示,残疾人小康进程正在如期推进,但残疾人相对贫困问题在未来一段时期将更加突显,实现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任重道远,社会组织也应思考如何参与其中。
为提高残障人士社会融合能力、增能残障人士公益组织提供服务及倡导的能力,乐施会与伙伴中国发展简报在欧洲联盟的支持下,举办以“残障人士社会融合”为主题、致力于残障人士及相关公益组织能力建设和知识分享的系列线上讲座。讲座邀请本领域内专业人士为大家从性别公正、增能等角度分享残障人士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与良好实践, 促进残障人士公益组织之间交流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增能目标。
本系列讲座第四期,我们邀请到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理事蔡聪谈残障人士组织的倡导。
蔡聪
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理事
一加一残障公益集团合伙人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理事
哈佛大学法学院残障项目研究员
联合国促进残障权利伙伴关系中国项目课程开发顾问
本文摘录部分讲座内容以飨读者!
更多干货请关注:
【残障人士社会融合】线上系列讲座
一个行为,是因为有了主观意义的赋予,才变成了行动。
意义以及行动,并没有终极的对错可言,因其跟着个人信念、组织的价值与当下历史脉络的变化,而随之变迁。
什么是倡导?
一般情况下,我们将倡导定义为:通过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向特定对象传递我们认为正确的观念,并尽可能促进其认同与改变的过程。
倡导是有目的的。你的行动具有极强的指向性,那就是推动对方的改变。当然,行动未必带来改变,但不行动一定不会改变。
倡导是有计划的。哪怕你坐在出租车里想跟司机随口聊一句导盲犬,但你自己心中其实已经浮现了某个计划:你要达到什么目标,要分步骤地跟对方聊什么。
倡导有明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你自己应该有坚定的信念。显然,我们的价值观来源于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下简称《公约》)。如果价值观与《公约》相悖,或者对《公约》理解得不够深入,你的倡导可能会出现负面的结果。
倡导要有对象感。越明确的对象,越容易有针对性的倡导。生活中你遇到的每个人,其实都与残障人所处的环境改变相关,都是我们的倡导对象,也可以成为和我们一样的残障权利倡导者。
倡导是一种行动,它不只停留于脑海的思辨。
如果把倡导行动拆分成几个维度,那就是:
倡导什么?
向谁倡导?
为什么要倡导?倡导为了什么?
怎样倡导?
倡导什么?为什么要倡导?
“没有我们的参与,请不要做有关我们的决定。”
这句名言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在中国实施已经十多年的今天,已经深入到很多人的内心。《残疾人权利公约》生效后一方面推进了国内法案的修正,同时也得到联合国等外部机构的监督。除了《残疾人权利公约》,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等,这些都是倡导的法律依据。
但我们必须看到的一个现象是,尽管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和他们的家属们在接触《公约》、学习《公约》后,有了一些权利意识的觉醒,有了行动的热情,但在面对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歧视与刻板印象之时,缺乏足够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与指导,来使自身的行动更富有效果。我们不吝付出行动,却有可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拒绝中,渐渐沉迷于愤怒中的对抗与情绪发泄或灰心丧气。我们在宏观权利的探讨上滔滔不绝,却在让所居住的物理社区变得更融合的实际想法面前裹足不前。
《残疾人权利公约》实现了从个人视角向社会视角的转型。所谓个人视角,就是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我们一直认为残障是个人问题,所以便从帮助、照顾、关爱的角度去出发,包括为你提供特殊的照顾,而且认为问题都是你个人的,出于你本人不利的、悲剧的原因产生。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为了你好!”,比如不去普通学校是为了你好,学按摩是为了你好等等。比如,拒绝视障人士学心理学,是因为你看不了微表情,就从事不了心理咨询。别人用完整的逻辑帮你解决了这些问题,因为这是“为你好”!
那么,我们要怎样改变这种不利处境?举个“心理咨询师”的例子,是不是看不到微表情就不能从事心理咨询师?这本身就是一个刻板印象。如果看不到微表情,学校应该想办法怎样把信息无障碍地传递给视障者,如果看不到,不是视障者本身的问题,而是学校应该改变环境解决信息障碍的问题,是怎样消除环境障碍,解决看不到这个问题。这个就是残障的社会视角。当然这个例子很多人可能理解不了,毕竟看不见就看不见,还想让我们给你传信息?那退一步,还有个有趣的问题,背后可能还有的一个问题是,人们的刻板印象是只有看到微表情才能当好心理咨询师,从而进一步出因为看不见所以没能力。这就是人们态度中的障碍。
向谁倡导?
⚫ 残障社群
其实,并不是我们有残障特征,就一定具有社会视角的残障意识。我们自己社群的权利意识是否觉醒,目前残障人组织还比较少,这类组织是由残障人发起,运营的机构,并且机构的使命是权利倡导,是推动改变。这类机构是残障的主力倡导者,或者叫引领者。
⚫ 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可能是每一个群体,比如媒体、企业、律师、学校,心理咨询等等,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是倡导对象。利益相关者中重要的一个角色是家长,也是倡导对象。家长会认为自己就是残障社群的代言人或本身,这也是一个误区,其实家长并不能代表残障群体本身。当然,家长可能会不认同,不过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成长过程中,跟家长相处时,被代言的过程,那想想当我们成 家长的时候要怎么反思。不同的倡导对象要因时制宜。
⚫ 普罗大众
所有事情都涉及公众,但怎么有效的影响到公众,就是常说的“破圈”。所谓公众就是目标长远的,不确定的一个群体,甚至不报太高期望的群体。
倡导的误区?
在残障倡导中,我们会经常陷入一些误区,比如,有时听到自闭症的家长说,“他在大庭广众之下骚扰老师,怎么办?”希望你能马上拿出一个解决方案,否则这个问题就无解,没办法了。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日积月累形成的问题,比如家长有没有分析,孩子的行为是不是仅仅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种情况要综合分析原因,不要急于马上找到一个答案。比如,一个心智障碍者不能有自己的银行卡,就忽略了“增能”。比如,一个坐轮椅的人,有无障碍的设施就可以实现,一个视障者,有盲文等辅助措施就可以实现。那心智障碍者在过往的系统中,他们是怎样变成这个样子呢?他们不是天生无能,而是从来没有给过机会让他们锻炼到能。
当然,在倡导过程中,我们还会踩到一个“坑”,那就是我们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政治正确”的立场,永远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当我们站在自己认为对的立场上时,很容易与别人产生对抗,反倒不利于吸纳更多的人成为我们的盟友。
对于改变,想必我们也会有一些误解。我们不是因为想要获得我们所期待的结果才决定去投身行动来促成改变,而是因为我们相信行动本身的价值,从而选择了行动,进而期待行动促成改变、共赢。况且,改变的发生,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对抗,而是我们因为视角的转换和碰撞,从中看到了多方共赢的不同。
正如《公约》并没有赋予残障人任何新的权利与特权一样,我们推动残障权利保护与平等发展的过程,也是在推动社会变得更加平等与包容的过程。我们在谈论残障权利,其根本是我们在谈论人的权利,是在寻找每个渴望被尊重、期望拥有平等机会、希望找到自己的幸福和自由的人们共同的利益与梦想。
那么,搞清楚什么是倡导?为什么要倡导?向谁倡导之后,我们到底该怎样倡导呢?倡导有哪些要素?
倡导的七个要素?
01决定倡导的优先顺序
残障群体面临的问题无疑是复杂而多样的。你决定要倡导什么,可以将它们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列下来,并且思考哪些对于你和你的组织来说更加急迫。比如有的组织倡导视障人士独立生活,有的组织倡导考试合理便利,有的组织倡导法律手语服务等。
02选择倡导的目标
你会有自己倡导的目标群体,它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因为目标不同,其针对的人群也不同。你可以针对无特定限制的公众,但为了让行动更有效,我们会选定某时某地处于某种位置的特定人群,这个人群主导着你所倡导的事情的发展方向。你在行动之前需要思考,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他们更关心什么,更容易被什么打动。
比如媒体记者,如果你的倡导里有故事,有新鲜的观点,还有素材提供,他们可能更愿意前来参加,甚至产生具有主动性的积极行动。
03确定倡导的内容
根据确定的优先顺序,和你所选定的对象,将你要倡导的内容确定并丰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与《公约》是否具有一致性,与它的哪些条款相对应。你当然也可以去倡导残疾人坐火车要免费,但你也可以去倡导我们的火车站应该有无障碍设施,和合理便利的服务。
04找到你的信使
通常我们以为只有自己才是倡导者,但实际上你要传递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其他人来实现,前提是他们会比你亲自上阵还有更好的效果。信使的身份是流动的,变化的。有时候你的倡导对象也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信使。
信使的选择,跟传递的信息和倡导的对象有密切的联系。比如一个在融合教育中受益的普通学生,与残障学生和家长相比会在对着普通孩子的家长的反对时,更具说服力。
05寻找合适的时机
你可以无时不刻去紧密关注在这个时代下倡导的好机会,但同时你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机会。但无论如何,一个恰当的机会总是很重要的。在中国人民普遍欢庆传统春节的时刻,发出一条非洲的孩子还在挨饿的消息,很有可能起到反效果。但当地铁里的服务人员愿意跟你聊天时,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倡导机会,哪怕只教会他一个人“比关爱更重要的是尊重”,或者“如何推轮椅下坡”。当你有了正确的理念和倡导的使命感,那机会无处不在。
倡导的机会也会影响到倡导的顺序和内容。譬如《公约》的审议,2018年8月31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委员会提交了第二、三次国家履约报告合并报告。在2020年委员会审议国家报告之前,DPO可以提交影子报告。报告的内容对联合国的审议和中国新的残障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的时机,我们要如何使用,又应该如何将我们认为重要的内容与之相结合,就需要综合考虑并做出抉择。
06制定一个计划
倡导并不是简单地把想要说的话说出来就可以完成,也不是想到什么就不加思索地去做。它需要考虑各种相关的因素,制定完整的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特定的活动来实现,还要预估到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好补救方案。
比如行为艺术、工作坊、研讨会、发布会、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调查研究等等。
简单来分,在决定好做什么倡导行动后,至少要计划好前期做哪些准备工作,中期具体开展有哪些事情,和活动结束后的各项成果搜集和反馈。
在行动之前,还要考虑如下几个关于计划的问题:
可行性
你是否准备好了?设计的步骤是否可行?可以向他人询问,以避免我们自己可能的思维局限。
从伙伴那里期待什么?如果中途有伙伴退出怎么办?必须的资源都调配好了吗?团队和资源是确保可行性的关键要素。
如果有任何变化,补充措施是什么?
风险控制
为了保证行动的效果和长期性,我们在展开倡导行动前还必须思考这些问题:
在中国/当地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什么?
它与你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所开展的倡导工作的关系是怎样的?
你有什么风险应对策略?
评估
过程与效果的评估很重要,在制定行动计划的时候就应当考虑在内。
很多残障倡导者和DPO领袖,对于社群所面临的问题充满敏感,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充满激情和创意。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但有可能做完也就完了,不管结果是否理想,或者是自己觉得理想,但到底有什么样不在我们预期内的效果和问题。
这些宝贵的思考是为了让我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让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富有成效。
07总结
一个计划实施完毕,我们要重新梳理前述六个要素,坐下来好好总结,以促进我们倡导行动的效率的提升:
目标完成度如何?
信使选择是否合适,有没有更合适的信使,信使有没有更好的传递方式?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都遇到了哪些未曾预料到的状况。面对这些状况,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于结果又有什么影响?
是哪些因素让我们的行动十分成功,这些因素是否可复制?
是哪些原因让我们的行动效果不理想,它们是否可避免,下次行动应该注意些什么?
倡导理念?
⚫ 除了有热情,还要有准备
对于倡导,不光有行动的热情和勇气,还要有智慧。拆分目标,把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否则,倡导中很容易感到现实无法改变,热情却被消磨。
⚫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任何社会的改变,都是千千万万的人一起一点点努力的结果,需要耐心和持久战。
⚫ 无时不倡导,无处不倡导
倡导的理念和行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要在办公室里就振振有词 ,回到自己的社区中却一声不吭。
(注:本文根据蔡聪老师《残障人士组织的倡导》讲座主要内容整理,并参考《DPO领导力手册》部分内容,仅用于公益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