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
“这次志愿活动,据说很不一样。早上六点半起床,坐公交一小时,到达青羊区残联企创中心时,人还没有到齐,也有点晕车,并没有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活动氛围。但当特别的他们到达时,我看着他们一个个脸上洋溢出来的兴奋,以及对活动很期待的精神状态,自己一下子就被感染,振作起来了。
一个特别的姐姐对我说:“不要面无表情,笑起来,露出你的牙齿,笑一个。”那种力量是无法描述的,它很强大,很真实。”——某大学生志愿者手记为了促进残障人士尤其是残障儿童融入社会活动,走向公众,表达展现自我,从中收获尊严、自信,利于自身成长,为今后的生存和发展积累正向经验,也让更多群体有机会走近残障人群,消除陌生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共创和谐、多元、融合社会环境的构建。在国际助残联盟(法国)北京代表处、上海有人公益基金会支持下,成都市天府新区万象耕新社区发展中心助残志愿部在成都青羊区于 2019 年 9 月组织了一场残障儿童家庭与大学生群体参与的残健融合联谊活动。这一场联谊活动主要由来自各大高校不同专业(中医药、传媒、影视与表演)的社团骨干参与。他们将是未来各种融合活动的组织、参与的力量。而活动的另一参与主体是来自一所五彩梦想绘画班的特殊孩子(大龄心智障碍)为主,以及向社会上招募的低龄残障孩子(有心智障碍、肢体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和其家长们。
实践描述:
由于大多数志愿者基本上都没接触过这些残障孩子,活动参与人数太多,所以只采取了简单活动方式来开展融合活动。
活动前一天,部分残障孩子、家庭和部分志愿者已进行了会场布置和活动环节的彩排。 活动当天,7 名大龄残障孩子、30 多组低龄残障亲子家庭和 30 名大学生社团骨干以及数名志愿者准时抵达会场,静待联谊活动开始。这次联谊活动的主持人由大学生志愿者和残障孩子搭档合作。 第一个环节为自我介绍,每一位残障孩子都与一位志愿者配对,一组一组超级自信的走过红毯,而家长们、工作人员是最嗨的观众。结对走上红毯后,来到台上进行自我介绍。
孩子和大学生们结对的自我介绍内容包括:各自的名字、年龄以及爱好等等。有的孩子喜欢绘画、唱歌,有的孩子还具有某方面的专业特长。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多才多艺、对生活抱有极大热情。有些孩子吐词没那么清晰,语速略慢,这都没影响彼此间的交流。有表达不顺利的,会由志愿者补充介绍。有几对还互相做介绍,短时间内就培养出了超常默契。第二个环节是才艺表演。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台上大胆地展示自己。拍拍操,独唱、合唱、模仿秀,孩子们成了主角,大学生们提前精心准备好的节目,都被孩子们抢了“风头”。第三个环节,为了让大学生们逐步打破传统观念重新看待残障,更好的认识、理解残障,活动组织方邀请优秀视障青年陈浪通过自身经历结合《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内容,分享传播了残障平等权利相关的趣味观点。
最后一个环节,是大家所期待的中心环节——手绘帆布袋。没有美术基础的孩子人手一个帆布袋,在有基础的孩子和导师的带领下,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勾画出心仪的图案,再运用对色彩天然的感知进行着色。
如果说上述活动可以让志愿者们充分了解到各类残障儿童的某些特征和个体差异,那么,此环节可以体现出“艺术、文化无界。”每位孩子都可以接受学习 / 教育(很专注的绘画),从而可以大胆想象——只要给与机会,每位孩子可以做到集中注意力从事某件适合他们的事情。
变化:
1、大学生志愿者们是第一次接受《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残障平等权利相关的内容,在他
们的思想意识上起到了消除刻板印象与固有观念初步的启蒙作用。比如协助视障人士的志愿者小任,活动结束后谈到 :“今天讲的这些观点挺新颖的,只要真正回归到人这个基础本质上,其实不应有特殊之处,更多的是我们忽略了让残障群体融入社会的支持。我会改变以前对残障人士的看法。我认为我们和社会应该多关心残障群体,只要多给他们适当的支持,付出耐心,足够的包容,他们是可以融入社会的。”
2、志愿者骨干晓洋表示,未来在策划活动时,会考虑让残障孩子们也参加他们平时组织的只有非残障人士参与的活动,这样更利于残障人士与非残障人士之间的融合。但是,具体怎么做才更好,还比较茫然。
3、志愿者们认识到只要了解认识残障,改变原来对残障群体的认识,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心智障碍的孩子们以及其他残障人士完全能够参与融入社会。最后形成了共识,影视与表演专业的志愿者将根据自身所擅长的,结合孩子们的特长和需求,针对性的给他们提供更专业的一些在才艺上的辅导,让他们更好的走向公众,展示自我,收获尊严自信,利与自身成长。
助残志愿经验分享:
志愿者骨干们认同,志愿者是“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 活动者”,与其他志愿服务相比,助残志愿者的服务对象较为特殊一点,为避免茫然和盲目,需要志愿者提前做好功课,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故而与工作人员一起向善工家园助残中心的个案社工老师请教,根据公众号分享的已有经验,梳理出了关于做助残志愿者的提前准备与注意事项,如下。 (一)前提:务必了解、认同什么是“志愿者”、遵守志愿者伦理守则、保持志愿者基本素养的内涵
1、《志愿者伦理守则》是担任志愿者的基本守则。
(1)我愿诚心奉献,持之以恒,不无疾而终。
(2)我愿付出所余,助人不足,不贪求名利。
(3)我愿专心服务,实事求是,不享受特权。
(4)我愿客观超然,坚守立场,不感情用事。
(5)我愿耐心建言,尊重意见,不越俎代庖。
(6)我愿学习成长,汲取新知,不故步自封。
(7)我愿忠心职守,认真负责,不敷衍应付。
(8)我愿配合志愿服务组织,遵守规则,不喧宾夺主。
(9)我愿热心待人,调和关系,不惹是生非。
(10)我愿肯定自我,实现理想,不好高骛远。
(11)我愿尊重他人,维护隐私,不轻诺失信。
(12)我愿珍惜资源,拒谋私利,不牵涉政治、宗教、商业行为。
2、志愿者基本素养的内涵
志愿者的出发点是“在别人的需要里,看见自己的责任”,以同理心探究别人的需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担负相当的责任。
志愿者基本素养的内涵:
(1)是(Being)志愿者,而不只是做(Doing or Becoming)志愿者。
(2)是公民素养的行动,而不是积功德的善行。
(3)是专业素养的服务,而不是随兴趣做善事。
(4)是增进公共利益,而不是累积个人声望。
(5)是强化社会的团结,而不是分化社会。
(6)荣耀归给社会,功劳归给别人,快乐归给自己。
(二)其次自愿参与志愿服务,且尊重服务对象
1、明确志愿服务对象目标群体,服务哪一类残障人士,智力、肢体、语言、多重等。了解他们有哪些行为特征,先做自我考量评估,服务过程中自己是否能全身心投入,不强己所难。
2、提前学习如何与服务对象进行沟通,如何协助残障人士参与活动,如协助视力障碍的,需学习简单定向行走引导技巧,协助言语障碍的,需学习简单手语,协助肢体障碍的,需学习如何操作轮椅等。
3、志愿活动开展之前 , 提前了解或参与相关培训,做到心中有数。提前了解服务地点,合理安排出行路线,若有变动提前告知对方,避免增加对方工作负担。
4、明确活动当天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协助哪一个人,完成哪一项任务,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如果自己没有了解清楚,单独询问志愿者负责人,明确服务目标。
5、带着任务做服务,强化责任意识,清楚自己的当日任务类型、当日具体任务、主要服务区域和志愿服务的责任时段。
6、尽快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明确自己的任务,学习相应服务技巧,服务期间有问题询问
相关工作人员。
7、尽量配合工作人员分配的志愿服务任务,如有自己的想法,可单独与工作人员协商。
(三)最后志愿者还自主归纳了一系列服务期间注意事项:
1、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对服务对象的行为或言语做评判,做到尊重接纳服务对象;
2、着合适的运动类服装、鞋;
3、请勿随身佩带尖锐的胸针、耳环或发卡等配饰;
4、与 16 岁以上的异性服务对象相处,需注意自己的肢体动作行为规范;如遇服务对象过份亲密,可伸手以“握手”的姿势保持距离;
5、服务期间,注意不要在服务对象面前发生争执、争吵等,以免影响学员情绪;
6、如果志愿者是情侣,也不要在服务对象面前表达出任何的亲呢;
7、需要有助残志愿服务照片和志愿者证明需求等,可提前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
反思:
通过实践此项目也带来了反思,比如,志愿者的服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是否更相关?是否彼此满意?志愿者是否获得了某些能力的成长?志愿者队伍是否更稳定,具备专业能力更系统的参与机
构的活动?等系列反思是接下来需要去继续总结、成长的。
志愿者是最主要的中坚力量,对于志愿者的能力建设、激励机制以及志愿组织的管理规范等是
一项长期且专业的工作。
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大学生们乐意利用休闲时间参加公益活动,因为既可以提高自己组织、社交、沟通能力,开
拓见识,同时对培养大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启发大学生们对残障人士的关注,也有很重要的现
实意义。
2、社会各界人士做志愿者的意愿也很强。通过志愿服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贡献自身的才学、能力、技术,在不同岗位 / 环节发挥自身的优势,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需要。不仅为社会做出贡献,还能提高个人责任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精神得到升华。
3、党和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包括中小学)、各单位、组织等,以各种形式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之所能够存在和发展,并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国家的认可,关键的一点是由于志愿服务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4、志愿服务要求越来越专业和规范,而被服务的对象特点和需求各异,既要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和权利,又要对他们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那么参与志愿服务的机构和公众需要在专业带领下边摸索边总结边更新。
专家点评:
志愿者是社会组织很重要的社会资源,对于帮助社会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于残障领域的社会组织,更能通过引入志愿者,促进残障人士和非残障人士之间的连接和互动,对于残障融合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很多社会组织在使用自愿者的时候,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导致志愿者的稳定性差、无法真正发挥志愿者作用等问题。该行动计划在促进残障儿童社会融合的同时,也关注建立志愿者的管理和能力建设机制,这对于提高志愿者的能力、鼓励更多志愿者参与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