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情是这样的
10天前
我看见这篇招聘并投了简历
被通知参加了一场面试
我在公益行业四年
曾经也算是一家机构的联合创始伙伴
面试过别人也接受过面试
但是参加顾源源助理的面试
我还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面试第一天不谈任何薪资待遇岗位职责工作时间
就告诉你
面试持续7天
每天一个挑战任务
不能完成任务即被淘汰
中途觉得压力过大可自行退出
当他说完这些的时候
我感觉当时空气凝固了几秒
我猜其他面试者应该和我内心OS是一样的
我还以为他只是开玩笑
第一天给个下马威而已
然鹅
听完第一天的任务我和其他面试伙伴
表情逐渐~失~去~管~理~
居!然!来!真!的!
两天过后
我和另外几位小伙伴都到了崩溃的边缘
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
这还不算晚上电话复盘的时间。
每天超大工作量
面试一天的任务量相当于我过去5天的工作量。
每天一个新内容
上午才接触到一个你从未听说的东西还在努力消化,下午就要把它细化到落地可执行。
几乎天都到11点才能勉强做完任务,还要看第二天的准备资料。
难道劳动法没有教过你每天只工作8小时吗???
做的工作五花八门
从市场定位到品牌营销,从市场梳理到流程监控。
要是这些都会干嘛要来做你的助理?早都创业开公司啦!!!
接下来
我就要揭露一下
一家公益组织是怎么折磨面试者的
Day1
顾源源带我们去了一家做儿童空间设计和家具生产的公司,一上来就带着我们做市场规划。
我当时想这家公司难道没有人了吗?需要让来面试的人做规划?
本以为就是写个方案就结束了,谁知道我们要一起研究产品特性、生产流程、还要研究竞争对手。说好6点下班,过资料就搞到晚上八点,最后一个小伙伴的作业是深夜三点才交。
源源说要搞明白一家企业,最方便的就是从市场入手。一个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特性,业务流程,甚至组织结构都和市场息息相关,而且环环相扣。市场部门销售的不单只是产品,是这家企业竞争力的综合。
这话一点不假,虽然只呆了一天,但是我们都感觉对家公司的情况特别了解,宛如工作了数年一般。
收获工具:
市场漏斗、归纳法VS演绎法思维方式
Day2
我们要开始做工厂的生产流程规划。
这让我们这几个从来没有进过任何工厂的小伙伴十分困惑。源源请来了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为我们昨天搞了大半天的业务进行介绍和答疑,简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我们参考的合同和财务报表都是真实数据,成本利润什么都在里面……还真拿我们不当外人呀!你们公司没什么保密条例吗?机密泄露的这么随便……
下午我们做流程图的时候,源源像监考老师一样偷瞄着我们,东西做完他也只大概翻翻,一点都不尊重我们劳动成果。
源源说协作效率低下,一定是角色设置和沟通出现问题。
在一个团队里,要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找机会表现自己的才华。企业真正需要的管理者是让团队总分最高的人,不是个人单场得分王。沟通的时候不但要传递信息,更要补充背景,他又没看着你长大,凭什么你说什么他都懂?我们的认知和经历、知识结构都有关系,好的一定沟通要补齐这个背景信息。
收获工具:
角色论、乔哈里窗、流程预警系统
Day3
我们要把设计的市场流程和生产流程组合完善,然后选择我们的市场策略。
这时候我们这个几个人的谈话特别像是一个信心满满的创业团队,感觉做完方案投资人就要给钱了,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
经常听别人说战略,但却是第一次用工具来推导自己的战略。现在回想曾经看到过一些创业团队的的战略应该都是拍脑袋战略吧。
源源说战略只讨论客户是谁和产品是什么。战略决定了最佳路径、资源分配、次第顺序,战略是由供需关系、市场位置、竞争方式决定的。业务设计和市场规划都是配合公司战略来制定。要想走到下一盘棋,一定要搞明白战略是怎么来的。
收获工具:
波士顿矩阵、PROT画布
Day4
又是一个大坑。
源源让我们每人分别帮他找一些资料,就给我们发了一个题目。所有人都像是拿到考试题目一样闷着头就开始查。期间源源暗示过如果有需要可以随时找他,但是没有一个人一拿到问题就找他沟通。
怎么说也是公司的大老板,让你查点资料你还唧唧歪歪地问半天,这面试也是不用通过了。
我到中午发了整理好的框架给源源,实在心里没有底就给他打了电话问找资料的方向。没错,我在努力了5个小时之后才来找方向,而且我还是第一个打电话的人。
后来才知道这个练习和找资料完全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关于目标管理的练习。在做事之前我们是否确定找到了那个真正的问题。我发现过去接到任务都是先做个大概,拿着做好的内容找领导似乎就证明了自己不是无能。但经常因为方向不对彻底推翻重做。原来清晰目标也是有方法的呀。
源源说目标管理是双方的责任。职场不是学校,工作也不是考试。放下所谓的自尊心,搞清楚目标再动手,才是对公司负责任的态度。最大限度地扩充已知条件,才能更充分地解决问题。
收获工具:
丰田5问沟通法、smart目标原则
Day5
我们回到了颗粒办公室,开始慈展会的策划。
我们已经摸清顾源源的套路了,他关注的并不止结果,而是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协作能力、和对新工具的掌握程度。
虽然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面对他要我们设计慈展会营销策略的任务,我们还是慌了神。不断推翻和否定自己的方案。之前提醒自己要注意的团队协作和新工具的应用,在紧张之下也抛到了九霄云外。
最后在源源带我们四次降维梳理之后,我们才完成了整个策划,那时已经是晚上11点。
源源说营销策划重在能给别人什么,而不是获得什么。每一个设计本身都要回应别人为什么配合你这么做的理由,策划是一个协调交换资源的过程,策划里面有他想要的东西,和他的切身利益有关系,那他才算是利益相关方。最理想的营销策划就是将利益相关方窜在一起,分别做他们擅长的事情,得到想要的资源,皆大欢喜。
没有这样的设计,那你的策划只有靠钱去铺路了。
Day6-7
最后两天是终极大考:我们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下,要设计一个平均年利润150万的知识社群。
如果没有过去5天的训练,这样的规划们想都不敢想。我们比规定时间早了一小时完成了规划,交作业之前我们甚至开玩笑如果颗粒不要我们,那我们就拿着这个策划去创业,说不定比颗粒做的都大。
那时候我们就是这么自信,结果源源简单的几个问题和例子,瞬间就让我们体会到姜还是老的辣。没想到之前交给我们的那些工具还能这么用,7天的疲惫都化作服气写在脸上,真的好想留下来多学点东西。
晚上源源通知我被录取了,我没等我高兴完,他又给我给了我一个让人崩溃的考验:要我以录取者的身份发邮件通知其他人落选的消息,要求写的不卑不亢,要让每个人感受到被尊重。
这时我已经适应了这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模式,我相信人生没有一段路是白走的,但不是每个人都会给你机会练习。
每家公司都说人才是最大的财富,有几家公司真正做到重视人才呢?
特别是一些小公司,HR本身就不专业,抱着先招进来不行试用期结束不留就好的心态草草面试。
入职之后也没什么正式的培训,每天被安排一堆杂事,感觉自己就是垃圾处理器,大家不愿意干的都可以丢给新人。悟性高的自学业务也能找到机会,要是悟性稍微差点浪费青春不说,还让自己彻底厌恶了“上班”这件事。
7天,顾源源带着我们去学习思维模型,管理工具,协作方法。再和我们一起分解战略,设计流程、策划活动,让我们真正知道了一家组织核心竞争力到底来自哪里。也让我看清楚只要努力,任何一个岗位都能创造不可或缺的价值。
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不止会为你遮风挡雨,更能滋养你不断成长。一家好的企业也是如此,说什么人比业务都重要?看看老板把精力花在哪里就知道了。
现在我终于相信了顾源源在第一天对我们说的话:“颗粒不能保证你的终生雇佣,但我们保证你的终生雇佣性。只要你在颗粒一天,就一定比同业者进步快。”
今天是我在颗粒正式上班的第一天,我觉得我找到了那条正确的路。
你呢?你的职业故事是什么?快说给我听~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