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会责任家】CYCAN系列|吹起这株蒲公英:CYCAN的坚定
来源:社会责任家
作者:籽文 珊迪 阿越
2020-08-11
1472
领域 环境保护

\"\"

采访与撰写 | 籽文 珊迪 阿越   审校 | 姜姜   编辑 | 涵潇


 

2007年夏,一群心系气候变化的青年创立了CYCAN。它聚焦于气候倡导、在地行动、行业探索、国际交流四个领域,旨在为青年提供引领绿色变革的平台。十三年后,已有超过500所中国高校,数十万青年与他们同行。

 

我们采访了CYCAN时任高级项目官员白宇楠,了解他们的组织和活动,感受CYCAN独特的影响力、实践力。

 

很久以前,世界上只有一小片蒲公英。不过,因为它心怀梦想,便注定随风飞行,风沙不惧,旷野不畏。最终降落的那一刻,力量不断积蓄,伙伴得以增加。下次旅行时,再也不会孤单。

 

CYCAN,就是一个蒲公英式的故事。

 

 

\"\"

 

 


 

 01 / 一粒灰与一座山

A grain of ash and a mountain

 

 

在宇楠看来,加入CYCAN并成为项目官员,是偶然,也是必然。

 

宇楠出生在沈阳市铁西区。上世纪90年代的沈阳,有个外号叫“东方鲁尔”。鲁尔是德国西部的工业区,举世闻名;而沈阳作为辽宁省省会,是新中国第一批工业城市,见证了东北几度浮沉。宇楠记得很清楚,老家附近矗立着的高大的烟囱,街上到处是摊贩。白天会有不少男人喝酒,赤膊,聊碴子味儿的天。

 

\"\"

沈阳中山路,1995年夏

 

再长大一点,宇楠得知,90年代的东北,“下岗潮”已悄然浮起。国企相继裁员倒闭,大家既忧心忡忡,又无所事事。许多年后,他听到有名的摇滚歌曲《杀死那个石家庄人》,深有所感。万能青年旅店唱出了昔日沈阳在自己心中的感觉。

 

一万匹脱缰的马,在脑海中奔跑;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身上便是一座山。

 

\"\"

沉默的下岗工人

 

童年印象留给宇楠两种视角,一种微观,一种宏观。在切身体会时代发展为个人带来影响的同时,宇楠也意识到,家乡的确在新政策引领下,发展得越来越好。环境宜居,经济更加发展。

 

这两种视角让他看问题变得平衡而理智,并对这些影响深远的政策十分好奇。待到升学填报志愿,便选择社会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进入大学,学业压力相对减弱,宇楠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从实践中获取关于社会发展的种种思索。对社会创新的浓厚兴趣,甚至让他放弃了原本规划的道路:出国留学。二十来岁的人,时间精力都很充足,试错成本低,宇楠不想让自己后悔。

 

既然个人总会被时代裹挟着前进,自己作为个体,何不亲身体会一下社会创新浪潮?大学毕业,宇楠进入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从宏观上进行探索。过了一段时间,他想去更加草根的NGO看看,感受它们的运作过程,进而选择了CYCAN

 

 


 

 02 /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Down to earth, looking up at the stars

 

 

成立于2007年的CYCAN,已悄悄走过13个年头。作为全国首家针对青年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NGO,它始终保持小而精的运作体制。两年前宇楠加入时,CYCAN只有4位全职员工,其余都是实习生和志愿者。这些人怀着相同的价值观与愿景,将CYCAN运作得有条不紊。

 

较少的团队人数,对每位成员的能力要求更高。做公益的人大多有点理想主义,而项目的持续开展,离不开关于实际意义的思考。作为CYCAN的项目官员,更是“什么都得会”——从开发设计,到沟通协调,再到落地执行,宇楠迅速锻炼出十八般武艺。

 

\"\"

 

令他印象深刻的一个项目是“2030零碳校园”。2007CYCAN成立时,这个项目便雏形初现,不过那时还叫“高校碳核算”。CYCAN安排大学生们组建自己的校园团队,通过碳核算发现校内的负能源消耗,并思考改进措施。这个项目的优点在于,目标很实际,而且的确能为学校带来一些改变。

 

11年后,宇楠想要开发新的项目。他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过去高校间传播的项目,大多没有形成迭代。每个项目似乎都在孤军奋战,很难出现更清晰的路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和同事们把新项目命名为“2030零碳校园”,希望它能承接2007年“高校碳核算”的基础。

 

这是宇楠参与设计的项目之一。他觉得,“2030零碳校园”有点像自己的孩子。它不只强调意识倡导,更关注大家的实际行动,真正推动学校变革。

 

如今,第一期“零碳校园”已经开始。尽管它涉及的相关方很多,起初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如今已经慢慢走上正轨,他们克服了难题,更重要的是,找对方向。

 

\"\"

 

做公益的人,无时无刻可能面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窘境。今年,宇楠和同事们执行“中国青年气候意识与行为调研报告”项目。他们与咨询公司合作设计抽样方案,最终将高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985211院校,第二类是普通本科院校,第三类则是大专院校。困难也随之产生:不了解大专生的他们,该如何寻找愿意配合调研的志愿者?

 

中国有两千多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达3800万人,比北欧5国加起来的人口还要多,而这其中绝大多数是普通本科与大专院校的学生。宇楠和同事们发现,基数最庞大的这群人,反而呈现一种缺位状态:有人不想发声,有人缺少发声渠道。

 

该如何更好利用这份宝贵资源?他们开始招募调研员,利用人脉不断下沉,寻找对气候变化感兴趣的专科学生,滚雪球般不断增添样本。慢慢地,他们发现,许多专科学生对这类议题的兴趣甚至超过本科生,只是在过去,信息壁垒太过明显,群体认知又存在差距,需求容易被忽视。如何回应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宇楠和伙伴们在反思。

 

\"\"

 

每位CYCAN成员都怀着相同的愿景,宇楠和大家一样,相信青年的力量。他把CYCAN定位为一个平台,青年人可以利用它的资源成长,最终独当一面,站上气候变化的时代舞台。当然,青年有青年的缺点:部分人只爱光环,沉醉于镁光灯下的生活,忽视初心。宇楠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对气候变化有深刻理解的青年出现。他们代表新生代的力量,能参与国际交流,也能把值得学习的东西带回国内,使其在本土扎根。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利用核心项目,撬动更多青年投入气候变化这场“地球保卫战”,是悬挂在CYCAN成员们头顶的,那颗闪闪发光的星星。这光芒并不刺眼,却足以照亮他们脚下的路,还有一个个坚定的脚印。

 

 


 

 03 / 知行合一,做时代的践行者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be the practitioner of the times

 

 

“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知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建者梁从诫,经常以此提醒中国环保人士。CYCAN同样是这句格言的受益者。庞大的高校在校生群体是一笔珍贵的资源。像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这样的学校,在校生动辄56万,远超大型公司的人数。如何充分发挥这群青年的力量,让行动落到实处呢?这是大家始终关注的方向。

 

选择社会学专业,让宇楠从本科阶段便感受到这些解决社会问题的丰富视角。在他看来,学校就是气候变化行动中不可替代的栖息地,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这种态度让他指导“零碳校园”的参与者们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方面入手,让气候行动落到实处。

 

不过,仅仅依靠这些公益活动,能从根本解决社会问题吗?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模式,需要做出怎样的结构性改变,才能真正做到生生不息?CYCAN想得更加深远。

 

大学时,宇楠帮助过一家帮扶外来务工女性的NGO组织,使其成功转型为社会企业,推动了项目的能动发展,为他日后参与社会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用商业手段解决公益性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企业这个概念也会在中国更加普及、规范。

 

\"\"

来源见水印,阴影部分都可算作宽松意义的社会企业

可以看出它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边界和评估标准

 

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公众福利,而非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都是广义范围上的社会企业。投资者在收回投资之后也不再参与分红,盈余再投资于企业或社区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

 

而宇楠对其定义标准是更为严格的:一个社会企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可以自我造血的组织。他认为目前因为缺乏明确界定,中国社企更多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很多组织打着公益的旗号,本质却还是一个商业公司,使得社会企业面临“污名化”风险。

 

对于可能的质疑与挑战,宇楠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从研究政策理论,到加入CYCAN进行落地实践,许多人在他的带领下,对气候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荧荧一火,灼灼之光,许多企业开始关注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引领下,社会企业会越来越多,最终量变达成质变,整个行业走向规范化发展。这离不开每个社会公民的付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终将团结在一起,利用自身优势推动行业的变革

 

\"\"

共益企业是社会企业中更为规范的一种形式

中国大陆共益企业数量及分布,来源:bottledream

 

【共益企业B corp作为使命驱动型企业,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企业目标,致力于在提供产品、服务和获取利润的过程中,竭尽全力不伤害别人同时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创造利益。】

 

 


 

 04 /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Do not stay in pursuit of the wind and the moon. Spring mountain is the end of Pingwu

 

 

所有理想终能实现,所有热爱永不凋零。这世界上总有千万个我们,热爱着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总有千万个我们,愿意投身应对气候变化的浪潮中。

 

我们期待听到更多人的声音,看到更多人的脚印。或许每一步都很困难,但故事仍在继续,一如既往:一小片蒲公英带着信念,随风飘扬;蓦然回首,尽是春山——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

 

 

微信公众号:社会责任家

 

\"\"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