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来源于pixabay
在《儿童参与视角下的社区自然教育(上篇)》中,讲述了常青藤成立小木屋的缘起和自然教育探索之路。今天将和大家分享,常青藤研发出了哪些社区特色自然教育课程。
社区特色自然教育课程
广义上,儿童在城市所生活的社区(community)主要包括家庭、居住区、公园等公共绿地和学校。为适应在不同城市社区情境中开展自然教育,我们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系列课程,下面我为大家选择介绍几门课程的特色。
PART | 01
“自然美育”是一门适合在家庭和社区活动中心开展的系列课程,它旨在和自然的相遇中进行美的教育,发现自然之美,培育心灵之美,守护孩子对美质朴的感知和纯真的天性。
“自然美育”适用于5-8岁儿童家庭亲子活动指导。我们按照自然时节的变化设计编排主题,探索社区生活情境下如何欣赏自然之美,利用日常材料进行设计创造、记录和呈现,强调儿童和父母在家共同参与、动手操作。
如在“咖啡之旅”一课中,通过了解咖啡的栽培和制作过程,利用泡过的咖啡渣进行画作设计,发现废弃物的再生之美。在“石头密语”一课中,我们了解地球地质层中岩石的生成过程,在家里利用酸奶和饼干模仿“沉积岩”的形态制作美食,让家长可以寓教于乐。
▲ 图片来源于常青藤《自然美育书册》
“自然美育”除了有实际开展在社区家庭中的课程外,还有三十多篇不同主题的“自然美育实验室”文章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每篇文章都配合有原创的自然艺术手绘、音乐、美育散文、方便孩子自己听朗读音频和美育活动实践指导。
这些线上的“自然美育”也在2020春天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成为陪伴许多隔离在家的社区亲子家庭的心灵“处方”。该课程相对操作难度较低,家长带领孩子通过阅读手册或推文即可操作。
PART | 02
“绿色伙伴”是一门适合在公园等城市公共绿地开展的系列课程,它旨在启发人们感知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让亲子家庭在拥抱自然中产生灵感。
“绿色伙伴”适用于5-8岁儿童及家庭集体参与的亲子户外自然体验活动,课程分为春、秋季两部分,分别有10个自然风物主题。我们组织社区里的亲子家庭连续参加不同主题的活动,到大自然中进行观察、游戏和探索,培养对自然界中各类生命的善意,成为绿色自然的亲密伙伴。
▲ 图片来源于常青藤《绿色伙伴》
“五感体验”活动是最常用的自然体验方法。对自然的感官体验是连结自然的基础,而对感知到的自然事物进行满怀好奇地观察、思考和进一步创作则反映了人类特有的创造本能。
所以在小木屋的“五感自然体验”中,我们让孩子去感受自然元素的颜色、气味、形状等,再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利用自然元素进行创作和游戏,比如在春天的活动中,让孩子在森林中捡拾不同颜色的树叶、花瓣、草叶和石头来摆一个“色彩环”,并为之编一个小故事。
在端午节的活动中,采用自然笔记的形式让孩子在草地上去探索有特殊气味的植物,并画下叶子的形状,描述气味带给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 图片来源于常青藤《绿色伙伴》
“绿色伙伴”的课程设计特别注重活动的原创性以及和自然场地的有机结合,虽然活动场地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城市公园或者社区绿地,但通过在环节上精心构思设计,为体验者编织丰富和有深度的自然体验。
在一次春季的主题活动中,因为突如其来的阵雨,课程老师临时利用现有的工具,将课程转变为“水”的自然体验活动。在雨中利用动作模仿游戏帮助大家热身和建立关系后,让大家分组用“彩蛋壳”(原本是用做滚彩蛋游戏的素材)去收集植物叶子上的雨水,同时观察雨后草地里的生命现象。采集到的雨水分别装在不同小组的矿泉水瓶子里,最后评选采集到雨水最多的小组。
在这次活动中,不仅孩子感受到新奇有趣,许多家长也仿佛重拾童心,和孩子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最后老师会带领大家把收集到雨水重新浇灌回土地和河流,以此向孩子描述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过程,引发孩子互相讨论保护水资源的种种方式,并在最后引导大家表达对自然的感谢。
这次临场发挥的活动非常成功,也让我们看到课程的设计在自然体验中的作用以及它可以达到的深度。这个课程需要有一定组织户外自然体验活动经验的老师和志愿者带领。
PART | 03
“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福利”课程由小木屋自然教育团队在亚洲动物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发,从对动物认知能力的学习开始,了解动物对工具的使用,探索动物的“内心”世界,思考伴侣动物、实验动物、圈养动物等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类群的生存福利。
“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福利”课程适合11-15岁的孩子在学校或社区开展动物福利教育活动。以动物观察实验的四项原则为脉络进行环节设计,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环节,课程采用课题研讨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基于实证的科学实验思维、对他者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以及关注社会议题的责任感。
在“动物的智商和圈养动物的福利”一节中,课程先以一个和颜色识别有关的互动游戏让学生体验人类认知能力,并通过观看动物认知能力的实验录像来引出对动物认知能力和动物园动物生活福利的思考。
课程中,学生会以小组形式进行课题“为动物设计玩具”的研讨,并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每个小组都将解说各自的方案并接受其它小组的点评和讨论。这个课程,教师需要有儿童小组工作和启发式教学的能力,并熟悉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福利的概念。
以上,便是小木屋成长营开发设计的基于城市社区的自然教育课程。目前,常青藤已经研发的课程系列达20多个,根据需求可以适应在不同的社区情境下开展。
小木屋的课程活动设计以自然元素和环境议题为中心,注重课程的体验性、参与性、安全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引导环节。
课程开发者以常青藤小木屋研发团队为主,并得到人教社生物/地理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课改专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中心科研部等专家的支持,还有中小学老师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
这些课程的实践得到了中国儿童中心、西城区社工委、西城区科信局、亚洲动物基金会、欧盟青年行动计划、北京市团委、法国大使馆、新街口街道等项目的支持。小木屋课程2012-2014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生态道德教育项目优秀成果奖。
在上述自然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小木屋成长营”注册成为自然教育公益品牌,其标志包含独特的寓意:拥抱自然的蓝人、放飞欢畅的红鸟、生态环保的绿叶、成长蜕变的黄蝶、朴实健康的田窗,共同组成小木屋的形象,代表天人合一的愿景。
标志的组成也正是小木屋成长营自然教育活动包含的元素,让孩子们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放飞自我;学习自然、生态、环保知识;成为自然的伙伴,快乐健康成长;倡导简约、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在上述研发成果下,常青藤做出了哪些生态公民培育与社群网络的构建呢?请期待明天推出的《儿童参与视角下的社区自然教育(下篇)》,详细了解常青藤的自主建设的生态公民培养社群网络,明日同一时间,不见不散!
- 未完待续 -
撰稿:林岳/韦显峰
排版:柒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