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之年,但贫困残疾人仍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有数据表明,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贫困残疾人数量从700多万减少到了2019年底的近50万人,仅2019年就净减少120万人。
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不少残障人士,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了新的人生。他们有的建立了自己的养殖场,有的研究新领域、学习新本领,还有的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与天赋,成就事业,最终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这条路上,残障人一个也不能少。
2020年5月17日
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
今年的主题是“助残脱贫 决胜小康”
海迪说
基层贫困残疾人是我们的牵挂
要千方百计帮残障兄弟姐妹早日摆脱贫困
过上好日子,追求幸福的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自强脱贫的残障人士
在最平凡的地方创造生活的奇迹
他们“拼尽全力”的挣扎和勇气,应该被看见
他们的故事,值得记录
故事01
杨淑亭: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曾奋力飞过
杨淑亭,一位90后的苗族姑娘。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
.意外改写人生
邵阳医专护理专业毕业后,2009年后,杨淑亭顺理成章的做了一名快乐的小护士。在18岁的年纪里,杨淑亭像所有女孩儿一样,满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梦想和希望。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4月,杨淑亭在一次下班途中遭遇了意外车祸。
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从昏迷中勉强醒来的杨淑婷。隐约记得医生拿着一把小钥匙从她的脚开始划。医生问她:“有知觉吗?”她说:“没有”。医生接着划到小腿,问她:“有知觉吗?”她说:“没有”。再到大腿,问她有知觉吗?我她还是说“没有”。医生这样一直划到她胸口。那时她说了一个字:“疼”。
事后杨淑亭才知道,医生当时的诊断是:胸椎789爆裂性骨折,头部裂伤,肺部挫伤,肋骨5根骨折。
“我的胸椎爆裂,需要用钢钉和钢板固定。当时,钢钉一万元一颗,钢板一万元一块。我身上需要植入9颗钢钉和2块钢板,仅材料费就需要11万元。这对于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杨淑亭看见父亲在本子上记录着,某某1000元,某某100元,甚至还有某某50元。父亲就是这样,一点点凑齐了我的手术费。”杨淑亭说道。
此后,杨淑亭住院长达半年。她从一个健康快乐、对幸福和未来怀着无限憧憬的女生,瞬间变成一个全身不能动弹,连翻身都无法完成,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婴儿。那种心理上的折磨和痛苦,比身体上的残缺更加难以让人忍受。
出院后,杨淑亭被抬回了老家,回到了那个在大山环绕中的小木屋。杨淑亭的父母丢下所有的事情,替换着照顾她。杨淑亭每天能够做的只是一动不动的躺着,她能够看到的,是木屋四壁因年岁久远而泛黑的木板,唯一能透光进来的是一个小如课桌的窗户。
杨淑亭痛苦着,绝望着,感觉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所有的梦想都如那间木屋中的黑暗一样,再没了任何的光明,再没有了任何的希望。杨淑亭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可是,她却无力翻身去够床头柜上的水果刀。这是最痛苦的绝望,一个人连轻生的能力都丧失了……
7.7元重燃希望
2012年12月,在受伤一年半之后,杨淑亭在朋友的帮助下,接触到了互联网。在网络上,轮椅歌手、轮椅舞者、轮椅运动员的形象感染了杨淑亭。杨淑亭看到了他们不畏身体的残障,满怀信心和勇气去拥抱生活,去追求梦想,这让我也重新开始设想自己的未来。
杨淑亭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网上尝试各种机会。那时杨淑亭才刚刚能坐起身,坚持十几分钟就会满身大汗,而必须躺下休息。这样坚持一次下来,也只能挣到几分钱,但她却每天几十次坚持这样坐起、躺下。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赚到了7.7元钱。但是,就是这7.7元钱,让杨淑亭重新点燃了希望之火,也让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杨淑亭开始认真钻研,一分、一毛的积累,把她的经验分享给网上聊天的病友们,并建立了病友工作群。出乎意料的是,在一年的时间里,2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开始跟着杨淑亭一起通过网络重新自食其力,找回生活的尊严。他们的聊天内容,不再是抱怨,不再是绝望,不再是等待,而是创业经历的交流,是相互的鼓励,是重拾自信后的喜悦分享。这更坚定了杨淑亭自强自立、努力脱贫的信心。
.做花开不败的女人
在那段时间里,杨淑亭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花开不败的女人,虽然身体残缺,也要比完整的自己活得更精彩!”
此后,杨淑亭开始了轮椅上的创业之路。2014年,她看到仿真花在国内外市场热销,便和残疾人朋友一起开了一家仿真花工艺品淘宝店。这一年,她赚了40多万元。在帮家里还清了所有债务后,还动向村里申请脱贫。
“我个人脱贫了,但我身边还有很多父老乡亲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我的家乡还是国家级贫困县,我这轮椅代替双腿的脚步可不能停啊!”于是,杨淑亭有了开家仿真花工厂来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的念头。我想要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自立。
2015年,杨淑亭和家人在家乡的木屋边上建起了厂房,购置了设备。还陆续招募了附近的乡亲们来工作。厂里面安排不下的,就拿着仿真花配件回家组装,组装好了再送回厂里来。杨淑亭与周边200多户贫困家庭签订合作协议。当年,每家创收1万元以上。
2016年,杨淑亭成立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并增加了箱包项目。为了纪念让杨淑亭重生的那第一笔在网上挣到的7.7元,她给公司起名叫“七七科技”。“七七”,对于杨淑亭来说是起点,是信念,更是一种持之以恒的鞭策。
2018年和2019年,杨淑亭带领着公司的团队前后四次参加广交会,向来自全世界的客商介绍公司的产品。来自于五大洲,各种肤色,操着各种语言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来到她的展位和我交流、谈判。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个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的苗族姑娘,从小就经历着家庭的清贫和生活的艰辛,更时刻感受着乡亲们那一颗颗渴望脱贫致富的心。到目前为止,杨淑亭的公司共带动了704人增收,其中205人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9人为残疾人。
故事02
刘后浪:弯下的是脊柱 挺起的是脊梁
“我的噩梦从12岁开始的。那一年,我的腿无缘无故开始剧痛,必须依靠拐杖才能行走。在14岁那年,我就被迫辍学。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从腿痛蔓延到背痛,最后全身的各个关节都痛,特别是脊椎也渐渐弯曲,我的噩梦更是我父母的噩梦。”四川省达州市刘后浪患有强直性脊柱炎,12岁那年人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父母背我的那段日子
刘后浪的父亲曾是村上碗厂的一名员工,母亲在家务农。为了给刘后浪治病,当时他的父亲一个人就做了四个人的活,他的母亲和他四个姐姐也经常被叫去碗厂帮忙,以挣取他的医药费。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父母每周都要背着我走40多公里的山路去重庆梁平治病,父亲累了就换母亲背,母亲累了就换父亲背。”刘后浪说。
22岁那年,在成都的一家医院治疗时,刘后浪才知道我的病有一个专业的名字,叫“强直性脊柱炎”。经过四个月的住院治疗,最终,刘后浪丢掉了拐杖。
23岁,刘后浪第一次坐上去东莞的火车,希望能找到一份可以谋生的职业。先后去了玩具厂、模具厂、制衣厂,但却处处碰壁,遭到拒绝,刘后浪不得不待在东莞的四姐家帮助照看小卖部。
2008年那一年刘后浪的父亲被查出患有淋巴癌,作为独子的刘后浪因此回到老家,全身心地照顾父亲。
.不能等靠要,不能当贫困户
当面对因治病而负债累累的家、被癌症折磨得枯瘦如柴的父亲,以及因操劳过度而面容憔悴的母亲,刘后浪决定为家庭分忧。
农村有句俗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刘后浪家周围就是大片的荒山,长满了青草,特别适合养殖山羊。于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2012年下半年,刘后浪在附近的乡镇购买了6只小山羊开始试着养殖。接下来,刘后浪每天的工作就是赶羊上山—放羊—赶羊回家。但是山羊天性活泼好动,一上山就到处乱跑。加之刘后浪行动不便,在赶羊的路上不是摔到这里、就是碰到那里,没几天,手上、腿上到处紫一块青一块。
2013年,刘后浪决定修建圈舍,扩大养殖规模。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所有的事情都只能靠他自己。没钱请人来帮忙平整土地,别人都是用挖土机,而刘后浪只能和70多岁的老父亲用锄头一点一点地挖。200平方米的圈舍所需的木材硬是被我们从山上一根一根地抬回来的。然后,一砖一石地砌,一钉一板地锤,双手都磨起了血泡。时常听到老父亲夜里咳嗽,心里感到特别内疚,心里硬是给自己下了一个“目标”。
接着他东拼西凑借钱购买了20多只山羊,流转了村里的50亩荒山。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一系列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些羊经常跑去吃别人的庄稼,刘后浪不得不起早贪黑从山下捋竹子一根一根地拖到山顶,编成栅栏,打桩围护。“每到母羊生产的时候,我就整天呆在羊圈里,接生羔羊、护理羊羔,时刻都守在母羊身边,羔羊成活率达到了99%以上。”刘后浪很欣慰地说。
.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持
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希望。到年底,有14只山羊出栏,这是刘后浪收获的人生中第一桶金。虽然钱不是很多,但却坚定了刘后浪在养殖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有一天下雨,刘后浪在家正在为扩展养殖业购买山羊的资金发愁时,镇农信员为刘后浪讲解了申请无息贷款的政策。在农信员的帮助下,刘后浪很快就准备好了相关资料,没几天刘后浪就拿到五万元的无息贷款,解决了刘后浪的燃眉之急。有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使刘后浪这颗发展养殖的信心就更足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后浪到重庆一家养殖场参观,在那里刘后浪看到了一个他从没看到过的物种——豪猪。经过与养殖场老板的深入交谈,他了解到豪猪不仅饲养方便,而且利润可观。在参观结束离开时,他决定买两只豪猪回去试养。刚开始刘后浪根本不懂专业养殖知识,一味地催肥,导致豪猪难产。
通过这个事件,刘后浪认识到要当好一名专业的养殖户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多学相关知识才行,而怎么学,去哪里学呢?
这时,达川区残联和万家镇党委政府向刘后浪伸出援助之手,多次主动邀请刘后浪去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并安排了镇上畜牧站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刘后浪进行一对一的技术指导。为了尽快掌握羊群的生活习性,刘后浪白天放羊,晚上就将床搭在羊圈旁,与他们相伴而睡。同时,刘后浪每天还要分出一些时间观察豪猪的饮食情况和生活习性。
.脱贫路上自己才是“主力
“脱贫奔康路上,帮扶只是外因,自己才是主力,如果只靠帮扶,只能富一时,不能富一世。”“有梦想就会有希望,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抛弃、不放弃,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这是村上广播播送的区委区政府致贫困户一封信里的内容,听到后刘后浪非常感动。
脱贫路上,虽然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失败,但刘后浪的养殖业发展得越来越好。2017年,刘后浪顺利脱贫。
目前,他的养殖场的圈舍扩建到了400多平方米,规模养殖山羊200多只、豪猪有100多头,所有的饲草饲料也都有了固定的堆码场所,并且有了独立的消毒室。去年一年,养殖场收入达到12万元,他偿还了所有的债务。
刘后浪平时喜欢唱歌,这也是他的一种生活态度。放羊的时候羊悠悠吃草,他就在他们旁边仰望天空,或对着沉默的大山,或看着坡下流淌的小河,大声歌唱!“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每当唱起这首《感恩的心》,刘后浪就会想起那个曾经跌跌撞撞、摇摇晃晃的我,如今也能走出精彩的人生。
2019年3月,刘后浪收获了我人生的第一份爱情。经镇残联同志介绍认识了他现在的老婆莎莎,她是临近乡镇的残联专干,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遇到她之前,刘后浪沉默寡言,有些自卑;但是遇到她之后,刘后浪变得阳光开朗,变得自信。他们在一起常常为彼此加油打气,共同面对生活的磨难。今年,在她的鼓励下,刘后浪准备借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再去流转几十亩土地,放养黑鸡、桶养蜜蜂,和她一同播种梦想、种植希望。
·END
素材来源:中国网/中国残联,仅用于公益传播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