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海洋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我国海洋公益事业也正处在蓬勃发展的起步阶段。据中国海洋环保组织名录的统计,在2014~2018年间,我国海洋环保组织的数量翻了一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了海洋保护活动中。从社会角度来看,政府支持和各类基金会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多。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蓝色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将蓝色经济放到了更重要的决策位置上。国内外的基金会也逐渐将目光聚焦在海洋保护公益事业中,开始为海洋环保组织的能力提升建设提供支持。
△组织数量增长图
2019年,为了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现状,并探讨和思考未来的方向,我们对23家环保机构进行了访谈,也对46家受访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将结果整理生成了“中国海洋环保公益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希望能够为未来三年海洋公益行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供创业者和资助者以及政府管理者等不同主体参考。
本次调查中46家受访组织分别来自14个省21个城市,样本数量较多的省份为广东(14家),其次为浙江(5家)、北京(5家)、辽宁(4家)、山东(4家)、上海(4家)、福建(3家)。这些组织主要集中在山东以南省份,共有32家(约占70%),而在山东以北的沿海省份(如天津、河北等),组织数量明显减少,只有14家。
△各个省份的组织数量分布,及5年来的数量变化
志愿净滩、海岸线监测、科普讲座与宣传是大多数组织采用最多的3种工作方法,有接近60%的组织正在使用。大多数组织都会同时使用这三种手法开展工作,但有9家组织仅使用1种工作手法(19.5%),有2家组织会涉及8种工作手法(4.3%)。而专业性高的工作手法,如政策倡导、科研调查、组织服务、举报和媒体曝光在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中的普及度较低,只有 5%-10%的组织具备上述工作能力。
△海洋环保公益组织工作手法分布
因此,地域分布不均匀、南多北少,和工作手法同质化较高、专业性较低也是目前在海洋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环保公益组织议题分布情况
在我们采访的46 家组织中,共有37家组织涉足海洋垃圾议题(80.4%),28家涉足海洋主题自然教育(60.9%),20家涉足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保育(43.5%)。另外,涉足综合性涉海议题、可持续渔业和滨海湿地的组织数量相当,均为20%左右。
与之对应的,在海洋垃圾议题、海洋主题自然教育和可持续渔业领域,有许多组织正在尝试形成核心业务(>40%),也更注重组织能力建设和项目评估。除此之外,一些组织尚未形成核心业务或模式(24%),仍处于资源导向阶段。
但在成员能力方面,海洋垃圾议题组织对专业度要求最低,几乎一半的组织都没有特聘人员,而在海洋主题自然教育议题组织,对从业者的专业化要求最高,几乎所有组织都有特聘人员。总体来说,海洋环保公益行业的人才专业化水平和意识与201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84.9%)已有明显提升,但在某些议题中仍需要提高。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海洋环保组织关注的议题相对集中,对于能力建设、人员专业度和组织内部管理的关注度也不平衡。
46 家受访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海洋环保公益组织现阶段最需要的能力培训首先是“如何构建组织的品牌及影响力”及“如何整合外部资源”,其次是项目设计和管理、志愿者管理和筹资。
对这些能力的需求主要来源于行业外部的压力和挑战。由于经济周期对上游资助机构资金规模的影响,海洋环保公益行业面临的资金压力也随之而来,筹资成为76.1%的组织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更多组织在向外探求生存资源时,也意识了到机构自身影响力及合作的重要性。目前,海洋环保公益组织与社区与志愿者、高校与科研单位和基金会的合作较多,而与政府、企业、媒体等拥有丰富资源和强大影响力的部门合作相对较少。因此,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加强外部合作是目前较为重要的能力建设中心。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