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今天文章里的重要人物卢迈先生,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曾供职于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是中国农村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参与者。
他今年72岁了,仍旧担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促进公平、减少贫困、推动社会发展而奔波。针对贫困地区儿童的“一元营养包”项目就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推广的。
今天文章写的是卢迈和贵州松桃县鸡爪村的一个小女孩,从2012年到2019年的故事,也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这些年来推进山村幼儿园的故事。山村幼儿园正在给更多的孩子们带来希望,让她们不再等待。“我们要'抢救‘孩子,但同时,抢救的窗口,已经很短了......"
这是一个有关梦想照进现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个小女孩,她叫唐金梅。
题图|2012年,卢迈与唐金梅
靠在门框上的唐金梅
人们不知道这个五岁多的孩子究竟听懂了多少,但所有人都记住了她认真又沉醉的眼神。
这个女孩就是唐金梅。
唐金梅已能帮奶奶砍柴
唐金梅一直以来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视频中,她帮奶奶摘菜、洗菜、砍柴、烧火。
闲下来,两人坐在一起时,奶奶也试着教唐金梅算算术。
“3+4等于几?”金梅问,自顾自的数了起来:“1,2,3,4......”
“3+4就是5。”奶奶回答。金梅点点头。
唐金梅家是立档建卡贫困户,唐金梅是人们口中的“留守儿童”。
说起爸爸妈妈,唐金梅掉下了眼泪。她的父母长期在广东砖厂打工,为了节省路费,已经很久没回过家。
在松桃县,隔代养育并不少见,大部分爷爷奶奶、太爷爷太奶奶都没有如唐金梅奶奶这样的耐性。但即便这样,面对唐金梅随着年岁渐长提出的大多数问题,奶奶已觉得力不从心。
金梅最喜爱的玩具,是一根粉红色的小绳,独自翻绳玩耍时,金梅的一眸一笑间才显出了属于五岁孩子的天真。
最让人动容的,还是小唐金梅对“上学”的渴望。视频中,因为买不起一只书包,她和奶奶抱头痛哭。
爱哭,似乎是唐金梅的性格特征。
“(爸爸妈妈去打工以来)妈妈见过一次而已,爸爸一次也没见过”——这是视频中唐金梅的原话。
上面这则短片在晚会上播放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就坐在台下。
2016年
唐金梅和奶奶、姐姐在一起
奶奶去世那年,唐金梅刚满六岁。
那以后,唐金梅的父母从广东回到村子里,再未出去打工,唐金梅得以和父母团聚。
“春暖2012”后,卢迈曾多次到松桃县调研,在2012和2013年两次到唐金梅家。
在卢迈眼中,唐金梅机灵、活泼,但敏感,容易哭鼻子。“可以看出,贫困、缺乏陪伴对她仍有影响。”
2013年,卢迈和唐金梅在一起
哈佛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生命最初几年的养育情况对成年后人格养成影响深远。
幼儿时期处在极度贫困、留守、缺乏关爱、单亲、监护人酗酒等情况下,容易给孩子带来“毒性压力”,对大脑灰质层发育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这种生理损害,将直接影响孩子社会性功能发育,其影响将延绵一生。
这些孩子被称为“处境不利儿童“。

2019年

2019年,卢迈和唐金梅
七年过去,唐金梅已是一名初中生。
卢迈发现唐金梅长高了,更爱说话,也更精神了。他记得,小学期间唐金梅的成绩一直很优秀,遂关心起她现在的成绩。
“在学校成绩怎么样?”
“一般。英语不太好,数学好些。但我会努力的。”

卢迈对唐金梅的回答很满意:“她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应该努力。”
事实上,唐金梅的成绩并不如她所想的“一般”。小升初考试时,全县8362名学生中金梅排在2237名,在全县学生中排名前25%。
排名位于前25%,是大部分没上过幼儿园孩子很难获得的成绩。
松桃县山村幼儿园孩子升入四年级后的在学表现评估显示,有60%超过平均分数线,远好于未上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只有约30%超过平均分数线。
研究也发现,山村幼儿园儿童在语言、认知、记忆和社会性等方面大幅缩小了与城市在园儿童的差距,显著好于未入园儿童。
4月20日,在与基金会团队交流时,唐金梅又忽然哭了。
她告诉基金会团队,自己“压力很大”,因为“爸爸身体不好”。
奶奶去世后,唐金梅的父母回家务农至今,但父亲因为身体不好,只能干平常成年男人一半的活,家里生活仍不宽裕。
唐金梅时刻担心,自己会像失去奶奶一样失去父亲。
敏感、害怕失去、经常感受到压力这都是唐金梅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的体现——在处境不利儿童中,这是较为普遍的情况。
基金会“慧育中国:山村早教入户计划”,以家访员入户的方式,为偏远贫困山村的家庭,提供早期养育指导和营养包发放
“我们要抢救——用最快的速度给他们提供上幼儿园的机会,为他们的父母提供养育指导,尽可能满足他们基本的营养需求。”卢迈说:“给他们的未来带来希望。”
但为“抢救”留下的时间窗口并不长。
“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建设?”卢迈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既包括你我目之所及的城市孩子,也必将包括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