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蕾30年】婷子:每天都有被需要的幸福感
来源: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2019-05-06
5567
三位川妹子:婷子、苏苏和弥子,最大的80后,最小的90末。她们分别工作在四川南充、成都和甘肃兰州,做的却是同一件事:陪伴高中阶段的春蕾女童,给予更多心灵关爱,顺利度过人生中的关键3年,以最佳精神状态迎接高考。
 
 
 
实施了30年的“春蕾计划”,已经帮助369万贫困地区女童继续学业,追逐梦想。当《义务教育法》得到普遍实施,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之后,在义务教育覆盖之外的高中,仍然有一些贫困家庭的女童面临着特殊的困难。于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春蕾计划”中增加了一项针对性内容:春蕾陪伴。他们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社工组织、民间NGO合作,走进他们称之为“春蕾姑娘”的家庭、社区、学校,成为照亮千千万万“春蕾姑娘”心灵的小太阳。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们与三位川妹子聊了整整一天,听她们讲述“春蕾陪伴”的温暖故事。
 
 

婷子
每天都有被需要的幸福感
 
 

我叫雷婷。不知道爸爸是怎么想的,姓“雷”单名一个“婷”,写出来像个女娃,喊出来怪吓人的:“雷霆”。
 
 
 
我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学校做英语老师,后来改做出国留学服务。那是一份按部就班、轻松安逸的工作。工作中我接触了一些志愿者,了解到还有一种职业叫“社会工作者”,就是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这比较符合我的性格。于是我先成为一名志愿者,2016年加入南充新影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做了一名全职公益人。
 
 
 
入行以后才发现,做公益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简单,需要熟悉行业规律,需要理论支撑。于是我就去学习,拜访专家和公益界前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称职的社会工作者。
 
 
 
作为“春蕾计划”的执行团队,我们的主要工作有两项:第一是家访和学校调研,逐个核实申请“春蕾计划”资助的女童的家庭状况,确定是否符合资助标准;第二就是执行“春蕾陪伴”计划。
 
 
 
从2017年到现在,我们已经走访了近1000名申请者的家庭和学校。贫困地区大都交通不便,火车、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你能想象得到的交通工具我们都坐过,很多时候要依靠两条腿。我们没有加班的概念,因为没有确定的上下班时间,只想尽量多走访一家,因为有那么多双渴望的眼睛在等着我们。
 
 
 
 
\"\"

2018年6月,南充新影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南充市高坪中学组织素质拓展成长活动。他们帮助春蕾姑娘们组建团队,明确角色分工,共同努力建立团队形象。

 

 

第一次家访是我和两位志愿者一起去的,走进那间土坯房时,我吃惊地睁大了眼睛,至少,我这个年龄的人没有见过这种房子,我不相信这种房子能住人,但我们的确没有走错。走访另一位申请资助的女孩家时,得知她是被父母遗弃的,养父母把她捡了回来。遗憾的是,这段劫后余生的缘分依然与贫困为伴。
 
 
 
贫困以及贫困和特殊遭遇的叠加,使得这些含苞待放的花蕾不得不面对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她们迫切需要外部援手。看到这一切,我几乎没加思索地想,我应该帮助她们,我能够帮助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有了被需要的感觉,那是一种使命感。
 
 
 
走访还在继续。我们把得到的信息整理汇总,确定是否给予资助,把材料提交给中国儿基会,由他们做最后决定。
 
 
 
 
\"\"
 
小君是家中长女。在南充新影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的“生命成长线”活动中,她第一次用标准的普通话与大家分享。她说:“我是一名即将高考的春蕾女童。以前,我都没有听说过公益,也不知道助学原来是这样的。一直以来,这些志愿者姐姐都在默默地关心我。我觉得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都应该要学会感恩,把这种爱传递下去。”她说将来想要考取播音专业,成为一名主持人。
 
 

如果说走访需要付出艰苦和细心,那么,后期的陪伴则需要情感和智慧的付出。可以把陪伴视为“春蕾计划”的软件服务。没有深入其中的人可能不理解: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就是缺钱吗?有了资金资助,问题就解决了呀。其实,对于她们中的不少人来说,贫困导致的心理困扰,比贫困本身更令人担忧。一是心理压力大:读高中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经济压力,还要别人来帮助,如果考不上大学没法向父母交代,更对不起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二是对前途的忧虑:如果考上大学,每年一两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如何解决?
 
 

无论能否考上大学,她们都将面对逻辑上的“两难推理”:考不上难过,考上也难过。高中生是“小大人,大孩子”,女生的心理活动更为复杂,没有密切接触的人很难猜测她们因此产生各种心思。
 
 

“春蕾陪伴”行动就是要帮助她们解开心结,笑对人生。
 
 

首先,通过家访、校访,通过和本人一对一沟通,走进她们的内心世界。要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最有效的途径是和本人交流。这项工作需要设身处地,需要共情和耐心,需要讲究方法,总之,这是一个很精致的过程。
 
 

其次,针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包括心理疏导课、户外游戏、励志类小竞赛等。这些活动无论怎样设计,切忌说教和“揭伤疤”,不要直接触碰她们心中的敏感点,还要注意和学校的教学安排相互衔接;活动内容要阳光、积极,形式要鲜活、简捷、互动性强。目的是引导她们走出心理阴霾,坚定追逐梦想的信心。
 
 

再次,与少数心理负担较重的孩子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关注她们的心理变化,为她们补充“能量”。
 
 
 
 
\"\"

南充市李渡中学的小奇因为家庭环境倍感压力,但她一直藏在心里从未对吐露。在2018年5月的心理成长陪伴活动中,她终于勇敢地敞开心扉,在新影响的哥哥姐姐和的同学们面前,内心的苦闷随着潸然泪水一起流出来。
 
 
 
每次活动后,都能看到孩子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交流时眼睛能直视对方了,笑声多了,脚步轻快了。微信里经常收到春蕾姑娘们的正反馈,在我们发出的每一份跟踪调查表上,都能看到她们发自内心的倾诉、对未来的向往和信心、由衷的感恩之情: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海明威先生的《老人与海》,这本书教会我人生越是在逆境,越要迎难而上,人生来不是给打败的。”
 
 
 
——“‘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让我知道,在成功之前,需要用自己的努力来铺垫。他让我明白,走在成功前面的,不可能是安逸。”
 
 
 
——“家里的生活状况不是很好,有时候我也觉得难过。但我明白,一味地悲伤不起任何作用,我只有更加努力的奋斗,才有圆梦的可能。”
 
 
 
——“我现在正读高中,成绩排名前15。我比较擅长语文,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老师。您从千千万万人中帮助了我,我一会也会回报社会,回报国家,回报曾经支持我读书的人!”
 
 
 
——“感谢您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为我送来的温暖,您真挚的情谊让我的心如处明媚的五月。素未谋面,爱心穿过时间与空间,真诚动人。”
        ……
 
 
 
每当看到花儿般绽放的笑脸和这些火热的文字时,便是我们的节日。有时一条信息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多日的疲惫一扫而光。
 
 
 
我们这里正式的社会工作者仅两个人,但是我们有一支300多人的志愿者团体。他们有在校大学生、社会志愿者和我们所联系的学校的老师。这些老师与春蕾姑娘们朝夕相处,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但听说我们需要志愿者,都踊跃报名,报名时眼神中分明写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最了解”,一种舍我其谁的自信。
 
 
 
的确,在陪伴活动中,老师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8年5月,高考临近,春蕾姑娘们的心情也越发紧张。李渡中学毕业班的老师们商量给孩子们写封信,在关键时刻帮助她们疏解情绪,调整心态。于是便有了下面这些感动得孩子们落泪的文字:
 
 

政治老师张元鼎:“‘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果我们足够努力,足够淡定,足够幸运,平凡的我们,也能绽放自己独有的美丽。”
 
 
 
物理老师周洪民:“请相信,命运如同手中的掌纹,无论多曲折,终究掌握在自己手中,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能更接近阳光。”
 
 
 
数学老师康翔军:“青春是一张画卷,高考是点睛之笔;人生是前进之途,高考是转折之路;人生是扬帆之行,高考是催动之风;人生是登山之道,高考是垫脚之石。我们的勇士将屹立巅峰,俯瞰群雄,笑傲六月。 ”
 
 
 
化学老师刘平:“今天的你们看似一无所有,可你们拥有青春和梦想。”
 
 
 
 
\"\"

临近高考,春蕾姑娘们感到压力倍增,心情愈发紧张。新影响的大姐姐赵梅对她们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看身边的老师,感谢他们三年的谆谆教诲;再让我们一起慢慢地回望身边的同学,感谢他们三年的同窗之谊。”充满情感的话语帮助同学们完成了高中的话别仪式。

 

志愿者团队中,还有我们资助过的春蕾女童。
 
 

小阳从白塔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大学,此后便很少联系了。2018年春节时,她突然打电话给我,说这是她大学的第一个寒假,要来我们这里做志愿者。我熟悉这个名字,但是交往的很多细节都忙忘了。小阳告诉我说:“认识了你们之后,我才知道这个社会还有志愿者,不求回报地帮助别人。所以,我要做像你们这样的人。”这是一个话不多的女孩,但是工作十分主动,不怕苦不怕累,无论是去社区帮助贫困儿童,还是照顾老人,她总是抢在前面。
 
 
 
还有一个女孩叫小珍,是李渡中学毕业的。我对她印象很深,因为是我做的家访,记得当时她妈妈哭得很厉害。妈妈患病,小珍特别孝顺,一边上学一边伺候妈妈,妈妈心疼女儿为她吃了那么多苦。小珍考上四川师范大学后,马上发信息告诉我,让我把这个消息转告资助她的好心人。那天小珍一进门我就认出来了,我们像老朋友一样拥抱在一起,开心地笑着。这也是小珍的第一个寒假,她和我们一起家访,每天早出晚归跑乡下,她说“能帮助别人很幸福”。
 
 
 
 
\"\"
 
小奇同学在陪伴活动中展示出令同学们羡慕的才能,活动结束后,她像一个小领导一般,挨个地和所有社工及志愿者道别,感谢大家为她和同学们做出的努力。
 
 
 
我认可一种说法,做公益是选择了精神层面更高尚的一种职业。我做的时间还短,谈人生有点大,收获还是有的,最深的感受就是要为别人着想。“春蕾陪伴”是服务于那些贫困女高中生的,你要清楚她们需要什么,才能谈得上公益服务质量。比如我们给小朋友送课桌椅子书包书本,但有时你送的东西未必是她们需要的,只是满足了自己的选择。而在做“春蕾陪伴”的两年中,我每天都有被需要的感觉,有时累得迈不开腿了,只要想到还有人需要我,就会满血复活。不只是我,我和我的同事,还有我们的志愿者都是这样。
 
 
 
(口述  南充新影响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执行主任雷婷 /
整理  张永太)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