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湖大学筹办大事记
作为国内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自筹备之日起就引发了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尤其是得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支持与肯定,更让西湖大学处于民办教育发展的聚光灯下。与之相对应的,是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持续捐赠。
截至2018年年底,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及筹资主体,西湖教育基金会已有近万名捐赠人,社会各界协议捐赠金额超过43亿元,到账金额超过15亿元。这些捐赠人中,包括大额捐赠人98位、创始捐赠人36位,王健林、马化腾、杨国强、张磊、陈一丹、敦和基金会等都位列其中。
目前,西湖教育基金会承担着西湖大学的绝大部分运营费用,比如所有教师的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包括退休金以及对教师子女的教育支持计划等费用均来自基金会。自2018年2月14日西湖大学正式获批后,西湖教育基金会募资工作全面提速,施一公亲自担任筹款委员会主席。
根据测算,西湖教育基金会需要有一个200亿至250亿元的永续资金池,才能确保西湖大学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但对于一家成立不到四年、没有任何校友资源也没有其他积淀的高校基金会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似乎并不容易,在国内也没有先例可循。而当施一公的名人效应以及企业家的教育情怀逐渐冷却,社会捐赠逐渐趋于理性,西湖教育基金会又将如何承担历史赋予自身的重任?
捐赠收入快速增长
▲ 2019年4月3日,西湖大学云谷校区全面开工建设。上图为施工现场图,下图为效果图。
在西湖大学主校区宣布全面开工建设当天,由西湖教育基金会和灵山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的“科学之树播种未来”公益项目在腾讯公益平台正式上线。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吸引更多人关注西湖大学,让更多关心科学和教育的人士参与到西湖大学的建设中来。
项目的上线可谓正当其时。
在全国7000余家基金会当中,西湖教育基金会可能是唯一一家以举办大学为宗旨的基金会,为西湖大学筹集办学资金是基金会的核心工作。但与绝大多数大学基金会不同的是,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时间早于西湖大学,基金会尚无校友资源,且基金并非家族运营,在很多方面并无先例可循。因此,做好社会倡导对基金会来说尤为重要。
2015年7月,西湖教育基金会由浙江省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立。据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介绍,当时西湖大学还没有具体载体(西湖大学云栖校区前身为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于2017年3月正式启用),很多东西尚处于理念和设想阶段。“这种办学模式到底能不能成功,很多潜在捐赠人听完介绍之后也会有疑问。这是人之常情,对于新兴事物,大家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在此背景下,西湖教育基金会起初只在企业家群体中进行小范围募资,但很快获得了来自企业及企业家、海归专家群体、公务员、工薪阶层以及普通民众等社会各界的支持。
据西湖教育基金会2016~2017年报显示,2016年,基金会共与12位捐赠人签订协议,金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实际到账金额接近2000万元,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其中,在2016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前身)成立仪式上,首批6位创始捐赠人(捐赠资金在1亿元人民币及以上)公开认捐,为未来的募资活动开了一个好头。
截至2017年年底,基金会协议筹款总额约为23亿元,实际到账金额近8亿元。基金会共与50位捐赠人签订捐赠协议,其中21位为协议金额超过1亿元的创始捐赠人。从2016年7月基金会收到第一笔捐赠资金到2017年年底,短短一年多时间里,西湖教育基金会从无到有,筹款额及到账金额一跃上升到国内大学基金会的前列。
到2018年年底,基金会已有近万名捐赠人,其中大额捐赠人98位、创始捐赠人36位;基金会收到社会各界协议捐赠超过43亿元,到账金额超过15亿元。这一成绩,已超过国内很多基金会。
不过,按照西湖大学未来成熟期的规模测算(即300位教授、副教授在校),西湖教育基金会每年对西湖大学的支持需要维持在10亿至12亿元之间。为此,西湖教育基金会需要设立一个200亿至250亿元的永续基金池,未来可以依靠基金池产生的利息和投资收益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确保西湖大学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这也是目前哈佛大学及耶鲁大学等美国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普遍的运营模式。
“虽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有信心在八到十年内实现这一目标。”刘旻昊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作为西湖大学的举办方及筹资主体,西湖教育基金会在国内开创了社会力量兴办高等教育的先河。成功举办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是基金会的职责所在和历史使命,因此基金会必须要经得起风雨,同时能够为西湖大学保驾护航。”
网状募捐体系布局
▲ 2018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成立大会在杭州举行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民办高校存在举办者直接管理学校、直接介入学校办学的问题,导致在学生和家长眼里民办高校基本就是低端教育的代名词,举办民办高校则被质疑是通过教育赚钱。“西湖大学的基金会办学模式、董事会治理机构究竟怎么运行,还有待观察。”
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湖教育基金会的捐赠案例中,很多人都是因为关注科研或教育事业的发展、认可施一公的办学理念才选择对西湖大学进行捐赠。尤其是西湖大学的创始捐赠人以及大额捐赠人,很多人本身就拥有浓烈的教育情怀,西湖大学的出现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支持教育、实现自身诉求的平台。
三捷投资集团董事长杜建英的捐赠感言可以说代表了一大批捐赠人尤其是企业家的心声:“当初在作出捐赠决定时,最为看中的就是西湖大学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尖端核心技术不能一味地用‘拿来主义’去追求‘短平快’,需要有一批醉心于基础科学研究、耐得住寂寞、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创新人才在基础学科领域去创新和突破。当我们在支持西湖大学的时候,就是在支持这样一批有抱负、有担当的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就是在支持我们的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强国。”
▲ 2019年4月3日,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长刘旻昊在“科学之树播种未来”项目上线仪式上讲话。
目前,西湖教育基金会共有15名全职工作人员,其中既有像执行秘书长刘旻昊这样的跨界人才,也有来自其他基金会的专业人士。但相较于国外一流大学动辄上百人的筹款团队,要承担起举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任,基金会每个人身上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数十亿的协议捐赠、15亿元到账资金、近万名捐赠人……在资产管理以及捐赠人维护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规划。
“在资产管理方面,我们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因为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撑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以大学发展为优先,所以基金会的工作目标非常明确。我们不会做激进的投资增值行为,现在做的都是以稳健为前提,就好像造血和输血的过程一样,能够为大学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刘旻昊告诉记者,在捐赠人维护方面,基金会有专人负责大额捐赠人维护,也有人负责中小额捐赠人的联络与反馈。“所有的创始捐赠人都是创校董事或荣誉校董,他们可以参加校董会会议,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荣誉校董没有投票权),他们对于学校建设的参与感是非常强的。对于小额捐赠人,我们每个月会给他们发西湖大学相关报告,学校会有定期开放日,邀请捐赠人或社会上希望了解西湖大学的人来大学看看,增强他们对我们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