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成立后,如何发展团队?
来源:公益慈善论坛
作者:冯百亿
2018-04-24
820

    很多人会怀念当年一个人独自做公益的日子,认为那是难得的好时光。为了强调这段好时光,甚至会指明那时光里的纯粹、简单、单纯、关系明朗、目标清晰之类。

    而世间,所有的状态,其实都是复杂的状态,只是自我感知的时候,可能会想强调得单纯一点罢了。选择性的记忆,选择性的输出,选择性的描述,大概与想要“怀念”有关。

    怀念过去多半是因为对当前不满,而对当前不满,并不是因为当前比以往更复杂,而是自己的控制力或者说从容感,不如以前了,因此,多少有些慌乱。因为这些慌乱,与以前的淡定之间,形成的落差,导致情绪出现了诸多的反复,观点也变得因时而异。

\"\"

    在我理解,真正的做公益,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得有正式注册的机构,二是得运营足够多的资金,三是得有团队——尤其是原创团队。

    正式注册的机构,来不及解释了,按照慈善法规定的那些公益组织的类型,基金会,社会团体,民非(社会服务机构),去注册起来,并在注册之后,尽早认定为“慈善组织”。

    足够多的资金,是不管是自筹的资金,还是挂靠的资金,还是托管的资金;也不管是能够盈利的项目,还是只能过一下账的项目;不管是只支持工作经费的项目,还是能够支持团队工资的项目,都应当全力接纳,尽情练习。因为所有的资金都有能量的洪流,在运营、调度这些资金的同时,很自然就提升了机构有机体的统筹资金的技能。

    而原创的团队,在我理解,没有五年的时间,这个团队是不太可能出现的。所谓的五年,是指团队的重要成员,要一起共同成长五年。而不是五年的时间里,成员随意切换,只有创始人一个人在“长期坚守”。如果五年之后,团队里的其他成员,都只有几个月,那么,这个团队的原创性是肯定不足的,甚至从团队的角度来衡量,这个团队的原型远没出现,需要至少再等五年看看。

\"\"

    湖南微阳有个公益小伙伴,2017年4月份启动了公益之旅,2017年11月份正式拿到了“执照”。她现在的烦恼是,此前推出一些措施之后,各分队之间,非常活跃,甚至有了攀比心和分别心,她担心这样会导致团队失控。

    “公益行动者破冰中心”里的200名小伙伴,大家都在努力地替这湖南的伙伴思考,尽力地给她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建议。有的建议要对现在的团队进行清理,有的建议要加强约束,有的建议干脆“重新组阁”。

    我的心也一直随着各个小伙伴的建议在跳跃。为了避免被更多的伙伴的建议所困扰,我决定先默默地思考一个晚上。

    这个晚上,我又想到了封闭式的系统与开放式的生态群落,想到了控制与无为,想到了联合创业与共同成长。

    因此,基于对所有情况的文字描述的判断——因为没有真正到这家机构里探望,很多感知是无法察觉的,所给出的建议的依据,只能从社群里的文字描述而切入——我给出了如下一些看法。

 

    一,公益组织与商业组织有一个天然的不同,就是从起步那一天起,就应当是联合创业的平台。商业之所以不太乐意这么做,是因为创始人、投资人自认为担当着更多的风险,也因为创始人和投资人,除了想挣社会的钱,还想挣伙伴的钱。而公益既然是为了公共利益,既然是为了公民社会,既然是为了个人独立自主,那么,团队成员的利益,是天然地放在第一时间要考虑的。要想让团队成员在做公益的过程中快速成长,必须成为联合创业的平台,必须成为支持伙伴成长的平台。

    二、这家机构的伙伴当前很积极地进行各种“竞争”,表明了这家机构的活力。大家虽然可能不太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的,但在起步阶段,意愿的重要性远大于技能的重要性;“不专业”的热烈,比“专业”的冷清要更为合时。此时,机构的创始人,完全可让渡出所有的空间,让大家尽情探索。

    三、大家既然聚集到协会的平台上,就表明对协会这个平台还是有所求的,也表明协会这个平台还是可以有“最底层的支撑”作为的。那么,就要考虑,最底层的架构设计,应当是什么。比如,可以建议所有的伙伴都创办公众号,活动要预先通知,活动结束要及时播报。比如,可以建议所有的伙伴都组建自己的业务方向相关的社群,发展更多的支持者和捐赠人,也培养更多的人成为未来的公益伙伴。比如,可以每月组织一次伙伴的能力建设培训活动,邀请专家来给伙伴作技能提升。人只有参与实战之后,才会痛感知识欠缺的遗憾,也才会备加珍惜各种技能提升的机会。比如,可及时发现团队里的活跃成员,推荐到国内各个论坛、会议、培训、资金申请通道上,帮助其联结天下,有了良好的“在地性”,同时就必然要有良好的“天下感”。比如,可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表彰,对这三个月来表现杰出的伙伴给予及时的精神甚至物质的奖励。

    四、至于资金管理,如果协会平台上有一些基础发展资金,那么就尽情地支持起来,不作过多的投入产出的计较。支持是为了发展,在支持的过程中,建立各团队自主筹资的能力,把所有可能的资金运营通道都衔接好;并在资金到账之前之后,以项目资助方的要求和能量,来协助建立各团队自主管理和运营资金的能力。一个协会说到底,从平台的角度来说,不外乎文化传承中心、资金调度中心、品牌累积中心、精神共享空间。把这些只有平台才能做成的事做好,估计协会的活力就会越来越好。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