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学人|五部曲做大公益产业
来源: 公益慈善学园
作者: 徐永光
2017-08-21
2278

       \"\"

编者按:用企业的管理方法做公益已是当今国际社会公益领域的发展主流,特别是2000年以来,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力量,正在促进现代公益的诞生,把经营的理念注入公益组织,实现公益机构的企业化管理,这是现代公益所面临的大趋势。2017年8月4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公益慈善学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青岛东方公益助残中心、青岛公益慈善服务发展中心联合举办了中国公益产业发展论坛。学园慈善学人栏目集中推送几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以便于大家对本次论坛的内容有一个概况性了解。  

  
——李健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作 者
徐永光
国务院参事、南都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

       正 文

 

       大家上午好,我是冲着论坛的主题来的,中国公益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我觉得这样一个主题的论坛,好像在中国是第一个。希望这样的论坛,要继续开下去。

 

       青岛我在2010年来过,青岛红十字会当时办了一个很大的会议,全国性的,就是讨论规程现象。我刚才看了一下那次会上的发言,那次发言也蛮好的。题目是中国慈善捐款的六大不理性,我讲话经常是批判性的,讲了六大不理性。这次又来参加这么一个重要的会议,感到很荣幸。青岛的公益慈善事业,在山东省一直是领先的。希望通过这个论坛能够发展得更好。

 

       产能严重不足的中国公益产业

 

       就谈公益产业,我先说一下中国的公益产业,产能严重不足。

 

       据民政部2015年的统计公告,2015年全国有社会组织66.2万个,全年累计收入2929亿元,如果转化为GDP的话,占当年全国GDP的68万亿的千分之4.3,这个有很大的困惑。早一年的公报,社会服务统计公报上说公益产业占GDP千分之一,后来我不断地批评说错了,千分之一不可能,应该是千分之七。

 

       民政部2015年不用增加值用收入,这个收入只占GDP千分之4.3,21世纪平均水平百分之4.6,中国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吸纳就业人口438万人,人均创值3.98万,当年服务业的人均创值10.04万,劳动生产率,同行业是我们的2.5倍,我们只是同行业的40%。

 

       我回想一下,这些年我们中国的公益产业是在发展,而且逐渐地,逐步地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大的目标在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叫三去一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补短板,社会组织的一切服务都属于补短板惠民生这个系列。

 

       2014年4月份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着重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满足新增需求。国务院会议之后,我考虑就是说我们公益怎么样能够和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相对接,国务院提出这个目标和国际经济学派的理论有关系,和国务院研究所的贾康为代表,我和他们有一个讨论,公益应该进入这样一个主流。

 

       中国公益市场有效供给十八招

 

       两个月以后,我写出《中国公益市场有效供给十八招》,发表在《中国慈善家》杂志。这十八招就是公益产业化的领域,这里也包括政府的政策以及法律的问题。

 

大家在网上搜这十八招。
直接登记,突破瓶颈;
税收开闸,财源滚滚;
政府采购,惠而不费;
彩票公益,用之于民;
民非破局,吸万亿金;
事业改革,民间新军;
社会企业,大有可为;
公益信托,厚积善银;
公募改革,合作共赢;
私募转型,力拨千斤;
社区富矿,正待挖掘;
微善互联,无网不胜;
市场细分,提升效能;
行业自律,门庭自清;
人力投资,一本万利;
管好善财,止损为盈;
慈善立法,公司分野;
文化重建,大道无形;
(十八招)

       每一招都有展开的内容,我这里今天只是讲一下我们的手段。大家再仔细去研究,里面的内容很多。

 

       这十八招基本涵盖了供给侧改革当中的有效供给的所有方面,应该是政府、公益界、学术界、社会公众在一起的协同组合拳。如果我们不谈供给侧结构改革,不关注公益的GDP对国家的贡献率,不在乎我们为国家经济增长承担的责任,是自取边缘化。

 

       公益组织关注社会问题,需求有效的解决办法。解决社会问题之道,实际上有很多商机。我经常对一些企业家、投资家讲,你们现在寻找投资项目,黄金遍地,商机无限。但是我们公益做了很多事情是可以扩张的,可以产业化发展的。

 

       但是我们好多做公益的人自己看不好,不知道怎么样挖掘。有些商界的精英到了公益界,指望他们创新。结果他们说“我做纯公益”,他们对这个商机视而不见。他们是创新的引领者,中国商界精英到了公益界就是自废武功。

 

       五部曲做大公益产业

 

       下面我尽快地进入我今天的主题。我今天的发言有一个主题,叫做五部曲做大公益产业。

 

       我先把五部曲掏出来,我们的目标是要解决社会问题,因为公益组织是一个问题导向,哪里有社会问题哪里就有公益组织出来,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光是做这么一点公益,尤其是做免费的公益不行,做不到,这个要走五步。

 

       公益铺路,商业跟进,产业化发展或者产业化扩张,可持续发展,最后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

 

       我举两个小的例子,大家先感觉一下是这样一个路数。

 

       我先说一下上海恩派,在上海它做了一个社区服务的专业外包机构叫屋里厢,北京叫里仁,这个机构是一个免费机构。

 

       他们外包了上海好几个区的社区服务中心,有的社区服务中心建得很大,有的外包,外包一年收入三四千万,团队人不多,单子接不过来,他们也在不断扩张,现在在华东、华南、西南十多个城市服务30多个社区中心,凡是他们服务的社区中心,政府减少了投入。

 

       因为过去社区服务中心是政府拿财政的钱自己养人来管理,包给他们以后,这个养人的费用可以减少。过去政府养的人把社区中心搞得冷冷清清。外包之后,因为是社会组织,会引入很多很多模式,很多社会组织也进驻,其它社会组织有地方活动了,有资源了,把这个社区中心搞得热火朝天,服务做得非常好。

 

       现在中国有多少个社区中心呢?超过10万个政府办的社区中心,硬件都很好,政府要拿大量的钱来养人,来管理这些社区中心,如果是让这个屋里厢去多做一些,你说多大的市场,假如是一个商业机构,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有这么大的市场需求。

 

       因为社区服务中心外包出去以后,政府投入可以减少,可以省钱,但是这个社区中心的服务大大的提升了。我一直告诉他们赶紧办企业,所以他们现在正在吸引投资,要注册公司,几千万投资来了,可以养大的团队,把服务标准化,可以通过公司的商业模式来输出服务。这是一个案例,他们现在正在做。就是说一个民非,非营利机构它要扩张是非常困难的,商业模式只要有市场可以按照标准化模式输出服务。

 

       再举一个案例,它发生在大连,大连有一个女士,她叫张扬,国外回来的。她现在办了幼儿园的模式,属于全纳教育,或者融合教育的幼儿园。

 

       这个幼儿园叫八加一,八是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是自闭症儿童或者残疾儿童。

 

       过去特别是自闭症的儿童全国有一千多万自闭症人员,数量在增加,大概68个当中会有一个自闭症,他们不能正常的和其他孩子一起接受教育,从法律上,理论上讲,他们应该正常接受教育,不是学校不接纳,是家长不接纳,因为这些孩子来回闹,影响其他孩子学习。

 

       张扬办的融合教育的孩子,八个正常孩子,一个是自闭症的孩子,她现在的幼儿园在大连办了十个,排着队,为什么排着队?当然这个孩子有这种状况的家庭当然要来排队,问题是八个正常孩子的家长也来排队,为什么排队?

 

       因为这样一个八加一的模式,让我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和有困难的孩子在一起,我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帮助别人,有这样的环境,我的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好,幼儿园给了这些孩子一个机会,他们从小就可以帮助弱势的孩子。所以全纳教育的幼儿园已经办了十个,她准备在全国扩张。

 

       像这些模式,也就是从公益铺路到商业扩张的模式。公益铺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公益往往是免费的。免费的有一个好处,铺路铺得快,这样的铺路效益非常高,阻力比较小,但是行之不远,因为公益模式做得越大越烧钱,所以不可能做大。

 

       还有公益项目的扩张,我们有好多好的项目的扩张,还有一个障碍,扩张对我有什么好处?很多公益做的就是小富即安,好的公益在一个地方很多政府政策、企业投资都来了。

 

       商业就不一样了,有社会需求,有好的供给,就要攻城略地满足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扩张对我有什么好处?可能只有麻烦,商业就不一定。公益做出规模,做成一个品牌,你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就会出现商业模式,你要想扩大,想可持续,就是商业转型。商业跟进就是设计商业模式,走市场化道路,对这个商业进行估值,有了估值可以寻找社会投资。

 

       第三规模化扩张,产业化发展,不仅不烧钱,还挣钱,做得越大,挣钱越多,对社会贡献更大。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现在的社会问题非常多,面对这么多的社会问题,公益创新的空间很大,总是小打小闹逃不出主流。明明有商机,但是踏入公益这个门就羞于言商。

 

       用商业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德鲁克早就说过,只有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变成有利可图的机遇,社会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这里面的学问很深,逻辑大家自己慢慢琢磨。政府加大社会组织服务的购买,社会组织能不能拿到政府采购的大单,这个我们要思考。

 

       去年财政部出台一个指导意见,要求新增公共服务支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社会组织购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这是一个很大的量,对社会组织来讲是好消息。社会要发重磅球,但是社会组织接不住。

 

       因为面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规模扩大,我们社会组织存在服务领域窄、人才短缺、产业不完善。在公共服务中面对和企业的竞争,我们往往处于劣势,政府购买服务,企业是抢得一塌糊涂,社会组织经常拿不到项目。或者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也花不出去,把钱砸在手里。

 

       有一家养老机构,政府喜欢企业,不喜欢社会组织。有一个城市要办养老的民非,政府不要办民非,要办企业,因为企业做大了可以收税。不要简单说这样做对不对,结果就是这样。有更大的一个信号,现在养老产业发展,政府明确提出公建民营。最近播出的把改革进行到底,这些机构是由政府兴建,公司运营,这就是一个信号,养老机构政府兴建公司运营,他没有说社会组织,大家想一想。

 

       所以我们公益项目做到一定的时候,铺路铺到一定的时候一定要转型,不转型可以说继续在那里消耗资源,一转型就是创造财富做大市场,更优效率的解决社会问题。

 

       公益项目怎么转型呢?

 

       这个转型往往是以原来的项目作为主营业务兴办企业,兴办企业要进行股权设计,要吸引外部投资,这个股权怎么设计,原来的机构要占多少股权,这个创办人和员工占多少股权,怎么样设计是合理的,很复杂。

 

       我已经想清楚了,这样的一些公益项目,要进行市场化,商业化转型的时候,尽量地简单化,不要把它搞复杂了,我现在给大家一个方式,由私人团队注册公司,由团队个人注册公司,个人投资的公司,先不要把机构放进去,个人这样一个公司,来运作这个项目,吸引投资比较容易。

 

       大家看清楚了,你私人办的,项目在这,经营投资障碍不小,公益机构在里面权力很大,是吸引投资的障碍。你个人设立的公司,提高自己商量捐多少股权给公益项目或者公益机构,你把股权再捐出来,用这种方式是最靠谱的,障碍最小的。

 

       但是也可能你公益项目怎么私有化了?

 

       这个问题我早就碰到了。有一个国际的基金会,他们自主了一个教育项目,这个项目完成之后,这个项目团队的年轻人组建了一个公司,他们自己干了,这个国际机构找我,我们要不要起诉他,我说怎么要起诉他呢?他们已经实现了你们原来的目标,目标已经实现了之后,他们觉得这个有商机,他们自己来做,你们的资助不仅实现了目标,而且超值实现了,他们现在可以不再烧钱了,可以自己把这个事情做大,有什么不好呢?

 

       基金会资助一个项目做大了,基金会应该高兴。他在给社会带来服务,他是在解决社会问题,而且不再消耗社会资源有什么不好。南都基金会资助的伙伴里有很多社会企业,我资助你,给你钱,一个人资助大概有40多万,包括他们出国学习。这里面没有道德的障碍,因为他们真正有效解决了社会问题。

 

       我们要做这样的模式,通过五部曲,还要有一个好的运行机制,这个机制是比较好的民非加公司的模式,公益机构还保留,再做公司,双轮驱动。

 

       在养老领域十部委发了一个文件,2015年33号文件,明确提出民非加公司的双轮驱动模式,这个内容大家自己去查。可以进行关联交易,关联交易接受政府的监督,政府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按照双轮驱动的模式发展养老产业。

 

       公益向右,商业向左

 

       最近我写了一本书叫《公益向右,商业向左》,现在京东书店已经在发售。最后我的总结是这样,公益的发展本来地盘就小,我们一定要抓住机会,所谓公益向右就是要讲效益,我们要通过商业的模式把公益做大。商业向左,就是商业要讲社会责任,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所以公益向右,商业向左,最后会聚公益企业。

 

       我们800万公益从业者,我们活跃在公益向右,商业向左的领域,这个领域是公益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中国它主要聚焦在两个巨大的板块,第一个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板块,这个板块包括教育、医疗、养老、扶贫、残疾人服务、社区服务,这些领域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领域。

 

       这个板块需要的投资量是几十万亿,那么第二个是中国特色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中国特色社会问题的领域,包括食品安全,治理雾霾,乡村再造,让爸爸回家减少留守儿童,这些领域都是中国特色,这些中国特色领域是公益产业发展的领域,是社会企业的领域,是我们的蓝海。

 

       所以我们公益产业应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补短板惠民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从边缘走向主流,从满足情怀享受过程到走向崇尚效益,注重结果。通过这样的改变,来扩大公益产业的产能,更加有效解决社会问题,提升公益的主体地位,这是我们的机会,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

 

       注释:本文为作者在“中国公益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7年8月4日,青岛)上的发言内容。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