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农村大学生的城市适应难点,首先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主人公是一名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大学生,但是他的个性会稍微有点孤僻,在大学的时候他很少与人来往。有一天他在宿舍发现一件事情,他写的一封情书被他的舍友知道了,他们在大声念,并且开玩笑,他当时非常生气,跟舍友发生了冲突,后来这些舍友还时不时拿出来开玩笑。故事结局是这个人最后把全部舍友都杀了,故事原型本人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今年上半年我们机构在陕西抽样调查了10所高校的1500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情况,根据这个调查我们发现有52.2%的农村大学生存在显著人际交往困难,与此相比城市数据是44.4%,同时在自我测评显示里面,有47.3%的农村大学生村存在人际交往不足,城市大学生是33%。同样人际交往方面,17%农村大学生觉得自己人际交往当中有语言障碍,但是城市级大学生只有4.6%。
我们还做了一项针对大四学生的调研,选择与辅导员进行频繁互动城市级大学生会占到28.6%,而与之相应对比来看农村籍大学生只会有7%的人选择跟辅导员进行交流。
跟交往的情况相类似的,是我们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样是男生,我们选择的男生来看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数据,以上三种数据农村大学生会出现这个状况平均比例会比城市大学生高出10%。这个是我们呈现出来的结果,特别是人际交往农村孩子所面临的情况。
我们基于这些结果也尝试去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产生,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农村和城市本身在资源分配以及发展的阶段甚至说生活环境方面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当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以后,也就意味着他必须带着自己十几年甚至20年基于农村生活经验来到城市去适应城市里面新的规则、理念和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想到他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什么样的。
但是在他们进入城市以后,他的原有体系比如他的家庭父母可能不能像以前支持,他能够找到了老乡或者高中同学。同样在我们调研当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所在高校以及所生活的城市本身也并没有给他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
面对这样问题可能有的同学适应得好,有的同学可能不太适应,这些可能伴随着他的整个大学生活。在他毕业以后进入社会这个影响一直存在,如果他没有办法调整和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他会在城市当中沦为边缘层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