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资讯 > 资讯详情
公共职能转变驱动力 南京建邺区向NGO购买服务


12月初,一份南京市建邺区的慰老服务采购大单,将通过招投标形式向本地社区社会组织发包。这种以区为单位、面向NGO的公共服务统一采购,尚属全国鲜见的尝试。
“主要是便于标准化管理”,建邺区民政局副局长金新告诉本报记者,由于没有先例,相关的制度框架和运作程序都还在设计制订之中,有可能先采用向意向组织“邀标”方式来进行。
这是南京市民政系统新课题。自2001年部分城区自发为社区社会组织备案以来,南京市在全国首创了“两级登记、两级备案”社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而且通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部门对口培育等多样化的培育机制,催生出多个社区服务品牌。
这项围绕民间组织发展的改革,成为今年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30个入围项目之一。
职能转变驱动力
政府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动力何在?
“一样是财政支出,钱可以花得很高效”,金新表示,今年区里准备设立慰老服务的专项资金,明年还将增加心理咨询等内容,进一步充实“服务包”。同时,区民政局还酝酿购买流动人口的维权、小学生放学后的管理等服务。
南京市民政局的分管副局长赵军认为,政社分开的大方向已是共识,政府对公共事务、社会服务的管理手段应该由直接变为间接,这就需要大量的民间组织来承接。
南京市中心城区鼓楼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近17%,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04年只有养老床位175张。2006年11月,区民政局决定依靠社会组织解决这一问题。分管副局长孙龙呈介绍,对新登记设立的养老服务组织,每家提供开办费1万元;除了免费提供场地,财政给予每张床位每年1万元的补贴;或者由政府买下机构交由社会组织运营,并给予后续补贴。
目前全国约有5亿多人生活在城镇社区,其中包括44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2600万企业退休职工、2200万城市贫困人口和1400万下岗失业人员。伴随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的趋势,社区需要承担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和服务项目将越来越多。
目前南京多个城区已经实现了“一居一站”,即在社区设立“社区社会事务服务站”,承接原来由居委会承担的计划生育、劳动就业、残疾人康复等行政性工作。服务站的人不吃财政饭,但承担了80%的社区服务事项。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居委会负担过重、行政色彩太浓的问题。部分居委会已开始削减编制人员,除正副主任外,其余人员为兼职或聘任。
社区民间组织和政府间的良性互动,促使南京市民政局不断创新登记制度。比如允许其设立地域性分支机构,使得登记在鼓楼区的一家养老机构得以把服务延伸到其它区。
共同孵化
如何培育专业化程度高的正规社会组织?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赵军认为,“爱德”是一个探索。
11月24日下午,南京市莫愁湖环保协会理事长李耀东走进了南京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作为“爱德”首批选中的四家入驻组织之一,莫愁湖环保协会将在一年左右的孵化期内得到免费的办公场地、资金帮助,还将得到人才培训、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
莫愁湖环保协会2007年7月成立,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但它至今还只是一个备案的社会组织,没有法人资格,没有正常经费来源。
南京市民政局的调研发现,全市近万家社区民间组织,大多数机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而且结构也不合理:慈善类社区民间组织仅占总数的9%,相对全市13万低保人员数量偏少。另外社区社会团体中,活动类占绝大多数;低层次、传统型的多,高层次、现代服务型的少。
南京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由南京市民政局、建邺区民政局和爱德基金会共同筹建,是江苏省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该中心于今年10月15日揭牌,一个月内就有14家社会组织申请入驻。爱德基金会秘书长助理佘红玉说,爱德挑选的标准是“社会有需求、政府未覆盖、企业不愿做”的。今后中心每年都会培育4—6家社会组织。
“深圳市由政府投资3亿元做孵化器,走的是行政化的路子,南京可以尝试职业化的道路”,南京市某区民政局分管副局长说。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