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派升级2.0版本 新设出壳标准
2013-06-08
1949

 

 上海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管理咨询顾问 庞津津

 

受恩派吕朝主任的委托,我来跟大家介绍一下恩派在公益孵化器项目这些年的思考和未来的之重点。公益孵化器大家并不陌生,从2006年开始,当时也是恩派首次在国内提出这样的一个设想,并且在2007年的4月份在上海浦东成立了第一个机构作独立的运营,后来经过将近七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在多个城市,从上海到北京、深圳、成都、南京,现在在江西、济南在拓展公益孵化器的业务。六年多先后培育出600多民间工艺组织,图片上下面是一些LOGO,主要是北京一些机构,在上海等各地也有一些知名的机构。公益孵化器的服务,对初创期的公益组织提供免费的场地、办公设备、人力培训、咨询、小额补贴等服务。整个公益孵化器的模式是社会力量兴办、政府政策支持、专业团队管理、社会公众监督、公益组织受益的模式。
公益孵化器操作流程,包括公开招募,对孵化机构很严格的筛选,还包括评审专家团队的入壳的评审,入壳既是一个仪式,也是对孵化机构双方的责权利的约束。服务是其中最核心的环节,通过一年的服务,主要提供公共空间、能力建设、资源对接等有针对性的服务。在出壳的环节,经过孵化之后,主要向社会、政府来推介我们的机构,希望他们未来走得更好。后续跟踪服务,一年的跟踪服务,包括在资讯、资源对接、管理咨询的服务。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公益2.0项目,我们前面提到6年多的历程,为什么会有2.0,原来我们叫1.0,现在要升级,为什么要升级2.0,我们用三个词来概括正本清源、优化创新、精品示范。


这些年公益孵化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随着公益孵化器这种模式得到了政府、资助方和公益组织及各界的认可,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以孵化器冠名的基地、孵化园、项目,也不乏山寨版的恩派孵化器,很明显的是照搬照抄,形似神非的状态。在去年,有些场合所谓的“恩派”打双引号,在业内引发了一场讨论,关于公益孵化器到底是不是政府追求的手段,公益组织我们从原来分散在各地组织,然后到一个场地里,是不是圈养起来了。在2011年民政部开始在全国推广孵化器之后,的确形成了一个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已经有几十个以“孵化器”为名义的园或项目,在公益孵化器的发源地上海,去年已经有18个孵化器存在。但是都叫孵化器的热潮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各个孵化器的水平参差不齐,虽然在硬件,比如说办公环境、办公设备的提供上可以看出来是不错的,但在软性服务上明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入壳的筛选门槛不一样,尤其是一些孵化器是以培养当地能够的机构落地,以这样的目的来做的引入,在后期也是要长期依赖政府的资金资助,所以自我的造血能力没有跟上。作为能力建设,过去往往是做一些培训,这样对组织化的培育、培养是严重不足的。资金来源,刚才提到政府是非常支持的,但社会各界的其他力量在孵化器方面投入的力量是远远不足的,主要是依赖于政府。软服务,包括制度的完善、流程,这都没有清晰的界定标准。刚才提到管理流程、入壳标准、绩效评估的标准,其实在业内都缺乏大家认同的共同遵守的标准。


恩派对过去五年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在2011年我们先后进行了公益孵化器标准化流程,叫SOP的梳理。在2012年有一个绩效内评估,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自身的问题。比如说由于一些资源所限,原来在初创孵化器的时候的好的想法没有坚持下去,另外我们在过程中,随着新的时期有一些新的想法,包括借鉴了商业创业和国外的一些公益孵化器上好的实践希望能够实行,我们提出了公益孵化器旗舰店。旨在为初创期、草根性、操作型、公益性的社会织提供公益创业的开放式平台,帮助其解决创业初期的一些困难渡过难关,孵化目标这次也非常明确了。孵化目标也很明确了,建立组织雏形,具有项目运作能力和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我们的孵化目标,原来的孵化目标并不是很明确。


这个2.0版本和过去有很大的变化,第一是它更像是公益创业开放式平台。从办公风格的设计上,我们提供创新型的环境,便于思维激荡的孵化环境,能够涌现更多的想法。从活动和办公场地的设置上,我们希望有更多外界的活动引入。除了我们自己入壳的机构、创业者之外,其他的社会组织,还有各种资方,对公益有兴趣的普通市民,一起能够对孵化器进行碰撞,除了恩派的资源之外,更希望整合一些其他的资源进行创业的支持。这里就借鉴了商业的创业开发,英国人著名的HUB,这是空间的设置。


从原来的单一阶段孵化,到现在变成分阶段筛选,能够挖掘更多的有希望的苗子。能力建设也是提出了立体化的整体思路,包括多种多样的培育方式、沙龙,尤其是创业导师的辅导、业内交流,不仅是资源汇集平台,也希望输血、造血能够同步,当然是低于市场的标准,这也希望我们被孵化机构没有依赖感,能够有更强的自主发展意识。资金方面的困境,为了打破它,我们拓展多方筹资渠道,资金来源如果多样化的话,我们希望界定双方的责权利上加强自主经营,刚才也提到了分阶段孵化的内容更细化了。


我们预期的核心产出,这个数字还是一个内部的探讨,主要依赖于资源,我们有预孵化的过程,正式孵化要加强上。关键是出壳标准。原来是到期就出壳,现在我们设定的标准,由于没有小额补贴的,我们希望孵化机构在出壳的时候有项目设计能力和运作能力,可以由孵化机构申请资助方的项目,由孵化器和支付方一起联合批准为他们颁发种子资金,作为一个标准。刚才也提到了SOP提到了不仅包括孵化器的设立条件、门槛和流程,包括我们怎么去评估他们。孵化机构的成长档案,将公益组织的案例作为教学、后续研究发展的基础。

 

本文摘自2013《慈善蓝皮书》发布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研讨会发言,文字未经发言者确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