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初,兰州兴邦文化咨询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甘肃省广河县阿力麻土乡完成了一项需求评估,准备向香港乐施会申请资助,为当地修建一所村小,校址选在广河、康乐和东乡三县交界处。
中心经过前期调查发现,有150-200名东乡族低龄儿童因周边学校路途遥远处于失学状态。中心主任摆生义介绍,大约十年前当地还有2所村小,但后来因多种原因无法维持而被撤销。
这个建校方案受到当地宗教人士和社区民众的广泛支持,使得中心自下而上引入社区参与的计划有很高的群众基础。一旦项目启动,当地群众不仅会投工投劳,还将参加建校委员会,进行招标监理。针对当地女童入学率低的问题,由当地人士参加的劝学委员会还将成立起来,劝导家庭送女童入学(当地民众多信奉伊斯兰教)。
除承载基础教育的功能,计划中的这所学校还准备将职业技术培训搬上课堂。届时,计划外出打工的村民,会得到机会学习著名的兰州拉面制作、建筑瓦工等实用技能。显然,这将是一所以社区的真实需求为中心的学校。
2006年2月23日,中心申报的《兰州市边缘化社区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扫盲教育》项目,在世界银行中国发展市场项目竞标活动中脱颖而出,进入30个获奖项目的行列。摆生义介绍,目前兰州市内有1000多个失学儿童,他们来自因农村生态退化无法生存,进入城市谋生的贫困家庭。这些生态难民主要聚居在城乡结合部,处于地理和文化双重边缘位置。
令人高兴的是,迄今为止项目进展顺利。目前中心招收了120名9-15岁失学儿童和少年,由退休教师、大学毕业生以及下岗教师组成的师资力量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年的免费扫盲教育。这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扫盲培训,而是结合了未来的就业需要。除基本教学外,还融合了实用生活技能,以备学生未来进入社会所需。比如如何打收条、算账、如何到银行填写汇款单等等。摆生义希望项目在一年后能够持续下去,帮这些孩子度过人生成长的危险期,然后在适当的年龄进入社会谋生。与此同时,中心也在社会上寻求结对助学的机会,已有10名资质较好的学生获得热心人士的帮助转入正规学校学习。
摆生义在谈吐中流露出得心应手的感觉,这得益于他过去在兰州穆斯林文化教育促进会的工作经历。他介绍,3年前促进会就在香港乐施会的资助下开展类似项目,现在这个项目还在进行中。当然,面对1000多个失学儿童的需求,需要尽快复制或创办更多的项目。
中心以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教育和扫盲扶贫为工作重点。在工作中注重与政府合作。取得当地政府和社区关键人物对项目理念的认同和支持,以民间力量带动政府跟进,是中心的基本策略。一些项目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效。
中心介绍,2004年筹备期间,中心动员社会力量捐资3万元,争取当地政府配套资金6万元(占总投资的67%),重建广河县阿力麻土乡一所村小,结果学生由原来的16名增加到50余名。学校建成后引起 “连锁”反应,政府配备了课桌凳,增派了师资,其后又投资20万元为该村修通了3公里通往外界的道路。后来又在当地梯田修建、通讯等方面投入资金。2005年12月,中心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署中加合作办公室合作,在广河县某社为近70名东乡族妇女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扫盲与基本健康教育培训。2006年3月在该村东乡族妇女扫盲与基本健康教育项目结业典礼上,与会的县乡领导当场决定,将该村列为洋芋(土豆)新品种推广实验试点村,提供资金支持。还同时决定可以为该村村民提供小额无息贷款,帮助村民发展经济,增收致富。这两项措施,将为村民们带来很大的实惠。 (付涛)
联系: 摆生义
0931-662379 13919346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