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资讯 > 资讯详情
“农业与食品”国际系列影片展回顾


领域
乡村振兴
2010年3月12日到22日,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联合美国2030研究所(Action 2030)、美国农业政策与贸易研究所(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and Trade Policy)在北京举办了农业与食品国际电影的展映活动。这五部国际电影分别是《东西的故事》(Story of Stuff))、《食物的未来》(The Future of Food)、《玉米大亨》(King Corn)、《大河》(Big River)、《社区的力量:古巴如何度过石油危机》(The Power of Community: How Cuba Survived Peak Oil),其中《食物的未来》,《玉米大亨》和《大河》这些国际知名作品在国内属首次放映,它们的作者视世界粮食安全和人类的食品安全为己任,以不同的风格和角度去唤起大家对自己的食物来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
背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物质条件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的概念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国际营养大会在1991年给出了食物安全的新定义:“在任何时候人人都可以获得安全营养的食物来维持健康能动的生活。”
美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是多方面作用的产物。包括农产品生产的大工业化,新技术转基因技术的运用及美国食品工业的组织——垄断的产生。
首先是农产品生产的大工业化。1850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猛发展,食品贸易由各州扩展至全国。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食品市场在商品生产、运输及加工过程中出现工业化。
具体表现在:(1)种植养殖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在种植过程中农场主或企业片面地追求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使用农药、化肥1、除草剂,而这些化学物质、尤其是不易降解的农药残留直接导致农产品不安全;在养殖过程中,因养殖工厂的出现,为缩短养殖周期及增强动物的免疫能力,因而大量地使用含有各种激素的饲料及抗生素,而这些化合物在动物出售时仍大量地残留在动物的组织中。(2)农产品的采收、运输、加工环节。农产品的采收、存储或运输不当,发生霉变或微生物污染,而这些变质的农产品将混在食物中;在加工中为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给食品增添食品添加剂,2发生重金属、微生物等污染。
其次是转基因技术的运用。自从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后,人们对遗传基因密码有了突破性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现代生物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涉及到农业。20世纪80年代末,科学家们开始把10多年分子研究的成果运用到转基因食品上,1995年成功地生产出抗杂草黄豆,并在市场上出售。又经过7年的努力,利用基因技术已批量生产出抗虫害、抗病毒、抗杂草的转基因玉米、黄豆、油菜、土豆、西葫芦等。目前转入作物的插入特性以抗除草剂最多,其次为抗虫和抗病毒。3然而,转基因作物是一把双刃剑,当一种功能基因被移入另一机体中,是否对人体会有过敏、中毒、抗性等副作用仍存质疑,但商家在市场上有意无意地忽略消费者对很多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
最后是食品产业的垄断与政府寻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在一些先进国家如美国变成帝国主义。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这是竞争和经济危机引起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在垄断公司的扩大形式下,这种对利润的渴求及控制,使得他们通过不断地收购和兼并小的生产企业达到了统一的生产和加工标准,食品业的生产巨头为了节省成本使利益最大化,依靠巨大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对食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并采用先进技术对产品进行合成和加工,在一个工业部门里它们垄断着生产总量的十分之七八,并且与政府相互配合,使得食品的监管没有达到效果。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对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发出警告:转基因食品有内在的危险,并可能制造出难以检测的过敏、新的疾病和营养问题。美国政府已明确提出,第一代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和应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保有严重的安全威胁。
但是通过寻租,这些警告形同空文,大型垄断企业的内部生产情况不对外公开,也并不受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
在大工业化时代,无论在生产还是在加工等过程中,食品的不安全因素随处可见。它不仅会对人类健康、潜在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几十年后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而且还会污染河流,造成巨大的面源污染及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
影片介绍
《东西的故事》在20分钟里以生动幽默的动画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刺激而大开眼界的视觉旅行,从资源开采到iPod回收, 揭示了我们以消费为驱动的文化背后的真实成本。安妮·伦纳德作为社会活动家,在过去的十年中周游世界,为抵制环境危害,编写了《东西的故事》。伦纳德考察了能源开采、生产、配送、消费和废品处理的真实成本,她用“狂热的消费趋势时代到来”将历史一分为二。《东西的故事》研究了后二战时期的经济政策如何引来了“计划过时”(planned obsolescence )和“被认为过时”(perceived obsolescence)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在今天为何仍然能够有效推动美国和全球许多经济体。
《食物的未来》完成于2004年,至今已经翻译成多国语言,并成为美国乃至国际上反对转基因食品的草根组织和环保运动的重要工具。这部电影通过与各国专家和农民的对话,生动地揭示了复杂的生物技术、伦理、环境、农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揭露出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美国孟山都公司利用转基因种子控制美国农场的事实以及控制全球粮食生产系统的企图。而这种转基因技术与商业集团的结合会给粮食安全、粮食主权及食品安全带来新挑战,并且转基因技术的泛滥会造成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的破坏,所幸的是影片最后给悲观的食品体系带来一点希望——CSA(社区支持农业)在美国逐渐兴起,告诉大家这个食品体系的改变需要每个人的行动。这部电影在美国播放后曾引发又一波有机农业运动。独立导演Deborah此次受邀来参加这部电影在中国的首映,并讲述了自己20世纪70年代开始参与有机农业运动的过程,她历时5年最新完成的记录片《土壤》也在最后的修改之中。《食物的未来》也是此次电影节上最有影响的影片,引发了在场观众的激烈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应该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这部电影,因为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转基因的概念都很模糊。
而《玉米大亨》里,两个美国年轻人伊恩·切尼和柯特·埃利斯在影片开始提出了引人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美国人的寿命在缩短?可能是我们吃的东西有什么问题。于是他们二人回到爱荷华州老家,种上一英亩美国最高产、补贴最高的粮食——玉米,用亲身经历去探究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食物的来源,追踪自己种这一亩地的玉米如何进入美国人的食品体系。
在《玉米大亨》的姊妹篇《大河》中,好朋友伊恩·切尼和柯特·埃利斯回到爱荷华州开始了一项新任务:调查他们这一英亩玉米给人们和下游地区环境带来的影响。从美国中部到墨西哥湾的长途旅行中,伊恩和柯特用他们的联合收割机换了一只独木船——他们誓要看一看小小一英亩玉米对偌大的世界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在长途旅行中,他们追踪了自己曾经喷洒的农药、施过的化肥还有犁过的土壤,发现这些化学材料和做法如今已经引发了新的问题。专家勘查发现:爱荷华州的表层土壤有一半已被卷入大海;化肥径流,导致海湾水域缺氧,形成了“死亡地带”。回到他们种植玉米的地方,他们曾使用的农药被指认可导致癌症,进入到每个家庭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片告诉人们,对产量无限追求的粮食生产体系给90%以上的美国人带来了健康问题以及无可估量的环境危害。美国农业政策与贸易研究所所长郝克明和小毛驴市民农园的石嫣参与了这场电影的放映,会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及中国人民大学的很多大学生和市民朋友提出了很多关于美国食品体系,特别是农业体系与人类健康的相关性问题。
最后,《社区的力量》讲述被美国封锁的古巴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古巴经济遭遇大滑坡,石油进口减少了一半以上——食品进口缩小了80%——人们陷入绝望。这部精彩并充满力量的电影展现了社区同心协力,创造解决之道,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并最终实现蓬勃发展的一幕。古巴面对丧失大量廉价石油时做出的反应值得我们学习。民间组织——社区解决之道的工作人员认为这些教训对于拥有世界82%的人口,而且多数生活在边缘地带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发达国家也容易遭遇能源短缺,随着石油峰值即将到来,所有国家都必须要适应全球能源缩减这一现实。面临严重的石油短缺困境,被迫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有可能探索出一个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在当今世界可能面临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这部影片为我们如何在“后石油时代”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少启示,也引发了电影节展映在场的观众对“有机农业是否可以养活人类”的思考和讨论。该片曾被评为纪录古巴“短暂的石油危机历史” 最出色的一部片子。
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
农业与食品国际影展早已落下帷幕,这些影片的作者所提出的思考却会继续在中国本土深入下去。他们结合国际食品体系问题的现状,反思世界粮食安全、人类食品健康及日益濒临危机的生态环境的根源,以不同的风格和角度去唤起大家对自己的食物来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可能产生更为深远影响的,是这些影片让人们在反思美国工业化农业体系的问题的同时,思考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食品安全小到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大到关乎国家的方针政策甚至国家主权。鉴于美国的经验教训,鉴于国内严峻的食品安全事实,我们需要发展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的食品生产体系,这不仅需要政府参与,还需要民众大力的参与。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生)
注释:
1.化肥中的硝酸盐在人的口腔和肠胃中与细菌作用还原成为亚硝酸盐。
2.应引起注意的是五种食品添加剂:漂白剂、着色剂、防腐剂、香精香料、甜味剂。
3.唐静,基于伦理学视野的转基因作物安全问题[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